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95 毫秒
1.
作为理学开山,周敦颐认为,"无极而太极"使自然的生成成为可能。他的自然观具有人文性质,是一种伦理型的自然观。其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1."无极而太极"是周敦颐自然观的伦理核心;2."诚"是周敦颐自然观的伦理原则;3."善"是周敦颐自然观的伦理体现。从自然价值的角度来审视周敦颐的自然观,他将一种无形无象虚空的"无极而太极"作为自然宇宙生成的本源,这在宇宙自然的起源上,并不符合科学依据,显得荒谬。从人文价值的角度上来说,周敦颐的自然观是在应对佛教挑战儒家的"文化焦虑"中产生的。其贡献在于试图为发源于先秦儒家学说建立一个新的,足以与佛教思想相抗衡的自然观的理论框架。不仅如此,他还将这种"实有"的"无极而太极"自然世界作为伦理秩序和道德世界合理性的依据,为儒家道德价值世界的生成与超越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这为后世儒家尤其是宋明理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
旧唯物主义抽象自然观的主要错误在于割裂了自然与人、自然与社会、自然科学与人的科学的联系,以抽象孤立的思维模式审视两者的关系。马克思实现了自然观上的传大变革,提出了“实践的人化自然观”。在他看来,人与自然是交互作用的,自然史与社会史的演进是同步的,自然科学与人的科学是统一的。马克思现实的自然观是合情合理的,有助于人与自然关系和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3.
作为科幻经典,电影《阿凡达》在场景预设、故事和思想内涵几个层面都表现了极强的原创性。潘多拉星球上的场景预设,包括紧密关联的"人"与动物和植物,并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来自盖娅理论。电影中呈现了两种自然观的冲突,即地球人的机械自然观与纳威人的盖娅自然观;也展示了两种文明模式的冲突,基于机械自然观的工业文明与基于盖娅自然观的"原始文明",或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4.
环境伦理学的争论焦点是自然的价值问题,回答自然价值问题的理论根据是自然观。当前作为自然价值之根据的自然观有神话自然观、机械论自然观、有机论和整体论自然观,以及实践的历史的唯物主义自然观。将自然置于实践的历史的唯物主义自然观视野之下,自然的价值就是"自然向着人的生成"价值;同时,在实践的历史的唯物主义自然观视野之下,理解环境伦理学的价值话语及其争论,阐明环境伦理的价值图景与重叠共识,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9,(11):106-112
科学的自然观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前提。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包含三层含义:(1)外在于人的自然,它是观察人类历史、人类历史活动和实践活动的前提;(2)作为"自然的历史"的自然,它决定了人类历史本质上是"自然的历史",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3)"历史的自然",它表明了"自然的历史"和"历史的自然"的内在一致。承认"自然界的优先地位",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认识论、历史观和价值观具有基础性、第一位的根基作用和意义。不坚持马克思"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前提和基础地位,就会导致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颠覆性误导。不能把马克思创立的"新唯物主义"概括为"实践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6.
施密特、俞吾金教授等所论证的马克思与恩格斯自然观的对立并不存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自然概念都具有外在自然与人化自然两种意涵。马克思恩格斯自然概念的双重意涵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马克思恩格斯对外在自然的承认,有助于告诫我们不要走入或者说必须走出强人类中心主义,从而能够敬畏自然;其次,马克思恩格斯对人化自然的强调,有助于告诫我们重视人与自然的内在关系,并在这种内在关系中建设和发展社会,保护和完善自然;最后,马克思恩格斯自然概念的双重意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及生态文明双重内涵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7.
"人的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包括人的"身外的自然"和"自身的自然"两个方面。科技文化是"人的自然"生成和发展过程中的关键变量,它极大地拓展了人的"身外的自然",不断开掘着人的"自身的自然"。以科技文化为切入点,反省近代科学世界观,有助于丰富和提升"人的自然"的整体性,并推进人类文化的当代转型。  相似文献   

8.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6,(4):121-126
马克思不仅在多维综合的尺度上提出了三种自然(天然自然、人自身的自然和人化的社会自然)的理论,而且还论述了这三种自然间的全息统一关系。马克思和恩格斯不仅坚持了天然自然在本体论上的优先地位,而且还从自然主义的态度出发,提出了"以自然的名义"来表述自然的研究方法。在恩格斯的相关学说中还提出了十分丰富的自然生态学的观念。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相关学说中,他们的自然主义态度和社会实践观具有不容割裂的辩证统一的性质。  相似文献   

9.
莱布尼茨虽生活在被机械自然观逐渐"祛魅"的时代,但他超越了时代的局限,认同机械自然观的解释力的同时也认识到这种自然观的不足,并且他指出了目的论用以解释自然的积极价值。他将机械论与目的论在其自然观中调和起来。在这种调和的视角下,莱布尼茨通过一系列的原则:个体性原则、连续性原则、和谐原则、最佳原则建构出一幅有机的自然图景。今天,人们仍然在机械自然图景中继续着祛魅的进程,所造成的结果是人类生态家园惨遭破坏,人类精神无处安放,而机械自然观无法应对当前人类所面临的这种危机。莱布尼茨的有机自然观对自然的返魅以及构建和谐的生态环境具有建设性意义。  相似文献   

10.
历史:天然自然,人体自然、人工自然三者统一,由此产 生人工自然观。在实现中,以人工自然观全面认识与把握科技力量,使经济发展形成良性循环的人工自然,即生态自然。确立绿色文明:自然发展是人类发展的前提。由此,必然生出实践的认识与立法基础:自然与人平权。  相似文献   

11.
西方发达国家层出不穷的技术创新成就赖以产生的文化环境,就是尊重个性,崇尚个人的独立进取精神和自主性。技术创新是面向可能性世界的自由探索活动,尤其需要个性化、多样化的洞察力和尝试。自主创新多以个性化自主创业为前提。企业持续创新能力既来源于团体有组织的创造,也来源于个人独特的创意。技术全球化时代,个性化设计是技术创新的一种重要趋势和动力。  相似文献   

12.
海德格尔和福柯对于现代技术问题的思考属于某种反思的现代性立场:无论前者对机械技术的本质的追问,还是后者对自我技术的谱系学分析,都没有简单地否定现代技术,而是揭示了现代技术的解蔽和遮蔽双重性。这样的立场告诉我们:面对现代技术的极度张扬,哲学应该坚持一种保守主义姿态,应该在更新的意义上恢复经验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失败乃成功之母"命题,需要从常识意义上的认知深化为学理的阐释,在这个意义上,创新失败的案例研究成为一种有益的研究进路。对于创新而言,理解创新失败是目前理解创新尤其需要加强的研究方向。可口可乐公司著名的"新可口可乐"创新,是举世公认的创新失败,这个典型案例对于深入理解创新的内涵、企业家的角色、创新的价值定位等理论要点富有启示。  相似文献   

14.
波兰尼反对逻辑实证主义语言观,将语言形成过程看作意义给予和意义阅读过程。继而将指称模式分为指示、象征和隐喻,其中隐喻是象征的一种特殊形式。本文对波兰尼的语言本性观作较具体的介绍,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一定的评价。  相似文献   

15.
Constructivism is the idea thatwe construct our own world rather than it beingdetermined by an outside reality. Its mostconsistent form, Radical Constructivism (RC),claims that we cannot transcend ourexperiences. Thus it doesn't make sense to saythat our constructions gradually approach thestructure of an external reality. The mind isnecessarily an epistemological solipsist, incontrast to being an ontological solipsist whomaintains that this is all there is, namely asingle mind within which the only world exists.RC recognizes the impossibility of the claimthat the world does not exist. Yet, RC has thepotential to go much further. I claim that RCprovides the foundation of a new world-view inwhich we can overcome hard scientific problems.Thus, the paper is urging us to carry RCfurther, not just on philosophical grounds, butalso into the domain of science.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道德的第一重作用:“维护人的利益”出发,认为尊重自然界及其中物种和其他组分的权利就是维护生态平衡。物种、生态系及地球生物圈其他组分的内在价值也就是对系统稳定性的价值。利益也就是物种的需要、习性。从道德的第二重作用:“满足人精神需求和实现自身价值”出发,认为自然界及其中的生态系统、物种、动植物个体的权利、利益和价值就是热爱生命、满足精神需求和实现自身价值的依据。并针对非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学把“是”等同于“应该”这一难点问题,认为这些流派提出的权利、利益、价值的依据就是寻求动植物个体、物种、生态系统、自然界中与人相似的特征把他们当做人来爱护。  相似文献   

17.
This paper discerns two types of mathematization, a foundational and an explorative one. The foundational perspective is well-established, but we argue that the explorative type is essential when approaching the problem of applicability and how it influences our conception of mathematics. The first part of the paper argues that a philosophical transformation made explorative mathematization possible. This transformation took place in early modernity when sense acquired partial independence from reference. The second part of the paper discusses a series of examples from the history of mathematics that highlight the complementary nature of the foundational and exploratory types of mathematization.  相似文献   

18.
关于闲暇教育若干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闲暇具有关乎人类生存的本源意义。闲暇是“学习”的特殊形态,它既不是“学习”的对立面,也不是简单的身心恢复,而是“诗意的学习”,是人的精神家园,闲暇教育就是发放通往人类“自由王国”的入场券。本文通过对闲暇教育价值观、基本理念、目标和内容的探讨,为人的发展教育提供一份有价值的建设性构想。  相似文献   

19.
本论文从分析东北老工业基地主导产业的“东北现象“及其与创新价值流动的关系入手,提出在东北老工业基地装备制造业、石化工业、钢铁工业、新材料工业等主导产业中通过产学研合作抢占创新制高点,获得周期流动的创新价值;通过加强以企业为主体的R&D活动,加快创新速度;通过创新一体化获得向产品高端流动的创新价值;通过产业一体化获得向分工和服务端流动的创新价值等消除东北老工业基地主导产业发展中的“东北现象”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In the popular literature of physics the electromagnetic field isoften treated as though it has an intrinsic particle nature. When thetheory is examined carefully, quantum theory only makes the weakerrequirement that the emission and absorption of light are restricted todiscrete amounts of energy. There are very few realizable experiments inoptics for which the classical Maxwell theory and the quantum theorymake a different prediction. I discuss some of these experiments with anemphasis on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what the experiments tell us aboutthe measurement process, and what they tell us about the nature of thelight fiel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