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武长河  王潞 《创新科技》2019,19(10):1-7
文章选用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2005—2016年的相关数据,实证分析了风险投资对长三角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的影响,并检验了在风险投资影响长三角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过程中区域创新的中介作用。实证结果表明:①风险投资不利于长三角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集聚;风险投资显著促进了区域创新;而区域创新对长三角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②区域创新在风险投资影响长三角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的过程中起到了中介变量的作用。即风险投资在影响长三角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时,一方面可以直接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集聚产生负向冲击,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区域创新的中介效应间接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集聚产生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2.
基于2010—2020年我国246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运用调节效应与空间杜宾模型,考察空间溢出视角下产业集聚与经济集聚对制造业低碳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表明:产业专业化集聚与经济集聚显著提升本地制造业低碳创新绩效,且通过空间溢出效应对邻近区域制造业的低碳创新绩效产生正向作用,而产业多样化集聚阻碍地区制造业低碳创新绩效的提升;经济集聚调节产业集聚与制造业低碳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李洋  陆绍凯 《科技促进发展》2020,16(11):1354-1362
由于时空压缩带来的“虹吸”与“溢出”效应,高铁对特定区域旅游业的发展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利用2002-2015年284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本文建立了双重差分模型以评估高铁开通对地级市旅游经济的量化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高铁开通总体上显著促进了地级市旅游经济的增长。(2)地级市的旅游资源禀赋和配套设施是影响高铁开通是否显著促进当地旅游经济的重要因素。(3)地级市离邻近中心城市的距离也在调节高铁开通对当地旅游经济的影响:离邻近中心城市越近,高铁开通对当地旅游经济的促进作用越强。根据研究发现,对利用高铁促进区域旅游经济的增长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科创走廊是创新要素集聚的组织形式,建设的初衷在于促进区域协同创新。立足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大背景,采用社会网络实证方法分析科创走廊在提升城市创新力和促进区域协同创新中的作用。研究发现:科创走廊促进了创新要素在特定空间集聚,构成了要素流动空间;科创走廊通过增加城市间创新合作联系促进了区域协同创新,能够有效破解“核心-边缘”结构困境;科创走廊协同创新效应受到城市创新力、产业结构、高铁密度和地理距离等因素影响,其中城市创新力和高铁密度对区域协同创新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从研究结果看,G60科创走廊还存在协同度不高的问题,核心区城市节点的创新关联仍占主导地位,如何进一步增强核心区节点城市与边缘区节点城市创新关联,是提高协同创新水平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高铁对城市间劳动力流动格局会产生较大影响,进而对区域就业密度格局产生影响.采用加权平均中心、地理加权回归方法研究高铁对京津冀县域尺度2010—2017年就业密度格局演变的影响,结果发现:高铁的开通显著改变了区域就业密度格局,劳动力从最初向高铁沿线区县集聚,过渡到向地级市或更发达城市集聚,高铁的虹吸作用促使以衡水为中心的就业密度低值区的形成.高铁背景下经济发达、就业待遇更好的地区更容易吸引劳动力,而社会固定资产的投资对劳动力的吸引力较弱;相对于高铁开通年限而言,高铁班次变量对区县就业密度的影响更为显著,其中正向影响主要分布在北京、天津和位于京广高铁沿线的保定北部区县.总体来说,高铁对京津冀县域就业密度的影响以集聚效应为主.该结论可以为未来高铁建设背景下区域就业格局的优化和调整提供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中国科技创新发展势头良好,科技创新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和拉动力,促成了中国高端服务业集聚。从科技创新驱动的相关理论出发,在分析我国高端服务业集聚效应现状的基础上,重点探讨集聚区企业之间技术创新的互动效应以及科技创新驱动下高端服务业集聚效应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7.
王瑞荣 《科技与经济》2017,30(3):101-105
基于中国十一大城市群2005—2014年面板数据,在计算十一大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区位熵的基础上,采用回归分析方法实证测度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结果显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质量提升存在很强的关联效应;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质量影响具有显著的差异性。针对上述实证分析的结果,提出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促进区域经济增长质量提升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从生产性服务业与高技术制造业协同集聚对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角度出发,利用2006—2015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以邻接矩阵作为空间权重矩阵,运用空间计量方法实证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与高技术制造业协同集聚对于区域创新能力的的提升作用以及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现阶段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以及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于区域创新能力能起到显著提升作用,而高技术制造业集聚并未能促进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此外,人力资本水平和研发资本投入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不显著;较高的外贸依存度和政府支持力度也对区域创新能力有正向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张歆悦  胡艳君 《科技促进发展》2020,16(11):1363-1371
高铁开通提高了区域可达性,促进了要素流动,从而对区域产业发展和空间结构产生了重要影响。长三角城市群作为我国经济最发达、高铁密度最高的地区,研究高铁开通对其空间结构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以长三角城市群26个城市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城市间经济联系强度矩阵,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从网络密度、中心性和凝聚子群等方面研究高铁开通其网络空间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高铁开通对长三角城市群网络空间结构起到了一定的整合优化作用,进一步完善高铁网络建设将有助于实现长三角城市群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0.
以山东半岛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基于可达性指标与引力模型等方法分析高铁对研究区交通可达性与经济联系的影响。结果表明:(1)高铁开通后各沿线城市加权平均出行时间明显降低,时空收敛效应显著,并呈现出明显的核心边缘特征;沿线各城市日常可达性大幅提升,可达性的空间分布呈现明显的“廊道效应”,变化率呈现出较强的等级性与层次性。高铁的开通也促进了半岛城市群空间公平性的提升,全域交通可达性趋于公平分布。(2)高铁重塑了山东半岛城市群的经济联系格局,高铁建设后的经济联系网络呈现出沿高铁轴线分布的特点,形成以济南、烟台为经济联系网络双核心的格局。各沿线城市的经济联系总量差异显著,以济南为核心的对外经济联系强度优势明显。受高铁布局的影响,山东半岛城市群经济联系总量空间布局以济南、潍坊为双核心且中心性不断增强。最后,就依托高铁建设如何推动半岛城市群区域经济健康发展问题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