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9 毫秒
1.
睡眠的分子     
睡眠是人们十分关心的问题;但人们却很少了解这种无意识的自然状态,也很少了解究竟是什么原因使我们入睡。巳往,研究者研究睡眠是观测脑电波发生了什么变化,并测量睡眠时人体功能的变化。现在他们已把注意力转向“睡眠分子”,即引起无意识状态的化学信号上。几年前法国科学家提出,当脑中释放5-羟色胺(5-HT)时可引起睡眠。三年前美国哈佛医学院从人尿中分离出一种促使慢波睡眠的物  相似文献   

2.
刘世熠 《科学通报》1981,26(6):378-378
睡眠是否和脑内自然累积的睡眠化学物质相关,一直是个广泛引人注意而远未得到解决的问题。Heron(1910)首先报道将睡眠剥夺的犬的脑脊液灌流给正常犬的脑脊液系统,可使后者睡眠几个小时。Pappenheimer等(1965—1979)从山羊和绵羊的脑脊液中提取一种分子量500左右的叫做“睡眠因子”(Factor S)的促进睡眠物质。Nagasaki等(1974)从大白  相似文献   

3.
正"感受那股振动的力量。"在睡眠时环绕我们脑部的"莱娅公主波"或许正帮助我们记忆白天发生的事件。美国科学家最近发现了几种模式的脑电波活动。当人们睡眠时,脑电波会呈环形状运动扫过大脑。科学家用电影《星球大战》中演员凯丽·费雪的发型来戏称它们。这种脑电波动从负责提取记忆的海马体开始,  相似文献   

4.
王克威 《科学通报》1987,32(5):383-383
慢性注射吗啡或长时间(6—8h)给以电针刺激都可引起镇痛作用的耐受。吗啡耐受和电针耐受的机理是复杂的,其原因之一是长期的吗啡或内源性吗啡样物质的刺激使身体产生出其他物质(抗阿片物质)来对抗吗啡的作用。从吗啡耐受或电针耐受的大鼠脑内曾提取出一些小肽,在离体或在体实验中表现出对抗阿片的作用,但其化学结构尚未确定。  相似文献   

5.
现在,科学家成功克隆了_一头几年前灭绝的皮雷安野山羊(尽管它只存活了几分钟);日本科学家成功克隆了死亡16年的具有优秀肉质的冠军种公牛"安福号",他们还利用从冷冻了16年的实验室小棕鼠尸体身上提取出的大脑细胞成功地进行了克隆,使它"死而复生";澳大利亚科学家和美国科学家已经着手研究克隆已灭绝的袋狼;前不久,英国一家杂志列举出10种最有可能通过基因技术复活的古代生物,包括大约在2万年前灭绝的尼安德特人……不过,在所有复活计划中,人们最关注的恐怕还是恐龙的复活.  相似文献   

6.
科学家称发现恐龙的DNA美国研究人员相信,他们已发现生活在8000万年前的恐龙遣传物质一DNA,是从美国西部犹他州深煤矿中发现的骨块中提取出来的。科学家以前曾经试图从恐龙骨骼中提取DNA,但是这种古代骨骼已变成化石而DNA已经消失。但是犹他州研究小组...  相似文献   

7.
兰丽  连之伟 《科学通报》2020,65(7):533-534
正人的一生大约有1/3的时间在睡眠中度过.睡眠是人的一种重要生理现象,可使人体的精力和体力得以恢复.睡眠是影响人们是否会得阿尔茨海默病(也称老年痴呆症)的最主要生活方式因素[1].2019年11月发表在Science杂志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深睡(慢波睡眠)时脑脊液会对大  相似文献   

8.
如果你要科学地度过每天24小时,首先要科学地安排好8小时的睡眠,让自己始终处于精神振奋、大脑清醒的状态,才能使你的工作、学习保持高效率.诗曰"华山处士如客见,不觅仙方觅睡方",这个"睡方"的重要内容就是安排好睡眠环境. 表面看一夜的睡眠并无变化,但通过脑电图描出的波形可将睡眠分成慢(浅)波睡眠(亦称正常睡眠)、快(深)波睡眠(亦称逆睡眠)两类.入睡初期是慢波睡眠约一个小时,在进入快波睡眠前的一段睡得最深沉,俗称"熟睡".  相似文献   

9.
《科学24小时》2012,(11):35
近日,科学家在美国化学学会年度会议上表示,新的铀获取方式将使得从海水中提取铀具有经济可行性,并能确保核能发电的未来。倘若海水提铀成为现实,那么生产成本将降低一半左右,即提取1磅(约0.45千克)铀的成本从大约560美元降至300美元。此外,从海水中提取铀同样具有环保优势。传统的铀矿开  相似文献   

10.
由美国、日本科学家所组成的国际海洋钻探计划(IODP)北极研究小组,最近从4500万年前的地层物质中分析发现,大约在5500万年前,北极海水温度是23℃,几乎是亚热带的温度。  相似文献   

11.
柴松海 《科学通报》1986,31(23):1840-1840
心脏兴奋肽(Phe-Met-Arg-Phe-NH_2,FMRF-NH_2)是Price和Greenberg于1977年从软体动物神经节中提取出的,除对软体动物心脏有兴奋作用外,它还可对抗阿片样物质在哺乳动物中引起的镇痛效应和摄食活动。本工作的目的是研究这种四肽  相似文献   

12.
疼痛是大脑编码和处理伤害性刺激,避免潜在的或实际的组织损伤的一种保护功能.人体内传导伤害性信息的神经纤维主要有Aδ和C纤维.伤害性信息经过这两类纤维的传导和大脑结构的多重加工,最终产生人体的一次快疼痛和二次慢疼痛.较强烈的激光辐射热脉冲可选择性激活皮肤浅表层中的伤害性游离神经末梢,诱发脑电(electroencephalography,EEG)活动的变化,即激光诱发电位(laser-evoked potentials,LEPs).至今,研究者共挖掘出Aδ-LEPs的6个稳定成分,即时域上的Aδ-N1,Aδ-N2,Aδ-P2,Aδ-P4波,时频域上神经振荡节律成分alpha频段的事件相关去同步化(event-related desynchronization,α-ERD)和gamma频段的事件相关同步化(event-related synchronization,γ-ERS).与此同时,研究者优化了C-LEPs提取的实验范式和参数,获得了2个稳定成分,即时域上的C-N2,C-P2波.本文详述了LEPs相关的神经电生理特征及其认知功能.LEPs既能帮助我们探究伤害性感觉输入的外周和中枢加工机制,在疼痛临床研究中有重要价值,也能为某些基础研究(如老龄化问题和社会认知等)提供新的手段.  相似文献   

13.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科学家们最近分离出一种促使伤口愈合的机体的特殊化合物。这种被称为“血管生成因子”(Angiogenesis)的物质是从兔的伤口分泌物的液体提取的,并由zena Werb等制成半提纯制品。微量的该因子(约千万分之一克)就能加速动物植皮的血管再生以及兔眼角膜毛细血管的形成。而在正常情况下角膜是不含血管的。  相似文献   

14.
目前,美国科学家们已发现严重伤害人体骨骼的细胞,从而有望使骨癌及骨质疏松症患者摆脱病痛.他们研究出一种药物可大大减轻骨质疏松病人的疼痛,还能鉴别出可以保护骨骼并阻止骨癌细胞扩散的药物的靶标物质.  相似文献   

15.
海洋是发现新药的一个巨大的资源宝库。在过去的10年之间,大约有5000种新化合物从海洋生物中分离出来,但是到底哪些化合物能帮助我们治愈那些比如癌症、艾滋病等致命疾病呢?近年来由于收集、筛选和分析新的候选药物的技术进步迅速,科学家们在海洋生物医学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但是距离攻克那些致命疾病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可以想象随着技术的日益完善,未来的10年至20年的时间里在海洋生物制药领域将可能有突破性进展。 科学家们发现从某些海洋生物中提取出的化合物具有抗癌活性,这使科学家们对到大海去寻找…  相似文献   

16.
据2007年11月的媒体报道:美国俄勒冈州的科学家成功克隆出猴子胚胎,并从中提取了干细胞.这似乎意味着,我们朝着克隆人类胚胎又迈进了一步.或许某一天,克隆人也将成为事实.但这种情况不太可能出现在太平洋东岸.  相似文献   

17.
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逊在与德国科学家们关于阴极射线本性的论战中确认它是一种带负电荷的"粒子"——电子,而不是"波",颠覆了长期以来被公认的"原子不可分割"的理论。但是,30年后他儿子和另一位美国科学家戴维逊却又证明电子是"波"。那么你从这电子"波粒二象性"发现的曲折过程中能获得什么启示?  相似文献   

18.
正睡眠研究者认为,午夜独白或许在巩固记忆的过程中至关重要。在《梦中之脑》(When Brains Dream)一书中,睡眠科学家安东尼奥·扎德拉(Antonio Zadra)和罗伯特·史蒂克戈德(Robert Stickgold)详述了有关做梦时大脑的种种最新研究,同时提出了一种理论尝试解释梦的存在意义。  相似文献   

19.
青云 《科学之友》2005,(9):20-21
好莱坞著名影片《侏罗纪公园》描述了恐龙复活的故事:主人公约翰·汉蒙为了繁衍绝种的恐龙,在一座小岛使用化石残留的遗传基因,成功繁殖出各种恐龙,并在岛上兴建一座名为“侏罗纪公园”的主题乐园。这个故事曾经被认为是不可能实现的科学幻想。然而,最近美国科学家在恐龙化石里真的发现了尚未完全变为化石的软组织,这为提取恐龙的遗传基因提供了很好的材料,科学家有望利用这些软组织克隆恐龙,并建造影片中的侏罗纪公园。暴龙化石的难题2003年下半年,由美国蒙大拿州洛矶山博物馆的古生物学家杰克·霍尼尔带领,在一处大约为7000万年前古地质沙…  相似文献   

20.
人们从很早以来就已经知道从大自然中的动物、植物、海洋生物和微生物中提取原料制造药物。近年来,从天然有毒动物中提取毒素精华开发新药已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下面有三个典型的用有毒动物制药的成功例子。 众所周知,一些毒蛙会分泌出一些剧毒的天然毒素。过去,当地人把箭毒蛙的毒素涂在箭头上作为打猎的武器。近年来,科学家已经从厄瓜多尔毒蛙的皮肤上分离出了一种生物碱活性物质,该物质现在被应用于研制生产治疗帕金森氏症和阿尔茨海默氏症等神经衰退疾病的新药,并被广泛地用于止痛药的制造。 近年来,研究人员发现有毒锥形蜗牛分泌的毒素是几种毒素的混合物。一部分毒素分子的工作方式跟眼镜蛇毒素是一样的,另一部分毒素分子又采用了河豚毒素的工作方式。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锥形蜗牛的毒素毒性会那么大。美国生物学家奥利弗说,这就好像你在同一时间被眼镜蛇咬了一口,又吃下了毒河豚的肝脏,所以这是致命的。最近科学家已经从这种毒蜗牛分泌的毒素中提取出了几种多肽活性分子,将这几种多肽分子作为原料单独或混合在一起制药,可以生产出不同疗效的新药用于治疗癌症和艾滋病。奥利弗说,我们认为我们现在想到的用“鸡尾酒”疗法治疗艾滋病很聪明,而实际上锥形蜗牛在1500f年前就发现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