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试验选用不同类型细胞缺陷小鼠,将其分成六个试验组,前三组为CBA/N与BALB/c小鼠交配所生仔一代,是B细胞免疫功能缺陷及其相应的对照小鼠,后三组为615B6/PB1-nu与C57B1/6-bg交配所生之仔鼠,是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缺陷与T和NK细胞联合免疫功能缺陷小鼠及其对照小鼠,以上各组小鼠分别以1亿菌体布氏活菌苗注射小鼠腹腔,于注射后一定间隔检测抗体效价并取有关脏器做细菌培养,B细胞功能缺陷小鼠抗体效价为1:80-1:160,对照小鼠为1:160-1:640,T细胞和T、NK细胞功能缺陷小鼠抗体效价为1:4-1:80。对照小鼠为1:128-1:640,由于布氏菌是细胞内增殖,细菌主要存在于脾脏,故于45天时心血培养虽为阴性而脾脏仍有细菌生长,脾重的增减与抗体效价有一定关系,与活菌数不成平行关系,该小鼠为菌苗免疫机理探讨提供了模型。 CBA/N小鼠为X-链隐性突变,基因符号为Xid(X-Linked immunodeficient),此隐性突变基因位于X-性染色体上,免疫调节基因也在此染色体上,该基因的隐性突变直接影响免疫细胞和免疫球蛋白的产生。CBCF_1是CBA/N与BALB/c鼠交配所生之仔一代,其基因型雌性为Xid/x是免疫功能正常小鼠,雄性为Xid/y具有B细胞功能缺陷特性,可用于研究B细胞的发生,功能和异质性理想的动物模型。 615B6/PB1-nu为T淋巴细胞功能缺陷型小鼠(简称裸鼠),61586/PBt-bg/nu为T和NK细胞联合免疫功能缺陷型小鼠(简称beige裸鼠),该裸鼠和beige裸鼠是615/PB1-+/bg·+/nu♀与C_(57)BI/6-bg/bg·nu/nu♂交配所生之仔鼠,615/PB1近交系小鼠是经无菌剖腹产所得之仔鼠。上述小鼠用布氏活菌苗免疫,对其免疫后的反应进行观察,为以上小鼠的实验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裸小鼠在普通环境中使用IVC笼具生产繁殖的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启富  褚芳 《实验动物科学》2007,24(1):57-58,56
目的探讨BALB/C-nu裸小鼠在普通环境中使用IVC笼具生产繁殖的效果。方法引进3对BALB/C-nu种鼠按1♂nu/+×1♀nu/+交配,再从仔代中建立血缘扩大群,按1♂nu/nu×3♀nu/+;1♂nu/nu×1♀nu/nu两种繁殖方法进行生产繁殖。结果种鼠生产10胎平均产仔8.6±1.02(裸鼠1.8±0.63)只;血缘扩大群1♂nu/nu×3♀nu/+生产42胎,平均产仔6.92±1.47(裸鼠3.52±1.29)只;1♂nu/nu×1♀nu/nu生产12胎,平均产仔4.25±1.36全裸鼠。经检测符合SPF级。结论在普通环境中应用IVC笼具,只要注意室内卫生消毒,在净化工作台上无菌操作能够繁殖合格的裸小鼠。  相似文献   

3.
对饲养于SPF条件下的466只Nc系自育选留的繁殖群小鼠自发性肿瘤发病情况进行了6年观察研究,其中包括纯合子雄鼠(nu/nu)164只,杂合子雌鼠(nu/+)302只。每只动物的平均观察时间均达7个月以上,淘汰时均详细解剖学检查,检出病变者进行病理组织学及透射电镜观察确诊。多数肿瘤病例结合裸鼠间可移植性鉴定。共检出自发性肿瘤7例,发生于纯合子裸鼠(♂,nu/nu)5例,杂合子裸鼠(♀,nu/+)2例。本结果表明,在相同饲养环境条件下,裸鼠(♂,nu/nu)的自发性肿瘤发病率(3.04%)比其同系的有胸腺杂台裸鼠(♀,nu/+)(0.66%)明显增高,两者发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前者的平均发瘤鼠龄比后者为短。结果支持了免疫功能缺陷的裸鼠比其同系免疫功能正常鼠有更高的自发性肿瘤发生的观点。且表明了Nc系裸鼠的自发性肿瘤以恶性上皮性肿瘤为主。此外作者针对前人的观察结果,提出了对一裸鼠群体的自发性肿瘤发病率的正确评价,必须是在相同的生存环境条件下,相同的观察时间内与其相同品系或相同基因背景的有胸腺小鼠进行比较,并经详细的病理学检查,才能得出较客观可靠的结论这一见解。  相似文献   

4.
裸小鼠的繁殖及在肿瘤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 总结了八年实验动物裸小鼠繁殖和应用。方法 用随机抽取 2 0窝BALB/c裸小鼠繁殖生育情况分析和 5只BALB/c母鼠 (nu/ +)四胎生育情况比较。结果 BALB/c裸小鼠平均每胎产仔 9 35只 ,用nu/ +雌与nu/nu雄交配方法繁殖 ,平均每胎所得纯合子仔鼠能占仔数的 5 5 0 % ,离乳率 97% ,1~ 4胎生育恒定 ,一年存活率达10 0 % ,最长生存期可达 75 2d。微生物检测结果未发现致病菌 ,寄生虫等。结论 空气过滤十万级环境加上生物层流柜达一万级的条件 ,只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裸小鼠繁殖可基本达到SPF要求。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PD-1人源化小鼠的繁育与基因型鉴定,为进一步研究相关小分子抑制剂的体内药效评价提供动物模型。方法 通过构建PD-1人源化小鼠,获得F1代鼠4只,雌雄交配进行培育繁殖。对每窝仔鼠的数量,存活率等进行记录观察,随后对仔鼠剪尾提取基因组DNA,用PCR法扩增目的基因,然后进行核酸电泳,鉴定基因型。选用F2代纯合型与纯合型雌雄交配,野生型与野生型雌雄交配。结果 鉴定的F2代小鼠有野生型、纯合型和杂合型3种基因型。纯合型与纯合型交配获得F3代仔鼠基因型全部为纯合型。野生型与野生型交配获得F3代仔鼠基因型全部为野生型。结论 成功筛选出PD-1人源化小鼠纯合子基因型,并有效地进行扩群保种,为今后应用该小鼠模型提供实验保障。  相似文献   

6.
利用旧动物室改造成具有恒温、恒湿、洁净的饲育室,配合无菌操作技术,应用层流架饲养从上海肿瘤所引进的SPF裸鼠,经过四年对动物育种,饲养和无菌操作技术进行探讨。我们成功地培育了300只SPF裸鼠用于人胃高分化腺癌7911侈植瘤、人胃低分化腺癌MGC80-3裸鼠肝转移、人肝癌组织裸鼠移植瘤、人肝癌细胞株BEL-7102移植瘤、3.4苯丙吡诱发裸鼠皮肤癌等模型。在动物育种方面我们采用BALB/c非裸近交产生基因稳定核心群,BALB/c裸鼠与BALB/c核心群回交以保持BALB/c裸鼠基因的稳定性和一致,利用回交产生的雌性半裸鼠和维性全裸鼠生产裸鼠,淘汰半裸鼠。以此循环能准确断定仔鼠基因型,使留种,配种及繁殖方便准确。此繁殖方法生产断乳的仔鼠比杂交法断乳仔鼠平均体重增加2g,半裸雌鼠受孕率达82%,28和60日龄课鼠与同龄半裸或非裸鼠体重相差无几,已接近国内同行繁育裸鼠水平。在改造旧动物房繁殖裸鼠同时,我们严格采用无菌衣帽穿戴、消毒和无菌操作技术使层流架和房间每平皿菌落低于国外同类饲育室平均标准。  相似文献   

7.
对饲养在SPF环境中,鼠龄6个月的47只T细胞缺乏的BALB/c(nu/nu)裸鼠及26只T细胞正常的BALB/c(+/nu)杂合子小鼠进行病理观察,发现两只BALB/c(nu/nu)裸鼠生长自发性肿瘤。病理诊断分别为浆细胞样淋巴细胞型淋巴瘤和B免疫母细胞型淋巴瘤。肿瘤发生率为4.26%。而BALB/c(+/nu)杂合子小鼠未见肿瘤生长。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两种小同营养水平的商品饲料对BALB/c小鼠生长和繁殖性能的影响,为实验小鼠生产中合理使用饲料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BALB/c母鼠32只、仔鼠18窝以及生长鼠20只,分别随机分为2组,饲喂A、B两种不同营养水平的商品饲料,测定母鼠窝产仔数、连胎率,仔鼠0~3周窝重以及生长鼠4~10周体重等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营养水平略高的A饲料有利于提高BALB/c小鼠连胎率及其仔鼠生长性能,但对窝产仔数和生长鼠后期的生长性能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探讨无毛突变基因的作用,对无毛小鼠、有毛小鼠的免疫器官结构及功能进行了对比研究。方法比 较无毛小鼠和有毛小鼠主要免疫器官组织学变化,以及血清白介素- 2 受体、淋巴细胞亚群、淋巴细胞增殖等方面 的差别。结果发现无毛小鼠和有毛小鼠免疫器官结构及功能均有一定的差异。结论研究结果提示无毛突变 基因不仅影响被毛结构,对免疫器官及功能也有一定的影响。该基因在杂合状态时也有一定的作用,表明该突变 基因具有一定的共显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不同光照时间对BALB/c裸小鼠的影响。方法观察裸小鼠出生后在不同光照时间里的生长情况;记录雌鼠的交配分娩间隔、生产胎数、产仔数及育成率;测定血液生化指标。结果各组裸小鼠的生长差异不显著(P>0.05);中光照组的平均育成率和离乳裸鼠育成率与长光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中光照组的ALT、TB、SUA与长光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中光照和短光照适宜BALB/c裸小鼠的生长发育和繁殖。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两种转基因小鼠的生长繁殖方法进行研究。方法:在SPF环境下,用C57BL/6小鼠做对照,采取近亲交配的繁殖方法研究其生长繁殖性能,并检测两种转基因小鼠体内荧光蛋白的表达。结果:两种转基因小鼠的生长繁殖性能均与C57BL/6小鼠相一致,所有脏器重量和绝大多数正常血液生化指标与C57BL/6小鼠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种转基因小鼠脑片检测可见在不同的年龄段均有相应荧光蛋白的表达。结论:在SPF环境下采用近亲交配繁殖法培育转基因小鼠是成功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Ifnar基因敲除小鼠繁育及鉴定方法进行分析,为多种病毒研究提供理想的动物模型。方法将引进的纯合Ifnar基因敲除小鼠,以1雄2雌的合笼方式进行饲养繁殖,从仔鼠中提取鼠尾基因组DNA,PCR法扩增目的基因片段,琼脂糖凝胶电泳进行基因型结果判定。结果 Ifnar基因敲除小鼠繁育成功,获得了一批基因敲除鼠,使用PCR方法成功鉴定出Ifnar基因敲除纯合子小鼠。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及鉴定Pumilio1/Pumilio2(Pum1和Pum2)双基因条件性敲除的小鼠模型,为进一步研究PUF家族在哺乳动物精子发生中的生物学功能奠定基础。方法将构建的Pum1条件性敲除和Pum2条件性敲除的两个品系小鼠进行交配并繁殖,最终繁殖成功的子代小仔Pum1和Pum2两个基因均为纯合子。对子代以剪趾方式进行编号,提取子代小鼠脚趾或鼠尾基因组DNA,用PCR法和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基因型。结果 Pum1和Pum2双基因条件性敲除的小鼠模型繁殖成功,同时获得更多PUF家族双基因条件性敲除的小鼠。结论成功建立了Pum1和Pum2双基因条件性敲除的小鼠模型;正确的交配繁殖策略和鉴定方法是获得PUF家族双基因条件性敲除小鼠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BALB/c突变无毛小鼠是军事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中心自行培育成功的新的被毛突变小鼠。根据基因的命名原则 ,将本突变无毛小鼠命名为Uncovered ,基因标记为Uncv。该命名得到小鼠标准化遗传命名国际委员会的认可 ,并被收录到小鼠基因数据库中。本文主要介绍该突变无毛小鼠的生物学特性观察、皮肤及被毛的变化、血液学及血液生化学的变化以及作为疾病模型使用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BALB c突变无毛小鼠的突变基因是位于小鼠第 11号染色体上 ,定位结果表明该突变为一种新的影响小鼠皮肤和被毛结构的突变 ,被命名Uncv(Uncovered) ,已得到小鼠遗传国际命名委员会的认可 ,并已被小鼠基因组资料库收录。皮肤是机体最大的器官 ,也是机体与外界的主要生理屏障 ,它具有产生、维持局部免疫应答和炎症反应的能力 ,许多免疫应答都发生于皮肤。小鼠皮肤和被毛结构的突变是否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 ,解剖观察和饲养繁殖情况表明该小鼠免疫器官健全 ,在普通饲养环境中能够繁殖。为了进一步研究BALB c突变无毛小鼠的突变基因免疫功能 ,…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进一步研究BALB/c突变无毛小鼠突变基因的免疫功能。方法 选择杂交F2 代二周龄和二月龄小鼠及突变无毛二周龄小鼠 ,应用流式细胞仪对其细胞免疫 (T细胞 -CD3+ 、T细胞亚群 -CD4 + 、CD8+ )和体液免疫 (B细胞 -CD19+ )进行检测 :并且采用ELISA方法对IgG抗体的吸光度进行测定。结果 二周龄突变稀毛小鼠的CD19+ 、CD4 + /CD8+ 雄性高于雌性 ,而CD8+ 雌性高于雄性 ;F2 代稀毛小鼠的CD4 + /CD8+ 雄性高于雌性 ;突变无毛小鼠的CD19+ 、IgG雄性高于雌性。二月龄F2 代稀毛小鼠的CD8+ 雌性高于雄性 ,F2 代无毛小鼠的CD4 + 雌性高于雄性。二周龄和二月龄F2 代无毛小鼠的特异性细胞免疫指标均低于稀毛小鼠 ,而体液免疫高于稀毛小鼠。结论突变无毛小鼠的各项指标均低于稀毛小鼠 ,表明突变小鼠的免疫功能降低。进一步证明了该突变基因对小鼠的免疫功能有一定的影响 ,为该小鼠的应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无毛小鼠繁育及其特性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王映兰 《实验动物科学》2003,20(Z1):133-135
在KM小鼠饲养过程中发现并培育了 19代无毛小鼠 ,该小鼠在二级环境条件下能存活 2 4个月左右 ,可能是一个新的突变系 ,因此 ,我们对该无毛小鼠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的观察。我们在KM小鼠饲养中发现同窝小鼠中有无毛小鼠雌雄各一只 ,后将其有意保留下来 ,对其后代采取同胞兄妹随机交配的方式进行繁殖 ,目前已经繁殖到 18— 19代。在传至 7— 9代时出现繁殖力下降的现象 ,采取堂兄妹交配的方式后逐渐恢复正常繁殖。通过观察和实验证明 ,该小鼠的脱毛现象与年龄老化、营养、环境和寄生虫感染无关 ,脱毛形状也无性别特点 ,母鼠有能力哺乳小…  相似文献   

18.
<正> 无胸腺小鼠(以下简称裸小鼠),系免疫缺陷动物,饲养于SPF环境中,能接受多种人类癌细胞移植。近年来我国病理学家和免疫学家用裸鼠做动物模型,在医学生物学研究中进行了大量的工作,在癌症机理研究方面取得了可喜成就,某些项目已进入国际先进行列。国内对裸鼠的需求量不断增加。过滤帽鼠盒可做为最简易的屏障用于饲养SPF动物,近年来国内外虽有这方面的介绍,但对其用来繁殖动物的安全性及使用时间的长短,未见详细报导。本文就过滤帽鼠盒性能,裸小鼠饲养繁殖的效果及微生物检测等几方面进行探讨。现将结果报告如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在一定的饲养条件下 ,观察RCS大鼠的生长繁殖能力。方法 选RCS大鼠 70— 80日龄 4 6只 (雌、雄各半 ) ,分为两组 ,进行交配繁殖 ,并统计其生产繁殖性能。结果 两组RCS大鼠平均窝产仔数为 7 9只 ,离乳时第 2组比第 1组仔鼠死亡率低 10 3%。结论 为该模型大鼠广泛应用于眼科研究提供了可信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20.
小鼠剖腹产净化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大理学院现用实验小鼠妊娠期、小鼠剖腹产的适宜时间、技术方法和仔鼠的代乳方法,为实现小鼠的净化作技术准备.方法:通过对小鼠饲养繁殖,摸清小鼠的平均妊娠期,确定剖腹产时间,在此基础上采用剖腹产手术对小鼠进行子宫摘除取胎,取出仔鼠进行代乳,观察代乳情况及代乳仔鼠成活率.结果:大理学院现用实验小鼠平均妊娠期为18.5d,在三次小鼠剖腹产实验中,第一次实验仔鼠代乳成活率为0,第二次实验仔鼠代乳成活率达100%,第三次实验仔鼠代乳成活率仍为100%.结论:小鼠剖腹产手术成功率为100%,已摸索出小鼠剖腹产净化方法的配套技术,包括剖腹产手术的适宜时间、技术方法以及代乳母鼠的选择和代乳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