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正>三种内吸杀菌剂防治以丝核菌和镰刀菌为主要病原的马尾松苗猝倒病的试验结果表明:多菌灵的防治效果最好,且对松苗生长和菌根形成均无不良影响,乙磷铝有一定的防治效果,而瑞多霉基本无效。施药方式以药土垫床和苗期喷洒效果为好,药剂拌种和浸种较差。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每平方米5克按1:200比例与细土混匀垫床或500ppm药液苗期喷洒2~3次可以在生产上使用。  相似文献   

2.
5种药剂对银杏叶枯病菌的室内抑菌试验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实验室中,用含药培养基法,抑菌圈法和孢子萌发法观测杀菌剂加瑞农,甲基托布津,多菌灵,可杀得,扑海因对银杏叶枯病的3种主要病原菌:细交链孢菌(Alternaria tenuis Ness),盘毛毛菌(Pestalotia ginkgo Hori),炭疽菌[Collelotrichum gloeosporioides(Penz)Sacc]的抑菌作用,结果表明,扑海因对细交链孢菌和盘多毛孢菌的菌落生长和孢子萌都有较强的抑制效果,对炭疽菌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甲基托布津和多菌灵对炭疽菌的抑制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3.
利用盆栽试验,测定了10种杀菌剂对黄瓜褐斑病菌的毒性作用,以期为种植过程中防治该病害筛选出理想的药剂。测定结果表明:黄瓜褐斑病菌对10%多抗霉素、5%井冈霉素、2%春雷霉素和25%阿密西达比较敏感,EC50(半最大效应浓度)分别为14.32、21.74、23.78和24.14 mg/kg;其次为50%代森锌、50%扑海因、70%甲基托布津和50%退菌特,其EC50为65.98~125.35 mg/kg;而对75%百菌清和50%多菌灵有一定的耐药性,EC50高达536.72和265.32 mg/kg。盆栽药效试验结果表明:10%多抗霉素、5%井冈霉素、2%春雷霉素和25%阿密西达的防治效果最好,防效分别为78.05%、75.64%、73.36%和70.45%;其次是50%扑海因悬浮剂、70%甲基托布津、50%退菌特和50%代森锌,防效为33.66%~44.78%;75%百菌清和50%多菌灵的防治效果较差,防效只有12.85%和22.47%。  相似文献   

4.
对苹果青霉病病原茵侵染规律及不同药剂处理的研究结果表明,病原茵通过伤口侵入。苹果接种孢子后,在4℃、35℃温度下不发病,而在15℃和25℃温度下2~3天就发病;发病后,病斑在4℃、35℃下扩展速度较慢,在15℃、25℃下扩展速度较快。4个苹果品种间抗性差异不明显。药剂处理结果表明,防腐1号、甲基托布津及代森锰锌对病害有明显的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5.
一、辣椒、番茄、豆类病毒病。用高锰酸钾1000倍液,磷酸钠500倍-800倍液或磷酸三氢钾500倍~1000倍液或83增抗剂5毫升对水50公斤喷雾,每隔7天~10天1次,连喷2~3次。 二、茄子黄萎病。用50%托布津500倍~1000倍液或多菌灵600倍~800倍  相似文献   

6.
(1)辣椒、番茄、豆类病毒病用高锰酸钾1000倍液、磷酸三钠500-800倍液或磷酸二氧钾500-1000倍液、83增抗剂5毫升对水50公斤喷雾,每隔7-10天1次,连喷2-3次。(2)茄子黄萎病用50%托布津500-1000倍液或多菌灵600-800倍液、抗枯灵600-800倍液灌根。每株穴准0.25公斤,每7-10天灌1次,连续3-4次。阳)辣椒发疽病发病初期用50%多菌灵或代森锌、瑞毒铜可湿性粉剂600-800信液、50%托市津800-1000倍液喷洒叶面。7天喷1次,连喷2-3次。《利西红柿因病发病初期,可轮流使用1’5:200-250倍液的波尔多液、代森系列600-800倍液、…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五种杀菌剂对灵芝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种类杀菌剂和同一杀菌剂不同处理浓度对菌丝生长的影响程度存在着显著差异。其中多菌灵和朴海因对灵芝菌丝生长的影响最大,菌丝不能萌发或生长稀疏、细弱、呈水泽状,可杀得影响最小,平均抑制率仅为9.78%;大生M-45在0.500g/L-0.667g/L低浓度下对灵芝菌丝生长无抑制作用或略有促进作用,达科宁在0.469g/L时对灵芝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也很小  相似文献   

8.
哈密瓜叶枯病是我国哈密瓜生产中的新病害,一般发病率80—100%,病情指数30—100,直接危害着哈密瓜的生产。该病以为害叶片为主,造成叶斑,严重者可使叶片枯焦。经鉴定该病系Alternaria cucumerina侵染所致,该菌主要在病残内越冬,以分生孢子侵染寄主,发病适温25—33℃,潜育期3—4天,借气流传播,一般7月中旬至8月中旬雨水次数多或灌水多,病害最为猖獗。作者对该菌的寄主范围、病害发生发展规律、药剂筛选、防治都作了研究,且提出调查与分级的新方法。采用综合防治措施,严格控制浇水,发病初期选喷退菌特、波尔多液、代森锰锌等杀菌剂,经大面积生产应用,只要及时周到,可收到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9.
由松针褐斑病菌Lecanosticta acicola(Th(?)m)sydow引起的松针褐斑病在我国南方引种的国外松林中为害严重,1982~1983年在福建沙县官庄林场的研究表明,病菌在病叶及病死叶中越冬,分生孢子只有在雨天才能释放。但日降雨量低于1.7mm时也不能释放。用人工模拟降雨淋洗病叶时,不论雨势大小和病叶上孢子形成的数量如何,都以淋洗开始15~30min时孢子释放量最大,1h后急剧减少,2h后继续缓慢下降。1983年3~11月,每隔5天采集感病湿地松针叶,用人工模拟降雨(6mm/h)淋洗30min,计算淋洗雨水中孢子数,结果表明在湿地松林分中,试验时间内病叶上都有孢子形成,但以4月下旬至5月中旬为最多,9~10月较多。分生孢子的寿命较短,在载玻片上室温下不超过45d,在5℃下不超过70d。  相似文献   

10.
高风海 《甘肃科技》2009,25(16):150-151,168
云杉落针病是由云杉散斑壳菌引起的,经过几年连续调查研究,基本摸清了该病的发生规律,侵染高峰期为5月下旬-6月下旬。采取的防治措施有:(1)林木检疫:通过检疫防止疾病传播蔓延;(2)营林技术:通过适地适树营造混交林、松土除草、合理施肥、幼林抚育和间伐、更换树种等可控制该病害的蔓延;(3)化学防治:用多菌灵防治2~3次,效果达90.7%;用安林Ⅰ、Ⅱ号烟剂防治2-3次,效果达84%以上;(4)综合防治:要以营林技术为主。辅以杀菌剂防治。通过剪病梢加喷农药,防治效果达70%以上。  相似文献   

11.
为了将具有抗病基因的优良个体和家系扩大应用于林业生产,用松针褐斑病毒素处理和接种孢子悬浮液的方法对瓶内湿地松子代组培苗和温室2年生组培苗进行了抗病性测定。结果显示:不同家系抗病性差异显著,同一家系不同无性系间抗病性差异也显著。瓶内与温室组培苗的抗病性测定结果相比较,它们的抗病程度基本一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789。  相似文献   

12.
松针褐斑病在湿地松幼林中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正>湿地松(Pinus elliottii)幼林中松针褐斑  相似文献   

13.
以抗松针褐斑病湿地松组培苗为研究材料,对影响组培苗不定根发生的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在含4.0 mg/L IBA和0.07 mg/L NAA的WPM培养基中添加0.4 mg/L多效唑对湿地松组培苗不定根的形成和再生植株的成活率有促进作用;湿地松组培苗不定根原基形成后,出瓶移至装有蛭石的穴盘中,有利于不定根的表达,且根茎连接非常好,植株成活率高达85%;基因型对苗的成活率有决定性的影响,不同家系及同一家系不同无性系间移栽成活率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4.
松针过氧化物酶及其对松针褐斑病抗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正>用扫描电镜观察松针褐斑  相似文献   

15.
防治枇杷花腐病室内药剂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法,室内测定了12种杀菌剂对枇杷花腐病2种病原菌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eriobotrifolia)和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的抑菌效果.结果表明:30%苯醚甲·丙环唑乳油、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26%嘧胺·乙霉威可湿性粉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和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等5种杀菌剂对2种病原菌的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都具有强烈的抑制作用; 70%嘧霉胺水分散粒剂和50%嘧菌环胺水分散粒剂对2种病原菌也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其余药剂抑制作用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16.
松针水抽提物及其酸度与抗褐斑病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表明,松针褐斑病菌在抗性不同的松针水抽提液中的生长情况显不同。病菌分生孢子在抗病的湿地松,马尾松以及易感的湿地松和黑松的松针水抽滤液中的萌发率分别为38.7%,46.1%,51.9%和55.2%。菌丝在抗病的松针抽滤液中生长地也远不及在易感松针的抽滤液中好。抗病和易感湿地松针叶的pH值和缓冲容量几乎完全相同,马尾松和墨松的松针抽滤液的pH比湿地松略高些,但缓冲容量比抗病和易感湿地松都小,显然  相似文献   

17.
松针褐斑病菌毒素的层析分离及紫外吸收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生测为导向,采用柱层析和薄层层析相结合,从松针褐斑病菌发酵液中分离出3个致毒活性组分m,p和q。经薄层层析检验可知m,q在A,C两个展开系统中R,值一致,分别为0.57和0.75,且m,q展开后在254nm和365nm紫外光下都呈蓝色荧光,基本认为m和q是同一组分;p在365nm紫外光下为黄白色荧光,在A、C两个展开系统中R,值分别为0.46和0.66。层析分离的结果表明,松针褐斑病菌可能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毒素物质。对m和p两组分进行紫外扫描的结果显示,m,p分别在波长210nm和208nm处有最大吸收峰,在365nm和254nm紫外光下无吸收或吸收很弱。高效液相分析显示:m,p都不是纯物质,在210nm检测波长下,m有3个吸收峰,保留时间分别为2.41,3.80和16.68min,p有4个吸收峰,保留时间分别为2.46,3.75,12.00和17.25min。研究结果表明组分m和p可能含有相同或相似的化学物质,要获得纯物质还需进一步分离。  相似文献   

18.
19.
<正>用紫外吸收光谱和~(14)C原子示踪技术,对多菌灵在处理后的马尾松种子、幼苗和土壤中的吸收和残留动态进行分析,并讨论多菌灵不同处理方法在防治松苗猝倒病效果上所存在差异的原因,从而论证了用多菌灵防治松苗猝倒病最理想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