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了抑制多径衰落造成的符号间干扰,提高TDSCDMA系统的吞吐量。提出了一种非线性多用户检测算法—多径干扰消除算法(MPIC),比较了该算法与线性多用户检测算法(联合检测)的基本原理,对这2种算法的性能进行了仿真,进行了复杂度的比较,得出了多径干扰消除算法优于联合检测算法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3.
研究V-BLAST MIMO MC-CDMA下行系统。提出了一种对每个子载波进行V-BLAST译码的非线性 算法,对不同天线数、用户数情况进行了系统的仿真和分析,并对V-BLAST译码的线性和非线性算法进行了系 统仿真比较。  相似文献   

4.
第3代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多用户检测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讨论了第3代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多用户检测技术;多用户检测(MUD:Multi-User Detection)技术在传统检测技术的基础上,充分利用造成多址干扰(MAI:Multiple Access Interference)的所有用户信号信息对单个用户的信号进行检测,从而具有优良的抗干扰性能.首先,给出了多用户检测性能界限;然后具体分析了两类多用户检测,给出了它们的实现框图,性能曲线,以及各自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5.
讨论了第3代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多用户检测技术;多用户检测(MUD:Multi-User Detection)技术在传统检测技术的基础上,充分利用造 成多址干扰(MAI:Multiple Access Interference)的所有用户信号信息对单个用户的信号进行检测,从而具有优良的抗干扰性能,首先,给出了多用户检测性能界限;然后具体分析了两类用户检测,给出了它们的实现框图,性能曲线,以及各自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6.
针对多输入多输出(mult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MIMO)系统下行链路的迫零预编码方法在块对角化的基础上追求最大化系统和容量,而并未考虑接收信号的均方误差,从接收信号具有最小均方误差的角度设计了多用户MIMO系统的下行链路预编码的方案,称为块对角化最小均方误差方案.理论分析和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案相较于迫零算法具有较小的接收信号均方误差及较好的误码率性能,并且保持了迫零算法绝大部分的系统和容量,它在系统误码率与和容量方面提供了一种较好的折中.  相似文献   

7.
基于最小均方误差的多用户MIMO系统下行链路预编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多输入多输出(mult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MIMO)系统下行链路的迫零预编码方法在块对角化的基础上追求最大化系统和容量,而并未考虑接收信号的均方误差,从接收信号具有最小均方误差的角度设计了多用户MIMO系统的下行链路预编码的方案,称为块对角化最小均方误差方案。理论分析和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案相较于迫零算法具有较小的接收信号均方误差及较好的误码率性能,并且保持了迫零算法绝大部分的系统和容量,它在系统误码率与和容量方面提供了一种较好的折中。  相似文献   

8.
为了消除多址干扰和符号间干扰,引入联合检测技术,在保证最小均方误差线性块均衡(MMSE-BLE)算法性能的情况下,尽可能减少MMSE-BLE算法的计算量.基于此提出一种利用FFT进行矩阵分解的最小均方误差块判决反馈的联合检测算法(MMSE-BDFE).仿真结果表明,该联合检测算法(MMSE-BDFE)与MMSE-BLE算法性能基本相同的情况下复杂度低于MMSEDLE算法,与ZF-BLE算法相比,在复杂度降低的同时,性能又有所提高,从而验证该算法满足实际通信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在空时编码协作通信系统中,正交频分复用(OFDM)技术用于对抗各个中继节点到目标节点的时延干扰.中继到目标节点的信道可以被看作多径信道,当循环前缀长度小于时延长度时,符号间干扰无法完全消除.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循环前缀不足的空时编码协作OFDM系统中引入判决反馈均衡器,设计了基于迫零准则和最小均方误差准则的两种判决反馈均衡器.仿真结果表明,这两种均衡器都能很好地改善系统性能,基于最小均方误差准则的判决反馈均衡器(MMSE-DFE)性能更佳.  相似文献   

10.
基于数据处理不等式,分析了采用软干扰消除技术的最小均方误差(MMSE)迭代多用户检测器的输出与发端输入的互信息。以及多用户检测器在已编码CDMA系统中的误比特率(BER)性能,从互信息和渐近效率的角度得出;基于MMSE的迭代多用户检测器为渐进最优。  相似文献   

11.
传统串行干扰消除(SIC)算法进行信号检测时,前期的错误判决,会对后期的检测造成巨大的影响、为了降低这种差错传播的概率,提出一种新型的反馈串行干扰消除算法,利用反馈信息,通过选取候选点,构造候选向量,从构成的向量集合中,利用ML准则选取最接近接收信号一个向量,以此达到降低因前期错误判决而引起的差错传播的概率,提升系统的检测性能。仿真结果表明,在天线数量N_t=N_r=6,阈值d_(th)=0.5的情况下,误码率达到10~(-4)时,本文检测算法的检测性能比OSIC检测算法的检测性能提升了约3 d B。  相似文献   

12.
针对快跳频多址系统,提出了基于最小均方误差(MMSE)准则的多用户检测算法.首先对接收矩阵的最大行进行判决,计算最大行信号的接收功率平均值和最小均方误差,选择最小MMSE的行作为期望用户的检测输出.仿真结果表明,本算法能提高无中心功率控制网络的容量和比特错误概率(BER)性能,同时,适合异步跳频网络的信号检测.  相似文献   

13.
针对最小均方误差(least mean square,LMS)自适应噪声对消器在脉冲噪声干扰条件下实现噪声对消失效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变步长符号梯度最小均方误差(variable step size sign LMS,VSSLMS)脉冲噪声对消算法?VSSLMS算法利用符号函数对误差信号?参考噪声信号取符号运算构成符号梯度? 符号算子的量化操作可以抑制脉冲噪声对自适应算法的影响,为进一步提高VSSLMS脉冲噪声对消性能,采用误差功率归一化准则设计步长控制函数,给出了一种变步长算法,该算法能减小由于符号算子引入的量化误差对收敛速度和收敛精度的影响?利用计算机仿真把提出的VSSLMS脉冲噪声对消算法与改进的归一化LMP算法(MNLMP)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VSSLMS算法具有更快的收敛速度,同时具有与MNLMP算法相近的稳态剩余误差?因此,VSSLMS算法在脉冲噪声对消中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基于自相关相位差的载波恢复算法的性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一种基于自相关函数相位差的频率估计算法进行了误差理论分析,得到了估计误差极限,提供了算法参数选择的依据,并给出了该算法DSP实现电路.理论分析和仿真结果均表明该算法不仅频率估计范围比较宽,且性能逼近CRB(Cramer Rao Bound)界,可以应用于TDMA通信系统及OFDM系统的载波恢复中.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无线通信中多天线系统的信道容量,采用并行最小均方误差(MMSE)和迫零(ZF)检测算法推导出简化接收方案下系统的容量公式,分析了系统中断概率与信噪比、天线数以及传输速率的关系。结果表明,采用MMSE检测的二发二收的MIMO系统在传输速率为4b.s-1.Hz-1的情况下,为了达到10-2的中断概率,需要20dB的发送功率;而同样接收方案的四发四收MIMO系统则只需要不到2dB的发送功率。理论分析及仿真结果均表明,采用MMSE接收的系统中断概率在一定的门限传输速率下接近采用ZF接收的系统,并且此门限传输速率随着天线数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16.
因为垂直分层空时传输(V-BLAST)系统在平坦衰落信道中的传统检测方法判决反馈均衡(DFE)方法有错误扩散的问题,使得系统的总体性能取决于最初检测的分层信号的误符号率性能,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分段检测的概念,用性能最好的最大似然(ML)算法来联合检测最初的几个分层信号,以此来提高整个检测算法的性能,对于后续的几个分层信号,仍采用较为简单的DFE的方法.同时还提出了基于最小均方误差(MMSE)准则的新的分段检测方法.新分段检测方法和传统的DFE方法相比,在增加较小的复杂度的情况下,明显地改善了检测性能,仿真结果也验证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17.
最小均方算法用于数字信号的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获取最小均方 (LMS)算法用于数字信号的性能 ,提出了一项新的性能参数——误码率。分析了误码率与算法均方误差之间的关系 ,在实验的基础上给出了两者之间的一个近似函数表达式。并重点研究了算法步长对收敛速度、稳态失调量、误码率这三项性能参数的影响 ,以及步长确定的原则 ,为数字信号领域使用 LMS算法提供了一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当发射端信道状态信息可以通过反馈或时分双工的互逆原理得到时,奇异值分解法可将MIMO信道分解为若干并行子信道以获得最大的吞吐量。然而,由于奇异值分解得到的子信道的信噪比差别很大,采用自适应编码调制技术时,该方案需要根据不同子信道的信噪比配置不同的编码、调制参数。为此,研究基于几何均值分解的MIMO复用系统下行链路误码率性能,导出其误码率表达式。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几何均值分解得到的各个子信道的误码率相同,因而便于编码、调制技术的采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