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利用停流技术在不同温度下研究了钴(Ⅱ)-12-(2′-羟基-3′,5′-取代苄基)-1,4,7,10-四氮杂环十三烷-11,13-二酮二元配合物的酸分解动力学,结果表明分解速率遵循υ=c配合物·kK1K2[H]2/(1+K1[H]+K1K2[H]2)之规律.利用包括在预平衡步配合物的带负电荷的羰基氧被迅速质子化,在速控步(烯醇式异构体)质子在分子内迁移(到亚氨基的氮上)之机理,阐明了分解反应的机理.利用非线性最小二乘方拟合法得到了预平衡步的K1、K2和速控步的k.利用温度系数法得到了相应的活化参数,并讨论了不同取代基对酸分解速率的影响.在这些二氧四胺大环钴(Ⅱ)配合物中存在着Bronsted(布伦斯惕)型直线自由能关系,发现这些以及其他类似的体系中在速控步的活化焓Δ≠Hm和活化熵Δ≠Sm之间存在着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2.
用pH电位滴定法在 (2 5 .0± 0 .1)℃、I =0 .1mol·dm-3  KNO3 条件下测定了钴 (Ⅱ )、锌 (Ⅱ )离子与 6 (2′ 羟基 3′ ,5′ 取代苄基 ) 1,4,8,11 四氮杂环十四烷 5 ,7 二酮形成二元配合物的稳定性以及钴 (Ⅱ ) 5 取代邻菲罗啉与 6 (2′ 羟基 3′ ,5′ 取代苄基 ) 1,4,8,11 四氮杂环十四烷 5 ,7 二酮形成三元配合物的稳定性 ,并探讨了二氧四胺大环配体与 5 取代邻菲罗啉的取代基效应  相似文献   

3.
制备了[Tb2(pMOBA)6(phen)2]配合物(pMOBA:对甲氧基苯甲酸根离子;phen:1,10邻菲啉),并用元素分析和红外光谱进行了表征,用TG DTG,DTA,SEM和IR技术研究了标题配合物在静态空气中的热行为,运用Malek等提出的热分析动力学数据处理方法,确定了第1步热分解过程的动力学模型为SB(m,n),求得第1步热分解反应的活化能为140.92kJ/mol,活化自由能ΔG为145.16kJ/mol,活化焓ΔH为136.06kJ/mol,活化熵ΔS为-15.53J/(mol·K),指前因子lnA为29.26.  相似文献   

4.
通过自组装制得 [Zn(4,4′- bpy) (CH3COO) (NO3) ]n(配合物 1)和 [Y(bpy) 2 ](NO3) 3(配合物 2 ) .其中 ,4 ,4′-bpy为 4 ,4′-联吡啶 ,bpy为 2 ,2′-联吡啶 .对配合物进行了 X-射线衍射结构表征 .配合物 1是聚合物 ,锌离子为 6配位 ,4 ,4′-联吡啶作为双齿桥联配体使配合物呈线性一维链 ,而醋酸根作为双齿桥联配体和链间的 π- π堆积作用 ,又使配合物形成一维网状的结构 .配合物 2中 Y( )是 10配位 ,2个 2 ,2′-联吡啶各提供 2个氮原子 ,3个硝酸根各提供 2个氧原子参与配位 .  相似文献   

5.
制备了[Tb2(p-MOBA)6(phen)2]配合物(p-MOBA对甲氧基苯甲酸根离子;phen1,10-邻菲(口罗)啉),并用元素分析和红外光谱进行了表征,用TG-DTG,DTA,SEM和IR技术研究了标题配合物在静态空气中的热行为,运用Malek等提出的热分析动力学数据处理方法,确定了第1步热分解过程的动力学模型为SB(m,n),求得第1步热分解反应的活化能为140.92 kJ/mol,活化自由能ΔG为145.16 kJ/mol,活化焓ΔH为136.06 kJ/mol,活化熵ΔS为-15.53 J/(mol·K),指前因子lnA为29.26.  相似文献   

6.
本报道了新型稀土饵(Ⅲ)离子与2,2′-联吡啶形成配合物得制备经过元素分析确定其化学组成为[Er(bipy)2(H2O)4Cl3(bipy:2,2′-联吡啶),并用红外光谱(IR),紫外光谱(UV)核磁共振光谱(1H NMR)对上述配合物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此配合物的可能的立体构型。  相似文献   

7.
用pH电位滴定法在(25.0±0.1)C、I=0.1mol·dm-3 KNO3条件下测定了钴(Ⅱ)、锌(Ⅱ)离子与6(2'-羟基-3',5'-取代苄基)-1,4,8,11-四氮杂环十四烷-5,7二酮形成二元配合物的稳定性以及钴(Ⅱ)-5-取代邻菲罗啉与6-(2'-羟基-3',5'-取代苄基)1,4,8,11-四氮杂环十四烷-5,7-二酮形成三元配合物的稳定性,并探讨了二氧四胺大环配体与5-取代邻菲罗啉的取代基效应.  相似文献   

8.
合成了一种新型钴(Ⅲ)多吡啶类混配配合物[Co(phen)2dpapz](ClO4)3.2H2O(phen=1,10-邻菲咯啉;dpapz=联吡啶并[3,2-a:2′,3′-c]6-氮杂-吩嗪).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和循环伏安法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应用电子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和粘度法研究了配合物与DNA的相互...  相似文献   

9.
合成了配合物二氯·二[1-对甲氧基苯基-3-(1,2,4三唑-1-基)-1-丙酮-N4]合钴(Ⅱ),并测定了其晶体结构.晶体为单斜晶系,C2/c空间群,晶胞参数:a=2.100 8(4)nm,b=0.488 88(10) nm,c=2.627 4(5) nm,β=98.10(3)°,V=2.671 5(9) nm3,Z=4,Dc=1.473 g/cm3.晶体配合物为C2对称,对称轴通过钴原子,钴原子与来自配体的两个氮原子和两个氯原子配位,形成一个略变形的正四面体结构,测定了其IR及UV-vis光谱性质.  相似文献   

10.
采用热重-微分热重(TG-DTG)技术,研究过氧化二异丙苯在动态空气气氛中的热分解过程.运用Starink法,Madhusudanan-Krishnan-Ninan(MKN)法和Achar-Brindley-Sharp-Wendworth(ABSW)法分析非等温动力学数据,推断出过氧化二异丙苯热分解动力学模式为收缩球状R3模型,得到其反应的动力学方程为dα/dt=Aexp(-E/RT)×3(1-α)2/3,热分解反应的活化能E为117.32 kJ.mol-1,活化自由能ΔG≠为123.12 kJ.mol-1,活化焓ΔH≠为113.69 kJ.mol-1,活化熵ΔS≠为-21.41 J.(mol.K)-1.  相似文献   

11.
利用水热技术成功合成了两个Co(Ⅱ)配合物[Co(H2L)(bpyBr)2]·2H2O(1)和[Co2(H2L)2(bpyBr)2(H2O)3]n(2)(H4L=5,5'-(丁基-1,4-二氧)间苯二甲酸;bpyBr=4,4′-二溴-2,2′-联吡啶).单晶结构分析表明1为单核配合物,2为一维链状配合物.两个化合物均含...  相似文献   

12.
在丁二酸和三乙胺存在下,高氯酸钴与2,5-双(4-吡啶基)-1,3,4-(口恶)二唑 (4-bpo) 反应生成配合物[Co(4-bpo)2(H2O)4](4-bpo)2(ClO4)2(H2O)6 (1) 的一种新晶型单斜晶系,P2/n空间群,晶胞参数为a=1.909 2(2) nm, b=0.699 7(8) nm, c=2.271 1(3) nm, β=98.462(2)o, V=3.000 6(6) nm3, Z=2. 配位单元中的八面体钴离子处于结晶学反演中心,配位原子分别来自于赤道平面上的4个水分子和2个轴向吡啶氮原子. 晶格水分子、4-bpo和高氯酸根位于单核配位阳离子[Co(4-bpo)2(H2O)4]2+的周围,并通过多种O-H...O及O-H...N氢键作用连接形成新颖的主-客体包合结构,其中游离的阴离子处于所形成的二维氢键层内和层间的空隙中.  相似文献   

13.
合成了一系列含中心功能基二异羟肟酸开链冠醚L1H2~L6H2及其钴(Ⅱ)配合物CoL1~CoL6, 并以元素分析, IR, 1HNMR和MS进行表征. 在不同温度下, 测定了钴(Ⅱ)配合物的氧加合常数和热力学参数ΔH0, ΔS0. 讨论了配体结构、苯环上取代基(X, Y)和添加碱金属离子对配合物氧加合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利用水杨醛缩1,1′-联-2-萘酚-3,3′-二甲酰腙(H4L)与Zn(Ⅱ)、Cu(Ⅱ)金属盐反应合成了2个金属配合物{[Zn2L(DMSO)(H2O)]·2DMSO·2H2O}n(1)和[Cu2L(DMSO)2](2)。配合物1属于三斜晶系,Pī空间群,配合物2属于单斜晶系,C2/c空间群。配合物1是一个以双核锌为重复单元的一维聚合物,配合物2是双核铜配合物。配合物1中的Zn(Ⅱ)离子与一个H2O分子中的氧原子、脱去4个质子的配体水杨醛缩1,1′-联-2-萘酚-3,3′-二甲酰腙(简称L4-)中的两个氧原子和一个氮原子以及另外一个对称位置的L4-配体上的酚羟基氧原子配位,形成五配位的四方锥构型。配合物2是DMSO分子中的一个氧原子和L4-中的两个氧原子和一个氮原子与Cu(Ⅱ)离子配位,在Cu(Ⅱ)离子周围形成四配位的平面四方构型。  相似文献   

15.
通过NiSO4·6H2O与4,4'-联吡啶在H2O-CH3OH混合溶液中反应,制备了配位聚合物[Ni(4,4′-bpy)(H2O)4]·(SO42-)·(CH3OH)·(H2O),并使用X射线单晶衍射技术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此配合物含有三种分别沿[100]、[010]、[110]方向排列的无限长链,并通过其配位水分子与位于层间位置的SO42-形成氢键而连接成为超分子结构.  相似文献   

16.
以2,5-双(四唑)对苯二甲酸(H4dtztp)为配体,同周期的钙、锰离子化合物为原料,采用溶剂热和水热法,制备得到2种新型含能配合物,分别是[Ca4(dtztp)2(H2O)10]·H2O(1)和[Mn2(dtztp)(H2O)6]·H2O(2)。采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和X射线粉末衍射对其结构进行分析表征,得出2种配合物均属于三斜晶系、P-1空间群,具有3D结构,且配合物1中有大量氢键存在。通过差示扫描量热法研究2种配合物的热行为,得出配合物1和配合物2的主体框架开始坍塌的温度分别为204℃和310℃,表明配合物2有较好的热稳定性。采用Kissinger’s和Ozawa’s法计算获得2种配合物的非等温反应动力学参数及对应的热分解反应机理方程;得到2种配合物的热着火点温度分别为189.04℃和375.21℃,临界温度分别为238.56℃和382.17℃;ΔG≠值均大于零,属于非自发反应,都不会自发分解,其中配合物...  相似文献   

17.
为了深入研究吡唑环4位碘取代基对钴配合物的光谱性质及金属配位环境的影响,设计、合成了两个含吡唑类配体的钴配合物:[Co(pz)4]Cl2(1),[Co(4I-pz)4Cl2]2·2H2O(2)(pz=pyrazole,4I-pz=4-iodo-1H-pyrazole),并利用元素分析和X-ray单晶衍射方法确定了配合物的晶体结构.通过红外光谱和紫外光谱的比对分析,表明吡唑环上取代基的存在确实对配合物的光谱性质及金属配位微环境有影响,且量化计算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18.
在乙腈-水混合溶剂中,以tptz,NaN3和MnCl2·6H2O为原料,合成了标题配合物[Mn2Cl2(N3)2(tptz)2]·4H2O(tptz=2,4,6-三(2-吡啶基)-1,3,5-三嗪),并用单晶X衍射法测定了该配合物(C36H32Cl2Mn2N18O4)的晶体结构.该配合物空间群为P(1)(2).晶体学参数:α=0.8443(1)nm,b=0.9578(2)nm,c=1.3757(2)nm,α=106.13(0)°,β=100.78(0)°,γ=99.52(0)°,V=1.0216(2)nm3,Z=1,Dc=1.563 Mg/m3,Mr=961.58,μ=0.814 mm-1,F(000)=490,R=0.0851,Rw=0.1598,S=0.997.最后的差值电子密度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是444 nm-3和-421 nm-3.中心离子Mn(Ⅱ)的配位环境呈八面体构型.  相似文献   

19.
解析了 2 ,9-二 ( n-2′,5′-二氮杂庚基 ) -1 ,1 0 -菲罗啉镍 ( )配合物的晶体结构 ,晶体属于单斜晶系 ,空间群为 P2 ( 1 ) /n,a=1 .2 5 1 0 ( 4) nm,b=1 .3 5 0 1 ( 5 ) nm,c=1 .6849( 5 ) nm,β=1 0 6.5 67( 6)°,V=2 .72 77( 1 6)nm3,Z=4,镍 ( )离子与配体的六个氮原子同时配位 ,形成变形八面体构型 ,Cl O- 4离子的氧原子与邻近的仲胺氮原子上的氢原子之间存在分子间氢键作用 .用紫外 -可见分光光度计研究了其与 DNA的相互使用 ,采用改进的邻苯三酚自氧化法研究了其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 O- .2 的抑制作用 ,结果表明该配合物能以插入模式与 DNA发生作用 ,并能有效地抑制超氧阴离子自由基 O- .2 的生成  相似文献   

20.
2-(2’-喹啉偶氮)-4,5-二甲基苯酚光度法测定水中的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2-(2′-喹啉偶氮)-4,5-二甲基苯酚(QADMP)与铜(Ⅱ)的显色反应,在pH=4.0的HAc-NaAc缓冲介质中,CTMAB存在下,QADMP与铜(Ⅱ)生成分子比为2∶1的稳定红色配合物,该配合物λm ax=561 nm,摩尔吸光系数ε为4.56×104L.mol-1.cm-1,铜(Ⅱ)含量在0~10μg/25mL内符合比尔定律,新方法用于水样中微量铜的测定,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