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冬季极端低温事件频繁发生,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较大影响,了解冬季低温事件的发生机理以及预测低温发生显得尤为重要.冬季低温事件发生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点,如东北地区气温常表现出和全国其他地区不一致的变化特点.本文主要讨论1月东北地区气温  相似文献   

2.
顾润源 《科学通报》1991,36(16):1237-1237
E1 Nio的发生通常伴随着世界范围的大气环流和气候异常。非洲降水量的减少、印度季风的减弱和澳大利亚的干旱等都与E1 Nio现象有十分密切的统计关系。近几年的研究还表明E1 Nio与中国的天气气候也有密切的联系。我国东北地区的夏季低温年大多与  相似文献   

3.
沥青路面温度稳定性差,在北方地区主要表现在夏季高温时路面发软、出现车辙,冬季低温路面开裂等,文章结合实际分析了自然环境对沥青路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中国东部地区的暖冬与厄尼诺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李崇银 《科学通报》1989,34(4):283-283
厄尼诺(El Nino)对我国气候异常的影响已有不少研究,但多数是关于El Nino对夏半年天气气候异常的分析。例如El Nino对西太平洋台风活动的影响、El Nino对我国东北地区夏季低温的影响,以及El Nino对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汛期降水的影响。上述研究从不同的角度表明了El Nino是引起我国夏季天气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那么,El Nino同我国冬季的天气气候异常有没有关系呢?本文将首先从资料分析揭露El Nino同中国东部  相似文献   

5.
沥青路面温度稳定性差,在北方地区主要表现在夏季高温时路面发软、出现车辙,冬季低温路面开裂等,文章结合实际分析了自然环境对沥青路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东亚的夏季低温与厄·尼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绍武 《科学通报》1985,30(17):1323-1323
中国东北的夏季低温经常带来冷害,造成作物歉收,因此已成为长期天气预报的一个重要课题。近年的研究表明,东北低温与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升高有关。日本夏季低温也是重要自然灾害之一,而且亦发现与太平洋海水温度有一定联系。因此,我们把研究范围扩大到包括日本在内的东亚地区。  相似文献   

7.
中国大陆冬夏季气候型年代际转折的区域结构特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施晓晖  徐祥德 《科学通报》2006,51(17):2075-2084
采用Tomé和Miranda2004年提出的气候变化趋势转折判别模型, 对1961~2000年中国160个气象站及各个分区的冬、夏季年代际气候型转折时空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 研究发现冬、夏季气温和降水年代际趋势转折发生年份相近, 且转折后趋势一致的站点呈带状分布, 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 据此提出中国大陆气候型年代际转折存在显著区域性结构特征的观点. 研究结果表明, 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后, 中国区域冬季气候总体趋于“暖湿”, 80年代末期为夏季气候向“暖湿”转型的突变时期, 即中国气候出现“暖湿”型转折的年份冬季比夏季更早. 通过冬、夏季气温、降水的年代际趋势转折区域性特征分析及分区检验结果, 可发现华北地区冬季气候显著“暖干”型趋势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出现, 东北、华南、西南地区的冬季气候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亦转为“暖干”型, 80年代初期为其余4个分区(江淮、高原东部、西北地区东、西部)冬季气候转变为“暖湿”型趋势的转折时期. 东北、华北地区以及西北地区东部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后夏季气候均趋于“暖干”型, 西南和高原东部地区在70年代中期以后出现“暖湿”型趋势, 江淮地区和西北地区西部“暖湿”型趋势开始的时间则在80年代初期, 华南地区较为特殊, 其夏季气候在1984年以后出现了“冷湿”型趋势.  相似文献   

8.
1860—1979年期间的厄尼诺年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王绍武 《科学通报》1985,30(1):52-52
<正> 1982—1983年出现了本世纪以来最强的厄·尼诺(El Nio)。许多研究证实,厄·尼诺发生时,从太平洋到印度洋广大地区的海洋、气象条件也产生强烈的异常。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我国的夏季低温也与之有密切联系。因此,研究厄·尼诺现象对改进我国的长期  相似文献   

9.
根据高强混凝土水化放热规律,研究混凝土预制箱梁夏季高温温度控制和低温蒸气养护的温度控制参数,通过现场试验和计算分析,验证并改进,以更好地指导生产.  相似文献   

10.
北京大气CO2浓度日变化、季变化及长期趋势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王跃思  王长科  郭雪清  刘广仁  黄耀 《科学通报》2002,47(14):1108-1112
1993~1995年北京大气CO_2浓度上升较快,年平均增长率为3.7%,1995年平均浓度达到最高,为(409.7±25.9)μmol·mol-1,随后缓慢下降.强度基本稳定的CO2源与迅速增大的CO_2汇的共同作用导致北京1995~2000年大气CO_2浓度逐渐降低.CO_2浓度季节变化明显,冬季出现峰值,平均浓度为(426.8±20.6)μmol·mol-1;夏季出现谷值,平均浓度为(369.1±6.9)μmol·mol-1.CO_2浓度季变化主要受物候季节变化控制.北京大气CO_2浓度日变化强烈,峰值一般出现在夜间,谷值出现在白天,平均日较差>34.7μmol·mol-1.年际季变化分析发现冬季和秋季大气CO2浓度变化基本控制着大气CO_2年际变化趋势,夏季浓度年际季变化对大气CO_2变化总趋势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1.
一个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的物理统计预测模型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范可  王会军  Choi Young-Jean 《科学通报》2007,52(24):2900-2905
提出了一个长江中下游夏季(6~8 月)降水的短期气候预测方法, 通过预测夏季降水的年际增幅, 进而再预测降水. 年际增幅(DY)定义为当年的变量值减去前一年的变量值. YR定义为长江中下游夏季平均季降水率. 通过分析与YR年际增幅有关的冬、春季节大气环流, 确定6个关键的预测因子, 建立物理统计的预测模型, 预测因子是南极涛动, 印尼-澳洲附近的850和200 hPa经向风垂直切变等. 这个预测模型对YR在1997~2006年后报中显示了很高的预测技巧, 预测的平均均方根误差是18%. 预测模型能够再现YR在1984~1998年的上升趋势和1998~2006年的下降趋势. 考虑到目前中国夏季降水的平均预测水平是60%~70%, 而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降水的预测水平不高, 因此, 通过预测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的年际增幅(然后再预测夏季降水)的方法, 能够显著地提高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的业务预测技巧, 并具有潜在的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12.
利用PRECIS分析SRES B2情景下中国区域的气候变化响应   总被引:37,自引:1,他引:37  
利用Hadley气候预测与研究中心的区域气候模式系统PRECIS单向嵌套该中心全球海-气耦合气候模式HadCM3高分辨率的大气部分HadAM3P, 分析PRECIS对中国区域当代气候的模拟能力和SRES B2情景下2071~2100时段(2080s)相对于气候基准时段(1961~1990年)中国区域的气候变化响应. 气候基准时段的模拟结果与观测资料的对比分析表明: PRECIS能够很好地模拟中国区域地面气温的局地分布特征; 总体上讲, PRECIS对中国北方地区降水的模拟效果优于南方地区, 模拟的冬季降水型态分布较好, 而夏季降水对地形比较敏感, 东南沿海地区降水的模拟值偏低. 对SRES B2情景下相对于气候基准时段的气候变化响应分析表明: 2080s中国北方地区增温幅度明显大于南方, 西北和东北地区尤为显著, 其夏季平均气温增幅可达5℃以上; 中国大部分地区降水量呈增加趋势; 冬季华南地区降水量明显减少; 夏季东北和华北地区气温增幅大而降水量减少明显, 而长江以南地区降水量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3.
重建千年东亚夏季风干湿分布型指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维宏  朱亚芬  汤帅奇 《科学通报》2011,56(25):2075-2082
利用中国气象局整编的中国1951~2008 年160 站月平均降水量和美国NCEP 再分析月平均风和湿度资料, 建立了我国东部地区夏季干湿分布型与东亚夏季风向北推进的关系. 利用王绍武建立的公元950 年以来的我国东部历史时期6 种夏季干湿分布型, 重建了过去千年东亚夏季风干湿分布型指数序列. 高(低)指数指示东亚夏季风气流偏强(弱), 推进位置偏北(南), 对应北方(南方)降水偏多的分布型. 东亚季风干湿分布型指数具有60~70 年的周期性年代际变化. 过去千年中, 我国北方出现过连续10 年的区域湿润期和连续10 年以上的区域干旱期. 当前东亚夏季风干湿分布型指数正处于年代际的低谷时期, 对应着我国南方降水偏多,北方降水偏少的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14.
卫星遥感中国对流层中高层大气甲烷的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兴赢  白文广  张鹏  王维和 《科学通报》2011,56(33):2804-2811
利用美国Aqua 卫星的AIRS 遥感资料, 分析了2003~2008 年中国地区对流层中高层大气甲烷的时空分布特征. 研究发现, AIRS观测结果与近地面观测资料变化趋势一致, 与地基遥感的误差在1.5%以内. 受近地层自然排放与人为活动的共同影响, 中国对流层甲烷在垂直分布上呈现典型的变化趋势: 随着高度的增加甲烷浓度下降. 甲烷在我国东部和北部地区具有明显的双峰季节变化特征, 最高值存在夏季, 次高值出现在冬季, 与近地面观测结果一致, 而南部地区冬季没有显著增加的人为来源, 西部地区人为活动稀少, 因此在南部和西部地区的甲烷高值只出现在自然源排放强烈的夏季. 中国地区的对流层中高层的甲烷与北半球的几个主要地区变化趋势一致, 均在2007 年之前保持相对稳定, 在2007 年后有一个明显的增长, 但是中国的增长速度较其他地区更为显著, 其中2006~2008 年期间的增长速率与我国近地面观测结果相近.  相似文献   

15.
在2010年的大半年里,地球上的很多地区出现了极端异常的天气.特别是在夏季的几个月里,酷热的高温使北半球的许多国家和城市,都创下了同期有记载以来的最高纪录.在一片高温的恐慌中,俄罗斯这个历来以严寒著称的国家,首都莫斯科在7月11日这天,竟达到了37.2℃……  相似文献   

16.
东北地区冬半年大雪-暴雪日数气候预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范可  田宝强 《科学通报》2013,58(8):699-706
大雪和暴雪是东北冬半年(前一年11月~次年3月)发生主要的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是我国当前主要的气象灾害之一.此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东北大雪和暴雪天气个例的成因和天气预测,对其气候预测研究甚少,因为大雪-暴雪年际变率非常大,气候规律复杂,同时动力模式对中高纬气候预测能力较低,预测非常困难.本文基于东北冬半年大雪和暴雪日数的年际增量的气候变化规律及其影响系统,尝试开展东北地区大雪-暴雪日数的气候预测.本文选取4个具有物理意义的预测因子,包括东北北部地区前期9月土壤湿度异常的陆面过程的影响、表示冬季西北太平洋海气过程的预测因子、前期夏季马斯克林高压和前一年前期冬半年东北暖湿气流,研制东北地区冬半年大雪-暴雪日数气候预测模型,并对预测模型进行1963~2011年(48年)独立样本交叉检验和1983~2010年(28年)独立样本回报检验,两种检验结果均表明该预测模型对东北大雪-暴雪日的年际增量及其距平百分率具有较高的预测能力.48年的交叉检验中,年际增量(距平百分率)相关系数是0.86(0.77),均超过0.01的显著性水平.距平百分率绝对误差是16%,平均均方根误差是20%.本研究结果为东北大雪-暴雪日数的气候预测研究提供一个有效预测方法和预测模型,值得在预测实际业务中试验应用.  相似文献   

17.
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近地边界层温湿廓线与热量平衡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塔克拉玛干沙漠大气环境观测实验站2006和2007年7~8月取得的微气象观测资料,采用组合法、对数回归等方法,分析了沙漠腹地夏季近地层大气温湿廓线、沙层温度、地表辐射及热量平衡等微气象特征的日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夏季夜间近地层存在逆温现象,在一定高度范围内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增加,日间气温变化情况与此相反.塔克拉玛干沙漠地表辐射平衡以正值为主,除大气向下长波辐射以外,其他各辐射分量(总辐射、反射辐射、地表向上长波辐射、净辐射)均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呈现出标准的日循环形态.沙漠腹地地表热量交换以湍流感热占主导地位,只有一少部分热量以潜热形式输送给近地层大气,地表感热和潜热随着太阳高度角的升高和降低而变化,潜热最大值出现在凌晨,感热峰值出现在正午,观测分析还表明夏季沙漠下垫面对大气的加热作用较为显著,白天地面为强热源,晚上为弱冷源.  相似文献   

18.
夏季天气炎热,也是一些疾病的高发季节,人们除了预防身体疾病外,还需预防哪些夏季疾病呢? 冰箱病。即耶尔细菌肠炎。耶尔细菌喜欢在低温环境中生长繁殖,冷藏在冰箱内的食品污染了该菌可引发此病。因此冰箱内的食品要生熟分开存放,进食前要重新烧熟煮透。  相似文献   

19.
陈长和 《科学通报》1986,31(24):1891-1891
在国家环保局支持下,1981—1983年夏季,在西固区进行了大气化学和大气物理相结合的综合性试验研究。从三年夏季在西固区集中监测的32天资料看,臭氧时均值超过100ppb以上的共17天,其中超过200ppb的严重污染日有10天。本文讨论臭氧这种二次污染物严重污染出现的气象条件及其浓度日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20.
中国夏季大尺度低频雨型及其转换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任宏利  张培群  丑纪范  李维京  高丽 《科学通报》2005,50(24):2790-2799
使用40年逐日降水资料和相空间中的聚类分析方法, 识别出中国夏季降水的7个大尺度低频雨型, 它们对应相空间中概率密度分布的局部极大值区域, 具有持续和转换特点, 反映了低频降水的传播和跃变特征. 分析表明, 低频雨型在季节内分布一般与夏季风雨带相对应, 雨型之间存在优势转换关系, 可归纳为4个雨型转换模, 它们是中国夏季降水异常年际和季节内变化的主要信号分量. 环流场分析显示, 西太平洋副高、中高纬阻塞、低纬环流异常以及东亚-太平洋地区的波列结构与低频雨型的出现和转换有着密切联系, 而副高和阻塞形势的异常演变、东亚波列的分布和变动、急流位置和形态的季节内变化, 有可能是雨型转换模形成的主要环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