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9 毫秒
1.
公诉转自诉案件 ,既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又有诸多弊端。本文通过对公诉转自诉构成要件的分析 ,以及举例说明实践中公诉转自诉可能存在的几种情形 ,从而得出结论 :“刑诉法”所规定的公诉转自诉案件 ,弊大于利  相似文献   

2.
公诉转自诉案件,既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又有诸多弊端。本文通过对公诉转自诉构成要件的分析,以及举例说明实践中公诉转自诉可能存在的几种情形,从而得出结论:“刑诉法”所规定的公诉转自诉案件,弊大于利。  相似文献   

3.
苏贺峰  张新强  钟大明 《科技信息》2012,(34):I0035-I0035
刑诉法的修改,扩大了律师权利,对公诉人提出了更高要求,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加大了控方举证难度,简易程序全部出庭增加公诉人的工作量。公诉机关需不断提高公诉人业务能力,并创新制度,提高司法资源利用效率,以适应新刑诉法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在行政相对人不能、不敢、不愿提起行政诉讼以及在违法行政行为侵犯公共利益时,有必要赋予检察机关提起行政公诉的权利。根据我国现行法律的有关规定以及国内外的司法实践,检察机关提起行政公诉是可行的。同时本文还论述了建立行政案件检察机关公诉制度应考虑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法学界普遍认为,我国公诉证明标准是”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这一标准过于抽象化、客观化和理想化,已不适应刑事诉讼制度的改革,需要对新刑诉法第141条进行重新认识。比较而言,国外的公诉证明标准低于有罪判决的证明标准,且更具可操作性。我们宜吸收国外证明标准的合理因素,确立“证据清楚有说服力、预期可予定罪”的公诉证明标准。  相似文献   

6.
魏克强  洪丽 《甘肃科技纵横》2006,35(1):109-110,151
现行的刑诉法规定我国刑诉法的目的是"惩罚犯罪,保护人民".因而应确立保障人权的原则."保障人权"不仅包括了保障被害人、其他诉讼参与人的权利、同时也保障犯罪嫌疑人,犯罪分子的合法权利.律师在场权是现代法治国家赋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一项重要的诉讼权利,它和沉默权一起构成了被告人制约国家权力、捍卫自身权利的两柄利剑.在我国,目前尚缺乏确立沉默权的条件,保障被告人的人权,只能依靠完善现有的刑事诉讼制度,赋予被告人律师在场权就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何琼 《当代地方科技》2011,(22):14-14,16
除承担侦查和公诉职能外,人民检察院还承担着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诉讼监督权。但在司法实践中,诸多问题的存在限制了人民检察院诉讼监督权的充分发挥。本文从公诉部门的角度出发,谈谈限制检察院诉讼监督发挥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的完善建议,使检察院充分发挥监督作用。  相似文献   

8.
我国1996年刑事诉讼法修改,赋予了被害人诉讼当事人的地位。本通过对公诉案件中被害人当事人地位利弊得失的分析,指出应取消被害人在公诉案件中的当事人地位,而将其定位为特殊的诉讼参与人。这样,既可以避免制度上的矛盾,又顺应了人权保障中加强被害人权利保护的世界潮流。  相似文献   

9.
检察民事公诉是指针对部分涉及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等方面的民事案件而由检察机关代表国家提起的诉讼。该制度已被世界许多国家民事诉讼制度所吸纳。在我国,由于危害公共利益的社会公害层出不穷,同时亦基于检察机关自身的性质,建立检察机关民事公诉制度已势在必行。我国现行立法在检察民事公诉方面存在严重局限,因此,探讨检察机关在民事公诉中的法律地位及其参与民事公诉的方式和范围将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民事公诉制度是否应当建立,这个问题不是一个逻辑的问题,而是一个事实的问题。从检察机关的性质中不能合逻辑的推论出民事公诉的正当性。同时,民事公诉在解决国家和社会公益保护问题方面并不是有效率的方法,而且可能在实际运作中陷入困境。检察机关对公益的保护应重在对行政执法的监督。  相似文献   

11.
文章在分析无罪推定原则的含义、起源及其在世界上一些国家的实践状况之后 ,考察了我国刑诉法第 12条及相关条文的规定 ,指出尽管我国刑诉法吸取了无罪推定原则的基本精神 ,但无论是立法机关还是司法实践部门却并未正式认同这一原则 ,文章最后提出 ,我国应确立无罪推定原则  相似文献   

12.
我国民事、刑事诉讼法中都以列举的方式,对证据类型进行了明确的规定。但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许多证据以各种新的形式展现出来。特别是电子证据的出现,其独立的法律地位越来越受到大众的认同,但关于电子证据的认定以及其证明力的大小问题却始终困扰着司法审判实践。  相似文献   

13.
对于部分刑事自诉案件,检察机关依一定条件将其转化为公诉,既符合起诉便宜主义精神,又利于维护公益与私权的平衡,自诉转公诉制度已被许多国家的立法所吸收。我国刑法虽有这方面的规定,但刑事诉讼法却没有相应的程序规范,需要在考虑我国国情和借鉴外国立法的基础上,通过修法来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14.
刑诉法具有保障刑法实施的功能。反过来看,刑法也具有保障刑诉法实施的功能。认识刑法对刑诉法的保障功能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5.
简要阐述了米兰达规则和沉默权的涵义,以及《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所确立的一系列刑事诉讼国际准则。对我国《刑事诉讼法》第93条的规定提出了质疑,对我国签署了《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后的司法程序与国际接轨问题作了展望,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相似文献   

16.
新民事诉讼法122条虽然规定了法院附设诉前调解,但该规定过于抽象,仅规定对于当事人起诉到法院的民事案件,适宜调解的,先行调解,而具体怎么调解,运用什么程序均未提及。在司法实践中,特别是在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背景下,各地法院靠自行摸索虽然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但一系列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并未解决。因此,在梳理经验材料的基础上,探求实践难题的解决之道,并揭示隐藏于其背后的深层理论则是本文的旨趣所在。  相似文献   

17.
就新的《律师法》在会见权、阅卷权、调查取证权、执业豁免权等方面的修改后超越或者突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对两法之间存在着位阶关系和律师权利如何对接等问题提出了不同看法。这些问题的明确对《律师法》的实施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8.
鉴于醉酒驾驶机动车和追逐竞驶现象日益严重并已成为危害公共交通安全的严重隐患,《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增设了危险驾驶罪,有效遏制了危险驾驶行为。但人们对危险驾驶罪构成要件的理解存在分歧,因而应当尽快出台立法解释或司法解释,细化其情节,规范执法,并拓宽危险驾驶罪的适用范围,规制毒驾、“三超”等危险驾驶行为,更好地维护公共交通安全。  相似文献   

19.
我国新刑事诉讼法将刑事和解作为一种特别程序首次入法。该文试结合新刑事诉讼法关于刑事和解程序的相关规定,对刑事和解的理论依据、适用条件、适用范围以及与相关程序的衔接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并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完善建议,以期能够对刑事和解制度的规范化运行有所贡献。  相似文献   

20.
本文首先分析了《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确立的刑事诉讼国际准则 ,并将我国刑事诉讼法与之作了简要的比较。在此基础上 ,阐述了完善我国刑事诉讼的立法构想 ,以期对刑事诉讼法的修改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