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是在象形符号“()”上附加指事符号“一”、“二”、“三”构成的指事字,就是甲骨文“()(继)”。  相似文献   

2.
楚冬玲 《科技信息》2007,(15):139-139
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且苏轼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其文学成就世所罕匹,尽人皆知。然其在书画方面的成就,也是闻名当世,泽被千载。  相似文献   

3.
探讨了“六书”中的次第问题。认为“象形”应置于“指事”之前,“假借”应置于“形声”之前,“会意”也应置于“形声”之前。所以,除了“转注”的“五书”的次第应为:象形、指事、会意、假借、形声。  相似文献   

4.
刘禹锡杂兴诗三十一首,是研究刘禹锡生平、志向、抱负的重要资料。除一首《经檀道济堂》外,所作时间相去不远。在《刘氏集略说》中,刘禹锡说:“及滴于沉、湘问,为江山风物之所荡,往往指事成歌诗,或读书有所感,辄立评议”。①这段话可能主要就是指杂兴诗而言(当然也包括另外一些诗)。杂兴诗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他贬后复杂的思想感情。刘禹锡年少气盛,这和他少年得志有关。贞元九年22岁即中进土,后又登宏辞科及拔草科。三科及第者,在唐代进身尤为容易。滴后所写的《学阮公体三首》中,他说自己“少年负志气,信道不从时。”后来为王…  相似文献   

5.
过去,一说汉字的构造,人们便崇尚“六书”,即《周礼·地官司徒·保氏》里最早提到的,后经东汉许慎归纳总结出来的所谓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t??iε〕~2)诎(〔t??‘y〕'),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  相似文献   

6.
李贺,唐代诗人,世称“诗鬼”,创“长吉”体歌行,是中唐诗坛上一颗耀眼的“流星”,其诗歌创作的主要特点为构思上有所独创,形成了奇思遐想,迥然异趣的艺术构思,具体表现为:化平凡为奇崛,化腐朽为神奇;立意新奇,独辟瑶径;想象丰富,意境深远。  相似文献   

7.
苏轼在文学艺术的诸方面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其诗为“北宋四大家”~①之一;其词与辛弃疾齐名,世称“苏辛”;其文名列“唐宋散文八大家”~②;其书为“苏黄米蔡”宋四家之首~③,其画属“文湖州竹派”,有“文苏”之称。④~苏轼的功绩超越了同时代的作家,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巨匠,被后人誉为“雄视百代”,成为效法的样榜。更加难能可贵的是,他还具有成熟的进步的文艺观,为后代的文化理论家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8.
戈麦是新时期以来自杀的青年诗人之一。理想与现实的剧烈冲突,是戈麦走向自杀的主要动力:与“现实”的疏离使他成为一个“厌世者”,他生活在语言的鸟托邦之中,颠倒了现实与梦幻的关系,孤独、焦虑、幻想、封闭成为其精神状态;他的内心深处具有一种浓郁的死亡意识,死亡对他来说成了一种挡不住的诱惑,成为他获得“新生”的唯一途径。  相似文献   

9.
世界第一部词典是我国的《尔雅》,作者不可考,周祖谟先生认为“大约是战国至西汉之间的学者累积编写而成的”(见周祖谟著《尔雅校笺》)。此书将词汇按意义进行分类,并加解释,有晋郭璞注,研究《尔雅》之学世称“雅学”。让人吃惊的是《尔雅》当年是靠着豹鼠才为世人所重视。从而风行天下的。豹鼠对于世界第一部词典《尔雅》的贡献大矣哉,应当嘉奖才对。  相似文献   

10.
邻居家的阿毛最近发了,印象中那个戴着啤酒瓶底眼镜、矮矮胖胖的小男生是一不务正业的主,逃课、上游戏厅是他的“专利”,连走路部似乎是糊里糊涂的,是院子里铁定的反面教材。后来说是他说的话在网上很流行,看他的Flash还是一种时尚的表现,更要命的是他设计的一系列游戏软件,成了游戏人的“新宠”,他就这样有了一家自己的高科技公司。不过,他还是让周围的邻居有些耿耿于怀:“办公司哪能那么容易?”  相似文献   

11.
郭嵩焘,1818年生于湖南湘阴一个地主家庭。19岁乡试中举,29岁中进士,点翰林,跻身封建士大夫阶级上层,步入政界。他与著名洋务派首领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的关系非同一般。18岁读书长沙岳麓书院时,他就与曾国藩换帖订交,后来又与曾国藩、左宗棠成了儿女亲家。他与李鸿章是同科进士,至交朋友。然而,他并没有因此官运亨通于清廷,而是落得个“骂名穷极九州四海”的下场。作为没落的封建士大夫的一员,他在打破近代中国闭关自守状态的过程中,迈出了领先的一步。著名资产阶级改良派政论家梁启超称他是洋务运动时期“最能了解西学”的人。  相似文献   

12.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北宋眉山(今属四川省)人。他同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的古文家,世称“三苏”,同属“唐宋古文八大家”(另五人是:韩愈、欧阳修、柳宗元、王安石、曾巩)之列。少聪颖,通经史。二十一岁举进士,二十六岁应中制科。宋神宗(赵顼)时,王安石变法,他站在旧党立场上,反对新法。因此,迭次谪贬,先后外放到杭州(今属浙江省)、密州(今属山东省诸城县)、徐州  相似文献   

13.
汉字的造字方法有六种,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形声是一种最能产的造字方法。在汉字发展的过程中,形声字所占的比重日渐增长,在现代汉语里竟占百分之九十。形声字是由形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的。形符亦称形旁,作用在于标志所表示事物的范畴。例如与“水”有关的作“水”旁,与“山”有关的作“山”旁,属于思想感情方面的作“心”(也写作“忄”,“(小丶)”)旁,属于人事方面的作“人”(多写作“亻”)旁。声符亦称声旁,作用在于标示读音。例如箱、厢、湘、想、霜等,都读与“相”相近  相似文献   

14.
杜丽娘是汤显祖《牡丹亭》一剧中的女主人公。她是中国文学中极为独特的一位女子形象。她一直生活在极度封闭的家庭和时代,因偶然一次到自家后花园而开始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她接触春天后青春觉醒了。党醒后的杜丽娘集中体现出了汤显祖的“因情成梦,因梦成戏”的社会追求和“生可以死,死可以生”的人生追求。突出了“情”与“理”、“法”的矛盾,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体现了汤显祖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时代的一种超越性思考。在他的思考中既体现了他的先进性也体现了他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会意字构件的性质、构件之间的关系以及隐性构件——“关系位”的分析,对“会意”特点从根本上给予揭示,同时利用这些特点把会意字和合体象形字、指事字、形声字区分开来,澄清会意与其他几书之间的漫混之处。  相似文献   

16.
合体象形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体象形”产生根源在许慎《说文》。象形字是不可分割的独体之文。传统所谓“合体象形”字,或为指事字,或为象意字,或为形声或转注字。据此,笔者认为“合体象形”之说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17.
黄承彦黄承彦在三国人物中,是个很不起眼的角色。或许是不甘寂寞吧,他竟不似思索地指引东吴大元帅陆逊出了八卦阵,做出了亲者痛、仇者快,给西蜀带来灭顶之灾的事。恐怕他连想都没有想过:蜀所惧者,非魏也,非吴也,乃魏吴联合也。假如蜀能一举而灭吴,从而与魏隔江而峙,那么,何愁不能图中原?蜀先亡而吴后亡,实在有他的功劳,真不知他这个亲疏不分、愚仁昧善者,在历史中该存有“仁名”还是留下“骂名”。曹操有人说他是汉贼,有人说他是奸雄,我以为他实在是个地地道道的愚者:吕布乞降,他问策于刘备。刘备出于私心,一句“公不见丁建阳、董卓之事乎?”就削去了能为自己争天下的一支臂膀。欲立世子,问于贾诩。贾诩说:“公何不思袁本初、刘景升父子耶?”曹操即立才德欠佳的丕为世子。搜索枯肠乃成《孟  相似文献   

18.
杜丽娘是汤显祖《牡丹亭》一剧中的女主人公。她是中国文学中极为独特的一位女子形象。她一直生活在极度封闭的家庭和时代,因偶然一次到自家后花园而开始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她接触春天后青春觉醒了。觉醒后的杜丽娘集中体现出了汤显祖的“因情成梦,因梦成戏”的社会追求和“生可以死,死可以生”的人生追求。突出了“情”与“理”、“法”的矛盾,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体现了汤显祖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时代的一种超越性思考。在他的思考中既体现了他的先进性也体现了他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9.
"()"、"()"、"()"是在象形符号"()"上附加指事符号"一"、"二"、"三"构成的指事字,就是甲骨文"()(继)".  相似文献   

20.
日本有一种被视为国技的体育运动——“道”。“柔道”者,乃日本武技融合中国的摔跤技术而成,竞技者注重借用对手之力制胜,是极富匠心的体育运动。写外交谋略而论“柔道”是因“柔道”与外交谋略有某种相通之处。基辛格博士就把外交比喻为“日本的柔道”。他写道:在外交斗争中,“我们不必用多大气力,而是象日本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