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龚迎春 《世界知识》2012,(20):24-26
日本外务省1972年3月发表"关于尖阁诸岛领有权问题的基本立场",试图从法理角度论证其对我国领土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以下简称钓鱼岛)拥有主权. 日本政府主张,钓鱼岛在1895年1月通过阁僚决议将其编入本国领土时是无主地,日本是根据国际法上的先占理论取得了对钓鱼岛的主权.1895年5月中国清政府根据《马关条约》第二条第2款割让给日本的"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中不包括钓鱼岛,日本根据1951年《旧金山和约》第二条放弃的"对台湾、澎湖之所有权利、权利根据与请求权"中也不包括钓鱼岛.  相似文献   

2.
《世界知识》2012,(16):14-15
若干年来,关于钓鱼岛事态的消息可谓不绝于耳,而今年7月4日"全家福"号抵岛宣示主权,是保钓运动又一次高潮。此后事件余波不断:日本依然挑衅连连,激化纷争,日本政府宣布有意将钓鱼岛进行"国有化",首相野田佳彦明确表示日本政府计划于明年4月正式"购岛",又表示如在包括钓鱼岛在内的日本"领土领海"出现周边国家非法行为,政府将"毅然以对",包括根据需要动用自卫队。中国政府一再重申中国对钓鱼岛及其附属  相似文献   

3.
如何看待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夕的美国对华政策,学术界存有争议.从现有资料及其分析看,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夕美国的对华政策已经改变,正向援华抗日方向发展.这种变化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美国此时确定了"先欧后亚"战略.因此应从二战的全局高度,全面审视美国的对华政策.  相似文献   

4.
叶清 《厦门科技》2012,(5):41-44
2012年4月16日,日本极右翼政客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提出将在年内"购买"我钓鱼岛的荒唐言论。7月24日日本首相野田佳彦便提出,政府开始启动钓鱼岛"国有化"程序,并于9月11日正式签署"购买钓鱼岛"合同,演出一场朝野"购岛"双簧的闹剧。日本一意孤行,从而单方面挑起了这场  相似文献   

5.
张慧玉 《世界知识》2012,(10):26-27
2012年4月16日,正在美国华盛顿访问的日本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在当地的一个研讨会上发表演讲称,东京都政府决定从私人手中购买尖阁列岛(即我钓鱼岛).石原表示,此计划已经获得钓鱼岛"土地拥有者"的同意.他说,如果钓鱼岛成为东京都政府的土地的话,东京都不仅可以开发它,还可以派驻警察.近年来,石原一直有从个人手中"购入"钓鱼岛的想法.他在2010年10月的电视节目中就曾经透露,自己已经与"岛屿所有者"进行了"购买"交涉,目的是防止这些岛屿"落入外国人之手".  相似文献   

6.
<正>进入21世纪以来,岛争问题在东北亚凸显,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纵观这几组岛争,可以发现:中日间的钓鱼岛(日称"尖阁列岛")、韩日间的独岛(日称"竹岛")和俄日间的南千岛群岛(日称"北方四岛")三大岛争均因近代日本军国主义作孽所致。中日甲午战争期间,1895年1月14日日本伊藤内阁指使冲绳县知事在钓鱼岛树立"国标",4月17日中日订立《马关条约》,日本割走了中国包括钓鱼岛在内的台湾、澎湖列岛及附属岛屿,钓鱼岛之争由此产  相似文献   

7.
中国参加旧金山制宪会议的代表团问题源起于1944年中国战场形势的发展、美国对华政策的调整以及国内政治关系出现的新变化。从根本上讲,中国代表团问题是国共"联合政府"之政治争议的延伸,反映了国内政治力量独裁与民主的不同诉求。在中国代表团问题的解决过程中,罗斯福政府特别是总统本人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决定性作用,从而折射出抗战末期美国政府对华政策出现的新变化。  相似文献   

8.
正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对中国的正式访问,体现了日本对华政策的明显调整。这一调整背后存在复杂的日本国内政治和外交战略动因,其未来发展前景仍有待观察。安倍调整对华政策这是2012年底安倍上台以来首次正式访华,距离上次日本首相访问已有七年。中日关系如此"相邻不相  相似文献   

9.
康狄 《世界知识》2012,(15):58-59
近期钓鱼岛海域又起风浪。日本右翼政客公然鼓吹"购买"钓鱼岛,日本政府也由态度暧昧转为参与其中。这种举动激怒了全球华人。7月4日,台湾"中华保钓协会"秘书长黄锡麟等保钓人士搭乘渔船"全家福号"进入钓鱼岛海域,虽遭日本公务船纠缠乃至擦撞,仍成功在距钓鱼岛十公尺处亮出五星红旗宣示主权。台湾"海巡署"出动舰艇护航,使保钓船只顺利返台。7月中旬,中国政府渔政船连续巡航钓鱼岛,  相似文献   

10.
正70%~80%的日本国民支持"买岛"日本政府一直在考虑将钓鱼岛国有化,只是担心会引起对华外交困局。当地时间2012年4月16日,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在华盛顿演讲时表示,东京都政府将争取购买钓鱼岛。  相似文献   

11.
于强 《世界知识》2012,(21):46-47
在钓鱼岛事件使得东亚局势日趋紧张的时刻,8月底,台湾地区前副领导人萧万长和台"经济部副部长"梁国新却带领"台日产业合作访问团"访问日本.在这样一个特殊时期,台湾历史上第一个由刚刚卸任的副领导人带队的、"史上规格最高"的招商团前往日本,似乎有些敏感甚至逆势,但其背后却折射出近年来台日经济合作关系已经出现重大转变.事实上,也正是因为发生了这种转变,使得台湾在近来的保钓行动中,能够以更加强硬的姿态面对日本.  相似文献   

12.
钓鱼岛问题是日本侵华战争的遗留问题,不应把它当做一个个案。1884年日本先是悄悄地窃岛,十年之后对华发动甲午战争,在中国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将钓鱼岛据为己有。二战结束时的《开罗宣言》和《雅尔塔宣言》等规定,日本侵占的中国领土都应该归还,这其中就包括台湾岛、澎湖列岛、钓鱼岛等岛屿。大量历史材料已经证明,钓  相似文献   

13.
标签新闻     
《世界知识》2012,(17):12
"日本政府一定要想清楚:在钓鱼岛问题上寻衅滋事挑衅中国,不仅损害中日关系大局,更是在伤害中国民众感情。近年,日本大力促进中国公民的对日旅游,促进日中青少年交流,希望以此加深中国国民对日本的理解,增进日中两国国民的感情。但是,日本政府在钓鱼岛问题上不断刺激中国,势必前功尽弃,激起中国民愤,引起行动反弹。这种感情伤害的修复,不像更换首相那样快就能愈合。"——针对中日间钓鱼岛问题升温,《人民日报海外版》刊发了署名文章,希望"日本政府一定要想清楚"。  相似文献   

14.
弋胜 《世界知识》2014,(8):54-55
<正>随着以钓鱼岛为焦点的中日东海争端持续升温,台湾当局在美日、大陆和岛内等多重力道作用下,扮演着微妙而尴尬的角色。寻求平衡不断摇摆逐步后退台湾当局从自身利益出发,对中日东海争端的政策态度可分为三个阶段:以2012年8月抛出"东海和平倡议"为标志,反应高调,抢先发声。2012年3月起,日本在我国钓鱼岛上演  相似文献   

15.
李晨阳 《世界知识》2014,(15):73-73
<正>目前中国国内对奥巴马政府的对华政策存在较大分歧,有学者认为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是针对中国的,近年来中日在钓鱼岛、中国和菲律宾与越南在南海争端的升级都弥漫着美国的影子。另有学者认为,奥巴马政府对华战略远非"遏制"那么简单,美国也无法像冷战期间对苏联那样来遏制中国。笔者试图通过美对缅关系来分析对这个问题的认识。美国在缅甸有多少的经济和安全利益?缅甸虽然是一个  相似文献   

16.
<正>继2012年9月日本野田佳彦政权非法对中国固有领土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进行所谓的"国有化"以来,日本不断加快对其他远离日本本土的"离岛"进行"国有化"的步伐,2014年伊始,新一轮大规模的"离岛国有化"行动又将开始。据日本共同社报道,对于作为日本领海范围设定基点的约400个离岛,日本海洋政策与领土问题担当大臣山本一太2014年1月7日在记者会上透露,拟把其中约280个无主的无人岛  相似文献   

17.
胡本良 《世界知识》2014,(15):58-59
<正>7月7日,马英九在台北市举办的"抗战胜利暨台湾光复纪念特展"上发表讲话,称日本还没有把钓鱼岛归还中国,"领土主权一寸不能让",言语间显露出对日的强硬立场。然而,马当局又多次宣示"不会与中国大陆联手保钓",让其所谓捍卫钓鱼岛"主权"的决心不啻一句空话。实际上,马英九实施的对日政策是:在向日本展现强硬姿态的同时,避免过  相似文献   

18.
在钓鱼岛问题上,中方的目标是要求日方承认钓鱼岛主权存在争议,因为日本在上世纪90年代以后一直否认钓鱼岛主权归属存在争议,这实际上是推翻了1972年周恩来总理和田中角荣首相之间达成的默契,以及1978年《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订时邓小平和园田直外相之间达成的默契,即双方都在主张自己主权的情况下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在此之后,日本也一直不同意在钓鱼岛附近搞共同开发。  相似文献   

19.
<正>近日以来,年逾九旬的台湾前领导人李登辉不甘寂寞,出访日本,投书媒体,发出"钓鱼岛属于日本"、"日本祖国"、"慰安妇问题已解决"等颂扬日本殖民统治、出卖中华民族主权与利益的惊人狂言。李登辉这些言论动机何在?为何他会在生命末年发出如此狂言?不妨让我们对他的言行作一番剖析。三大政治动机要了解李登辉这些言论、举动的政治动机,就要从李登辉的政治信  相似文献   

20.
时事概览     
《世界知识》2013,(3):8-9
美国承认日本对钓鱼岛的行政管辖权美国国务卿希拉里1月19日在美国务院与日本外务大臣岸田文雄举行会晤后发表讲话称,虽然美国在钓鱼岛最终主权归属问题上不持立场,但美国承认日本对钓鱼岛的行政管辖权,反对任何侵害日本行政管辖权的单边行为。美国呼吁各方采取措施避免冲突事件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