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增重率对化学镀铜-镍涤纶织物电磁屏蔽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化学镀技术,实现了涤纶织物表面铜-镍双层镀.借助SEM、EDX和TG分析了镀层表面的形貌、成分以及热性能,并测试了化学镀涤纶织物的电磁波屏蔽、表面比电阻和拉伸性能.结果表明,涤纶织物化学镀铜-镍后热分解温度有所下降.随着化学镀涤纶织物增重率的增加,电磁波屏蔽效能开始时增加较快,后又趋于平缓;当增重率达到一定值时,屏蔽效能主要受金属镀层成分的影响.表面比电阻随着增重率的增加而减小.化学镀涤纶织物的拉伸曲线同时具有金属和纤维的拉伸特性,主要受金属镀层厚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电磁屏蔽织物材料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介绍电磁辐射的危害性及其对现代战争的影响,阐述了发展电磁屏蔽材料的重要性。论述了不同情况下电磁屏蔽材料的屏蔽原理、常见电磁屏蔽织物材料的种类和特点,分析了目前制备电磁屏蔽织物材料的技术手段,综述了表面镀金属织物、表面涂覆织物、贴金属箔织物、导电纤维混纺织物的研究现状,对比分析了各种织物材料制备工艺的优缺点,简要介绍了国内外电磁屏蔽织物的生产现状,展望了电磁屏蔽织物材料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航天服是保障航天员生命安全与工作环境的密闭多功能服装,具有阻挡辐射、维持宇航员体温等功能.本文分别选用亚麻织物、竹浆纤维织物和涤纶织物作为织物基底,采用简单高效的化学镀技术制备兼具电磁屏蔽效能和发热性能的"屏蔽-发热"一体化Cu-Ni合金导电织物.利用XRD和SEM表征导电织物的微观形貌和晶体结构,利用TGA来表征导电织物的热稳定性,并探讨了不同导电织物的电磁屏蔽效能和发热性能.结果表明:不同基底的"屏蔽-发热"一体化导电织物均表现出优异的屏蔽和发热性能.  相似文献   

4.
采用高性能Kevlar?织物作为基体,使用无刻蚀、无钯、无锡的“溶胀-银”方法进行活化,通过化学镀工艺制备Ni@Kevlar?织物。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高分辨率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观察织物表面及纤维截面的微观形貌,探究不同时间下样品的质量增加率、增厚及面密度,并利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和广角X射线衍射仪(WXRD)测量表面成分及晶体结构,采用四探针测试仪和综合物理性能测量系统(PPMS)测量电、磁性能。结果表明,无刻蚀、无钯、无锡的“溶胀-银”活化处理能在织物表面产生大量的银催化靶点,经化学镀后可得到具有良好导电性和铁磁性的纯镍镀层。同轴法屏蔽效能测试结果表明,Ni@Kevlar?织物在低频波段(0.1 MHz~ 1.5 GHz)的屏蔽值最高达70 dB,能屏蔽99.999 99%的电磁波,高频波段(2~18 GHz)达到25 dB,可满足生活生产的屏蔽需求。  相似文献   

5.
利用原位聚合法制备导电聚苯胺和涤纶复合织物,该复合织物经超支化聚酰胺-胺/Ag+络合液活化处理后,采用化学镀方法在其表面均匀沉积金属铜,得到铜/聚苯胺/涤纶复合织物。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电磁屏蔽效能等方法对试样进行测试分析,结果显示,聚苯胺作中间层可使铜层平均粒径明显降低,热稳定性和耐摩擦性等性能有所提高,且在300kHz~3GHz频率范围内铜/聚苯胺/涤纶复合织物的电磁屏蔽效能最高可达130dB。  相似文献   

6.
在ABS塑料表面以化学镀沉积CU/Ni-P双镀层,并探讨其与基体的结合强度、环境稳定性、导电性及电磁屏蔽性能;以SEM观察了镀层的微结构及表观形貌.研究结果表明,ABS/Cu/Ni-P材料具有较高的电磁屏蔽效率,且经久耐用.  相似文献   

7.
铜系水性丙烯酸电磁屏蔽涂料的制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制了一种以丙烯酸树脂乳液为基料、自制铜粉为导电填料的水性电磁屏蔽涂料,结果表明:当铜粉加入量为65%、漆膜厚度为125μm时,该涂料的表面电阻率为0.04?/cm2,在200 kHz~300 GHz频段范围内的电磁屏蔽效能最低为71 db.  相似文献   

8.
于秋玲 《科技信息》2007,(33):27-27
对一般化学镀镍工艺进行改进并制备出纳米Ni粉。采用TEM、XRD等分析仪器对Ni粉的微观形貌、粒径和物相进行分析表证。结果表明制备的纳米Ni粉不含氧化物质,为面心立方晶体,呈球形,平均粒径越为60nm。  相似文献   

9.
采用绝对稳定的时域有限差分法,结合完全匹配层(PML)吸收边界条件,计算了由直径为微米量级导电纤维构成的织物对TEM波的屏蔽.考察了织物的几何参数、纤维的电磁参数和入射场极化方向与屏蔽效能(SE)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对薄膜和织物的电磁屏蔽特性进行了对比分析.用我们研制的新型导电纤维编织的织物样品进行了测量,结果和数值计算符合较好。  相似文献   

10.
水性镍基电磁屏蔽涂料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叙述了水性镍基电磁屏蔽涂料的制作及涂层的有关性能,探讨了水、温度、涂层厚度等因素对屏蔽涂层的电阻率及电磁屏蔽效能的影响规律。试验表明,在频率为9KHz—1000MHz范围内,屏蔽效能为45—60dB。  相似文献   

11.
选择廉价的SiC和石C颗粒作为复合镀层添加物,用化学沉积法在碳钢表面制度Ni-P-SiC(C)复合镀层,研究了复合镀层的制备工艺,镀液配方以及复合镀层的性能等,结果显示:风表面开成的复合镀层厚薄均一,SiC和石墨C颗粒在镀层中分布均匀,镀层开成速度理想,表明本文采用的工艺技术合理可行,与单一的Ni-P镀层相比,Ni-P-SiC和Ni-P-C复镀层耐磨性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而将2种不同性能的SiC和C颗粒同时加入槽液,形成的Ni-P-SiC-C复合镀层具有最优异的耐磨性能。  相似文献   

12.
此项工作集中于基于回收PET瓶的高韧性工程塑料的研究.简要介绍了该聚合物合金的加工过程,其主要工艺是通过低温固相挤出和反应挤出制备.借助扩链剂与PET的反应,形成该材料的三维网络结构,同时保留吹瓶加工时的有序结构.研究了该聚合物合金材料的增韧机理,并分析其性能与结构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以丁二酸、丁二醇为原料,通过直接缩聚反应合成了高分子量聚丁二酸丁二醇酯。并将聚丁二酸丁二醇酯 (PBS)同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PET)在不同温度下熔融共混。测定了不同组分共混物的熔点和水降解性。聚合物熔融峰随着共混时间的增加渐渐的下移。这说明PBS和PET热降解和酯交换反应随着共混温度的增加而同时发生。共混物的降解性与芳香组分的含量和链段长度都有关。  相似文献   

14.
Protection against solar ultraviolet radiation (UVR) among the general public has been increasing steadily.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PET) was blended with UVR protection agent and was spun into the modified fibers with the properties of UVR protection. An investigation on the properties using an ultraviolet spectrophotometer showed that the modified PET fabrics could be resistant to UVR more than 90% in the band of UV-B. The effect of the heat insulation and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he fibers were also studied.  相似文献   

15.
PET固相缩聚前后的结晶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固相缩聚过程存在聚合反应与结晶偶合的现象。利用自制的固相缩聚实验装置结合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对PET固相缩聚反应中的结晶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DSC升温速率增加使PET冷结晶峰温度明显升高,结晶峰面积减小,而熔融峰温度和面积随升温速率的变化很小;等温结晶时不同结晶温度的结晶形态存在差异,结晶形态取决于温度和结晶历史;PET固相缩聚过程中结晶度随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并且缩聚反应的进程促进新结晶体的生成。  相似文献   

16.
对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丙烯腈(AN)接枝膜的阻氧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接枝率的增加透氧率(P)下降,P从4.25mL·mm/(m2·d)下降到2.49mL·mm/(m2·d)。接枝率相同时,低温下得到的接枝膜的阻氧性能更好。在PET膜表面接枝AN前后,其结晶度均为36%左右。聚合温度为90℃时,接枝链颗粒小、分布均匀;聚合温度为95℃时,接枝链颗粒大、分布不均匀。此外,高温和高湿度的环境中,接枝膜的阻氧性能均好于空白膜。  相似文献   

17.
从过程机理出发,建立了文题所述模型,在模型仿真的基础,对终缩聚过程的操作变量和产品质量指标的关系进行了详细讨论,结果对实际生产过程具有良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究有机荧光材料在微纳尺寸上的荧光特性,采用低真空物理气相沉积方法制备了茶碱(TP)和2,3,5,6-四氟对苯二甲酸(TFA)有机纳米薄膜。通过对TP和TFA薄膜的荧光性质进行表征发现:与TP粉末相比薄膜的荧光发射峰由1个增加到4个,发射波长范围拓宽了100 nm,TFA的荧光发射峰之间的相对荧光强度发生了变化,与原料粉末相比在408 nm处的荧光发射峰蓝移了7 nm,362 nm处的荧光发射峰红移了3 nm。另外随着纳米薄膜厚度的逐渐增加,其荧光效率也逐渐增大。通过对TP和TFA纳米薄膜的表面形貌表征发现:随着薄膜厚度的增加,颗粒的聚集形态尺寸逐渐增大,从而验证了荧光效率随膜厚增加而逐渐提升的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