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以戌二酸酐为起始原料,通过Grignard、还原和成环反应合成了高纯度丁位癸内酿。戌二酸酐和溴戌烷Grignard试剂在铜盐催化下反应得到5 -氧代癸酸,质量收率79.8% ; 5 - 氧代癸酸钠盐经硼氢化钠还原得到5 -羟基癸酸钠;最后加盐酸酸化环合得到丁位癸内酯,气相色谱分析纯度99. 6%,质量收率90%左右,反应总收率达72. 0%。5 -氧代癸酸和丁位癸内酯的结构经IR、1HNMR、13CNMR和GC — MS表征。  相似文献   

2.
为了获得糠偶姻醋酸酯最佳收率,以VB1作为催化剂,从原料配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3个因素着手,对以糠偶姻与醋酸酐合成糠偶姻醋酸酯的工艺方法进行研究.最佳实验条件为:n(糠偶姻)∶n(醋酸酐)=1∶1.2,反应温度70℃,反应时间60 min.此时,最高收率可达91.3%.该实验工艺简单,操作过程稳定,是合成糠偶姻醋酸酯比较理想的工艺方法.  相似文献   

3.
报道了一种直接加热制备牛血清白蛋白的新方法,该方法的白蛋白收率可达55%以上,纯度可达95%以上,是一种适合于大规模生产的工艺技术;主要研究了溶液pH值、加热温度、保温时间和稀释倍数等因素对白蛋白的收率和质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碱浓度对糠醛歧化反应中醇收率的影响,得出了最佳碱浓度,并将收率由65%提高到75.9%.采用固体催化剂氧化亚锡催化合成乙酸呋喃甲酯,分析了催化剂用量、反应温度、醇酸比对酯收率的影响,得出最佳反应条件,酯收率为80.9%.  相似文献   

5.
4-正戊基-4''-氰基三联苯的合成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以三联苯为原料,经Friedel-Crafts反应(收率80%),还原反应(收率60%),碘代反应(收率55%)、氰化反应(收率60%),制得4-正戊基-4'-氰基三联苯。与以前的合成方法相比,在还原反应温度上做了较大的改变,在最终产物提纯方面进行了优化,减少了合成步骤,操作简单,提纯方便,提高了收率。  相似文献   

6.
以4-氯二苯甲酮为原料,经Leuckart反应、酸解、拆分、环合、酸解、缩合、缩合及成盐酸盐7步反应合成左西替利嗪,总收率为5.0%.对合成化合物5的去酸剂进行了考察,选用价廉的三正丙胺代替文献中二异丙基乙胺,所得产物收率接近文献收率.  相似文献   

7.
采用正丁醇为萃取剂,甲醇和异丙醇为絮凝剂,通过单因素实验分别对比不同温度、溶剂体积比、剂油质量比下正丁醇、正丁醇+甲醇、正丁醇+异丙醇3种组合的再生油收率、酸值和粘度情况.结果发现,3种组合的收率随温度的升高先升高后降低,酸值和粘度随温度的升高变化不明显.随溶剂体积比的增加,正丁醇+甲醇再生油收率上升,酸值、粘度下降,正丁醇+异丙醇再生油收率变化不大,酸值和粘度下降.随剂油质量比的增加,3种组合的收率上升,酸值和粘度下降.絮凝剂的絮凝能力有助于改善再生油的酸值和粘度,溶解能力的高低影响着再生油收率高低.絮凝剂的选择应综合考虑溶解能力和絮凝能力.  相似文献   

8.
颉向平  徐军锋 《科技信息》2011,(30):362-362
本文针对焦化厂粗苯生产中,粗苯收率低、能耗高、洗油单耗高等问题,通过生产工艺、操作条件、生产设备的技术改造,有效地改善了粗苯生产回收效果,提高了粗苯收率。  相似文献   

9.
由间二氯苯合成2,4-二氟苯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间二氯苯为原料,经硝化、氟代及还原反应合成2,4-二氟苯胺。探索了各步反应的工艺条件,对提高收率难度较大的氟代反应,研究了使用季铵盐类相转移催化剂时原料配比、反应温度及时间与收率之间的关系,并得到了较好的结果。硝化反应收率达97%,氟代70%,还原89%。与其它方法相比,产品总收率由22%~50%提高到60%以上,从而使文题所示的合成路线成为技术、经济上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多种添加剂促进变性还原溶菌酶复性的作用,考察了添加剂浓度及变性剂盐酸胍浓度对复性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精氨酸、乙酰胺、丙酮、硫脲及甘油均能有效促进变性溶菌酶复性,并且存在最佳的添加剂浓度使变性溶菌酶的复性收率最大.在促进复性中,乙酰胺等结构类似物与盐酸胍具有相同作用,因此,在降低复性液中盐酸胍浓度的同时,适当提高乙酰胺浓度即可获得较高的复性收率.当盐酸胍浓度为0.2mol/L时,复性收率达到90%时的乙酰胺浓度为2mol/L,但降低盐酸胍浓度至0.06mol/L时,达到相同变性收率的乙酰胺浓度需要4mol/L.甘油与盐酸胍存在着协同作用,在一定浓度的盐酸胍存在下,添加适量的甘油能获得较高的复性收率.  相似文献   

11.
人工神经网络在红霉素发酵过程状态预估中的应用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探索了动态BP网络和RBF网络在红霉素发酵过程状态预估中的应用,比较了它们的收敛速度和学习能力。结果表明,BP网络和RBF网络都具有相当好的学习能力,但RBF网络的收敛速度更快,训练好的神经网络,在红霉素发酵过程中可在线预估出红霉素效价、葡萄糖浓度、NH2-N浓度、丙醇浓度和菌体浓度等参数值,并可在进上步的过程优化和控制中应用。  相似文献   

12.
红霉素肟主杂质的分离和鉴定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深入研究了红霉素的肟化反应.分离和鉴定了在合成红霉素肟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种主要杂质,通过IR,UV,MS,1H NMR和13C NMR确证它和红霉素在酸性水解时生成的红霉素A 8,9-脱水-6,9-半缩酮为同一化合物.这一结果说明,在酸的存在下,红霉素的肟化反应总是伴随有它的酸性降解反应.因此,在合成红霉素肟时,严格控制作为催化剂的酸的用量是极为重要的.  相似文献   

13.
红霉素(EM)、阿奇霉素(AM)和琥乙红霉素(EEM)与稀H2SO4作用生成棕色化合物,最大吸收波长均在482 nm处,表观摩尔吸光系数(ε)在1.36×104~1.76×104L.mol-1.cm-1之间,不同体系的线性范围从0~22.0至0~34.5 mg/L.红霉素及其衍生物在一定浓度范围内遵从比耳定律,由此建立了快速测定其含量的分光光度法,并探讨了适宜的反应条件、主要分析化学性质、方法的精密度和可靠性.该法用于市售红霉素及其衍生物的含量测定,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4.
红霉素的动态溶析结晶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红霉素乳酸盐为原料,研究了红霉素溶析结晶的温度、反溶剂的含量及导入方式、溶析结晶的速度、结晶时间等因素对红霉素晶体的晶型、效价和收率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红霉素制备的变温、变搅拌强度的动态控制结晶方法。结果表明:较高温度下,控制反溶剂的导入速率,在一定的过饱和度范围内起晶,然后逐渐降温养晶;期间随着起晶、晶体生长和养晶陈化不同结晶阶段的转换采用不同的搅拌强度,以控制整个结晶过程的稳定性。该方法制备的红霉素晶体为规则的长方体,体积明显增大,粒度分布集中,生物效价也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5.
红霉素类抗生素分析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霉素类抗生素药物属于广谱抗菌药,尤其对革兰氏菌特别敏感,因此其在临床及养殖业和农业中得到广泛使用。红霉素在动物体内代谢时间较长,从而会产生残留。环境中残留抗生素对人类和生物群落的影响等方面的课题已成为环境生态学家和环境分析化学家研究的热点。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对红霉素类抗生素的分析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气升式生物反应器内红霉素发酵的动力学行为,根据所归纳出的动力学方程,调整发酵过程中的补料策略,得出了比较优化的工艺和工程参数,如发酵液的C/N(碳源/氮源)比、氧摄取速度(OUR)等。根据此动力学模型,调整的优化发酵工艺使得菌体代谢周期缩短了13%,而红霉素发酵水平提高了10%。  相似文献   

17.
毛细管电泳-电化学发光联用测定琥乙红霉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琥乙红霉素对联吡啶钌(Ru(bpy)32+)电化学发光的增强作用,结合高效毛细管电泳分离技术,建立了一种毛细管电泳-电化学发光联用检测琥乙红霉素的新方法。分别对分离和检测条件进行了优化。优化条件下,琥乙红霉素的线性范围为0.7~10.0 μmol/L,检测限为0.23 μmol/L,峰高相对标准偏差RSD为4.1%。采用堆积放大进样技术可进一步提高检测灵敏度。本方法用于生物体液中琥乙红霉素的测定,回收率为81.3%~93.0%。  相似文献   

18.
红霉素A9-肟羟基的醚化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3种烷氧基环己烯(1-异丙氧基环己烯,1-乙氧基环己烯和1-甲氧基环己烯)对红霉素肟的羟基加以保护,同时与醚化剂2-乙氧基丙烯作了比较,反应在二氯甲烷中进行,盐酸吡啶作催化剂,实验发现,1-异丙氧基环己烯和1-乙氧基环已烯的保护比较完全,并对后者进行了工艺研究。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聚丙烯基强碱性阴离子交换纤维对红霉素发酵液的脱色性能。考察了接触时间、pH值等因素对脱色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离子交换树脂相比离子交换纤维具有脱色容量高、脱色速度快、再生速度快等优点。环境温度301K时,静态脱色30min可达到平衡,脱色率85.3%,红霉素损失率1.17%;动态脱色可提高红霉素成品的质量又不影响其收率。因此,可以将离子交换纤维应用于红霉素发酵液的脱色领域来提高红霉素产品的质量。  相似文献   

20.
以红霉素高产菌HE-08-6及低产优组分菌HA-08-20为出发菌株,其原生质体经紫外诱变后在适宜条件下进行融合,再生培养后挑取融合子89株,经筛选得到3株具有二亲本优良性状的高产菌株HEA-08-01,HEA-08-02,HEA-08-03.其化学效价较出发菌株HA-08-20提高约25%,产品的红霉素A组分含量较出发菌株HE-08-6提高约26%.传代培养证明该菌株具有一定的遗传稳定性,在50L-Fus智能发酵罐上连续3批发酵结果表明,该优良菌种在提高红霉素产品质量及效价上取得较大进展,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