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从医学模式的精神病学到精神分析和行为疗法,再到存在-人本主义心理治疗,是人类对心理疾病理解的三个阶段,它揭示了人类对心理疾病认识的深化过程。人类对心理疾病的探索也就是对自身本的探索。  相似文献   

2.
传统技术理论无论是工具理论还是实体理论,都视技术为一种天命,认为人类无法干预技术,只能"接受它或抛弃它",因此人类无法解决技术问题。在芬伯格看来,任何一种技术都是特定社会的产物,技术具有社会性。技术的社会性决定了技术不是天命,人们完全可以通过对技术的民主转化来变革技术,从而解决技术所存在的问题。芬伯格通过技术的变革来解决技术问题,不仅为我们思考技术的本质和解决技术问题提供了新思路,而且也为技术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新方向。  相似文献   

3.
数码技术和智能技术汇聚成数智技术,正颠覆性地介入人类社会生活和生产,加速建构数码人格。数码人格不属于自然哲学的研究范畴,也不是存在于自然世界中的研究对象,而是人工世界的产物;数码人格作为人类的另一面镜子,它是什么,从哪里来,我们如何认识它等问题正成为哲学研究的新任务。研究人格与数码人格的建构和两者的区别,有助于理解异化的数码人格在应用上的能力缺陷,数码人格成为个人的负担,加剧人的无产阶级化。个人与数码人格之间的错置是信息拜物教向数码拜物教升级的结果,为了摆脱或规避数码拜物教带来的不适,需要从新人文主义的立场来疏解数智技术遗留的哲学难题。  相似文献   

4.
生态纪元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现在人类所面对的地球上的种种变化已经超出了地球的承受能力,产生了全球危机。在地球的地质——生命历史中,这是继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物种大批灭绝之后的第三次终结。宏观生物学强调对地球整体的理解。它涉及五个领域——陆地,水,空气,生命,人类的思维。人类思维所产生的技术如果不能与自然界的技术相兼容的话,人类必然受到自然的惩罚。采用与自然相容的技术,走向生态纪元是必然的发展过程。满足生态纪的五个基本条件包括:理解宇宙是一个交流的主体,而不是客体的堆积;实现地球的可持续生存;认识到地球是时间沉积的馈赠;要实现地球是原初本原,人类只是其发展演化出来的产物;实现单一的地球共同体的存在。走向生态纪,还需要创造性、伟大的故事,人类有效的回应以及生态纪的语言。  相似文献   

5.
邱朝成 《中国科技成果》2011,12(7):F0002-F0002,1
科学发展观是我党执政理念的一次质的飞跃,它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认识的深化.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解决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矛盾的需要,也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途径.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之下,我国武器装备事业的发展前景越来越明朗,同时武器装备科技的进步也将进一步促进我国相关民用事业的发展,从而真正地实现寓军于民、军民合一.  相似文献   

6.
从现已发现的史前科技文明判断, 史前人类曾具有极高的科技水平,许多技术甚至连我们现代人类也无法达到,然而它们是远古时期的产物。史前人类对地理和天文知识的认识也可媲美我们现代人类的水平。 20亿年前的核反应堆  相似文献   

7.
科学理性的人文反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科学理性是人类认识世界、把握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种认识能力、思维能力和所持有的一种精神。它能够使人类社会在遵循规律当中有序地向前发展。但是,科学理性也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其负面效应限制了人类向对象世界进行更深入的探寻。对科学理性进行人文反思,倡导科学理性的人文关怀,是有效地克服其局限性及其负面效应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8.
以群体为核心组成的人类社会以及社会群体中,大众认识与技术范式是两个极为重要的因素。在大众认识的影响下,群体的思想、道德、感觉会突然或逐渐改变。从而产生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的改变。在群体意识里,这种改变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它会冲破原有的道德约束与文明方式,并极力挑战原有的社会模式。科学技术是人类文明最高最独特的成就,它是影响人类活动的最强劲的力量。技术范式一旦形成,就会成为社会变革的核心动力。世界各国极其重视科学技术和国民科学思想的发展。一个明智的国家治理应该对大众认识与技术范式的转变做出协调发展的决策。基于这种视域,对中国农村模式变革深入探讨有重要的意义。从中国现阶段的农村发展变化出发,结合大众认识与技术范式的转变与发展,研究中国农村模式的科学合理性与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数字技术和智能算法深入发展,人类生产生活日益被数据决定,数据主义日益兴起并且影响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式。数据主义强调以数据为本,在人类价值领域、认识领域以及经济和政治领域都有巨大影响,主张对万事万物进行量化分析,这种思路难以揭示事物间的真正关系、数据决策不能确保决策的道德性和准确性、对数据的神化导致人类主体客体化,其实质是背离人文主义立场。因此,从人文主义角度对数据主义进行反思与批判是重新审视人类在智能时代的主体性地位、反思人类的自由和维护人类尊严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网络的概念分为不同层次,网络在社会中的发展与功能也由此逐层延伸,拓展,因此也相应经历几个阶段,首先从技术层次看,网络是技术革的产物,网络技术及网络设备是网络存在的物质基础,网络技术的诞生为人类社会实现了一次物质,能量,信息的新的转换,其次从经济层次看,网络经济的生产力基础是知识生产,网络不仅具有传递信息,知识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它改变了各经济要素之间的关系及组合方式,再 次从社会层次看,在网络技术与网络经济的高度发展之下,网络社会的确立是必然趋势,网络社会将改变人类的交往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及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11.
技术进化的社会选择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本文分析了技术进化特征,即技术产物的多样性、技术发展的延续性与非延续性、技术系统的自组织性;探讨了技术进化社会选择的三种形式,即市场选择、政府选择、文化选择;论证了技术进化与社会选择间的互动关系,认为技术进化与社会选择间的相互作用推动着技术与人类的共同进步,技术进化与人类进化之间的协同共进是完全可能的。  相似文献   

12.
智能诊断技术的发展和思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智能诊断技术的提出和发展是人类认识自然通道上的又一座里程碑。本文对智能诊断技术的产生背景,发展及前沿领域进行了阐述,并着重对其蕴含着的丰富哲理进行了揭示。  相似文献   

13.
基因认识的争论主要表现在还原论和整体论两个方面。还原论认为基因是人类对生物认识逐级还原的产物,基因是粒子,传统整体论认为基因不是粒子,是功能单位。新整体论提出基因在实现其转录翻译功能过程中表现出一定的时空性,开放性和自我完善的整合性。  相似文献   

14.
空间不只是客观的物质存在形式,也是人的一种认识,具有历史、社会和实践的性质,是“属人的现实”。因此空间及宇宙万物也都是人所规定、创造和生产的产物。正是人类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创造和生产出不同的空间形式。它不仅包括物质空间和社会空间、精神空间和理念空间,也包括虚拟空间和网络空间。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空间:每个人都应该自觉、积极地投身空间的创造、设计、改造和生产。  相似文献   

15.
技术开发与环境问题——全球问题与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技术开发的后果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它提高了人类获取自然资源、改造自然环境的生存和发展能力,形成了一系列的技术文明;另一方面又在开发的过程中消耗了有限的自然资源、产生了危及人类持续生存和发展的环境问题。环境问题反过来要求人类的技术开发必须走节约自然资源、保护自然环境的道路,最终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协同进化、互利共生与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对"技术"在人类存在中的作用及影响,《淮南子》认识深刻,并基于道家立场,形成独到丰富的技术哲学思想。《淮南子》从"道""技"关系、"技""器"关系、"人""技"关系,以及"技""德"关系等方面着眼,深入探讨"技术"的本质内涵及其与人类存在之间的复杂关系,试图在以"道"驭"技"、"人""技"合一中,消解技术对人性的工具化遮蔽,使之成为人类生命审美存在的有利条件。《淮南子》不仅承续先秦老庄的技术思想,而且在汉代"黄老"影响下,对其进一步深化发展,赋予技术更多的现实意义。《淮南子》技术哲学是汉代技术思想的重要组成,也是中国古代技术思想史的重要的历史环节。  相似文献   

17.
技术发展模式中的符号和建制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构是存在的特征,符号是人的生存能力形成的基本要素,科学技术产业是人类长期发展起来的生产能力系统。科学技术产业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结构性、符号性事业,其生产性功能的实现,需要在结构和符号的认识使用中,建构一种以符号为链的秩序化、组织化、制度化的哑铃模型,其中技术是哑铃模型的关键,它自己需要不断的建制化。  相似文献   

18.
随着科技对人类大脑的不断探索,神经增强技术通过对人类中枢神经的直接干预帮助人类提升情感、认知、记忆等能力,从而实现人类对提升自我的技术手段的欲求,但作为高新技术,其带来效益的同时也蕴含风险。在这项技术得到广泛推广前,对其风险及伦理问题的评估显得尤为重要。伦理矩阵作为一种新型的伦理评估模式,自提出以来就得到了技术伦理评估专家的广泛运用。本文在介绍伦理矩阵的传统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新兴技术伦理评估的需要,提出了伦理矩阵的整合模式,并将重点用于分析神经增强的伦理评估,以便得出伦理考量的基本结论。  相似文献   

19.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9,(11):113-117
人工智能的发展对人类传统的身份认知形成了挑战。应对这种挑战有两种策略:一是辩护性策略,二是建构性策略。辩护性策略从传统的人类身份认知角度,对人类的身份进行辩护,它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了人类对自身本质特征和特殊属性的认知,但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人工智能对人类身份认知的挑战。建构性策略是在人工智能发展的基础上打破传统的人类身份认知,对人类身份重新进行建构,它有三个维度:历史的、发展的和整体的。然而,无论是历史的维度还是纯粹发展的维度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类自身发展与人工智能发展之间的矛盾,唯有整体的维度兼顾了历史、现在与未来,不仅能推动人类自身的发展也能推动人工智能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把事物划分为现象与本体,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本的方式。康德划清二者之区别,为人类思想作出了伟大的贡献。本文探讨了它在调和唯理论与经验论之间的争论、解放人类思想、划定人的认识界线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