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休谟在《人性论》的附录中承认,自己之前对个人同一性问题的说明存有缺陷,他不知道该如何解决,因此陷入困惑。这个反省引发了一个问题:休谟的困惑究竟指的是什么?一种解释认为,困惑的根源是休谟意识到自己在说明个人同一性问题时无法区分自我与他人。本文将对这种解释作出修正,指出休谟对个人同一性的说明为什么需要区分自我与他人,他又在多大程度上无法区分自我与他人。本文将表明,休谟的困惑并不在于他完全无法区分自我与他人,而在于更弱一点的困难:他有资源在大多数情况下作出这个区分,但是仍然留下无法区分的情况。  相似文献   

2.
身体性自我意识是神经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科学家们一方面通过可操作性实验探索视觉、触觉和本体感觉等对身体性自我意识的影响;另一方面建立神经-心理模型从整体上说明身体性自我意识的机制。我认为这些研究存在两点问题:(1)以身体性自我意识错觉研究取代身体性自我意识研究;(2)把两项测量指标误当作研究对象的两种成分。结合这两点问题,我给出初步的修正建议。  相似文献   

3.
行动的意向性说明是否需要定律,是否是一种因果说明,这是两个相互联系的问题.PopperHempel论题认为,意向性说明需要依赖普遍定律,但这种观点面临着真实性与一般性的两难困境.在W.C.Salmon的因果性本体论解释的意义上,即便意向性说明不必然依赖定律,也仍然可以是因果说明.基于此,我们能够反驳关于"理由不是行动原因"的三个典型论证:"原因的合适类型"论证、"逻辑关系"论证和"遵守规则"论证.这种反驳揭示出,理由与行动之间的因果关系能够为意向性说明的正当性提供辩护.  相似文献   

4.
在当代自然主义的背景下,追问"我是什么?"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当前自然主义在个人本体论问题上的可选方案主要有虚无主义、动物主义、构成主义以及四维论。其中,动物主义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基本的自然主义框架去把握和解决人格同一性问题。不过,这种专注于处理人格同一性问题的动物主义是不完整的,因而在人格同一性问题上容易受到传统心理连续性标准的挑战。一种完整的动物主义应当包含一种适当的自我模型并在意识问题上承诺了某种一般性的立场,换句话说,应当是自然主义整体世界观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基因编辑与基因筛选是目前已知的人类控制后代基因的两种可能方式。虽然二者有很多类似之处,基因编辑与基因筛选在对胚胎的处理方式上有很大的区别。朱利安·萨乌列斯库等人认为,这些差别意味着基因编辑存在对人影响的(person-affecting)伤害风险,而基因筛选则不存在这种风险。这种风险上的差别为基因编辑比基因筛选的伦理问题更为严重的观点提供了辩护。然而,上述观点在基因编辑的收益、伤害的风险问题,以及非同一性问题这三方面都面临着有力反驳。要解决基因编辑与基因筛选的伦理优劣问题,需要在这三方面进行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冯必扬同志对我们在《为什么中国古代哲学家没有发现三段论》一文中提出的有关发现三段论两个必要条件提出了质疑。使我们高兴的是,冯必扬同志与我们对同一问题感兴趣,并从不同的角度讨论它。可是,在冯必扬对我们的观点质疑时,是曲解了我们的观点后,再予以商榷的。我们有必要澄清这些问题,以利于把研究引向深入。针对我们提出的“严格区别同一性和类属性”是发现三段论的必要条件之一,冯必扬提出质疑。  相似文献   

7.
动物主义是当代人格同一性理论的重要发展,其核心观点为人格的持存性条件即是作为动物的持存性条件。以奥尔森、斯诺登、布拉提等人为代表的动物主义者提供了思想的动物论证,胎儿问题论证,动物先祖论证等各种论证形式,它们遭到了来自于新洛克主义等多方质疑和批评。本文将考察各种论证与反驳的形式,并指出动物主义所面临的一般性问题是如何确定人格及动物的本体论地位。  相似文献   

8.
最佳说明推理的有效性是当前科学哲学研究备受关注的话题.范·弗拉森反驳这种推理的有效性.他通过质询正确的好说明是否在那堆被考虑的可能说明中,表明如果遗漏正确说明,在考虑它时"无动于衷",那就无法认为一堆可能说明中最佳的那个说明是正确的.范·弗拉森对这种推理的理解实际上并不充分.结合他的相关表述,就能看到他的无动于衷论证存...  相似文献   

9.
常人心理话语似乎承诺了信念、欲望等心理实体,这引发了心理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争。在反实在论阵营中,以主张抛弃常人心理学的消去唯物论为代表;近年则兴起心理虚构论这种新的诠释立场,其关注点从实体转到话语,主张常人心理学是应予保留的有用虚构,人们在述说心理话语时并未承诺心理实体,而只是在断言虚构中的事情或在佯装游戏。心理虚构论有工具论色彩,面对着自我反驳等一系列质疑挑战,但这些困难尚不足以驳倒它。  相似文献   

10.
自然选择理论一直被认为是解释生物进化现象的核心机制。最近,福多构造了一个"先验论证"说明它不能对同延的性状作出区分。他宣称只有存在可以支持反事实句的生物学定律才能解决该问题。但是,他认为生物学中不存在这样的定律。索伯针锋相对地指出有关自然选择的数学生物学模型即是可以支持反事实句的定律。作者认为索伯的观点太强,我们仅需坚持"生物学模型可以支持反事实句"这一主张就可以反驳福多的观点。  相似文献   

11.
模态知识论的核心问题是:"我们如何证成或知道那些仅仅属于可能性(mere possibility)的宣称,与那些既非逻辑亦非数学的必然性宣称?"对于这个问题,威廉姆森论证并主张:由于每一类的模态宣称都逻辑上等价于某一类的反事实条件句宣称,因而日常透过"想象模拟"去评估反事实条件句的认知能力也就给了我们认知形而上学模态性的能力。威廉姆森并且认为,有些这样得来的反事实条件句知识和模态知识,既非先验,亦非后验,应被归属为第三类的"椅验知识"(armchair thinking)。作者们认为威廉姆森的理论虽大体上可信,但仍至少有九个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波兰尼的意会认知理论指出,人类知识大多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个人知识”,这种知识是“两种文化”的桥梁,它的“支援成分”是不可解蔽的。波兰尼的理论是有缺陷的,解蔽科学知识不仅必要且有可能,SSK试图沿着波兰尼的线路把这种可能变为现实。然而,其结果却导致了“科学知识只是一种社会建构”的结论,科学的客观性和真理性因此被彻底消解了。这种解蔽显然是过犹不及的,其后果是在客观上对萨顿、波兰尼等人倡导和实践的科学人文主义的叛逆与反动。  相似文献   

13.
维特根斯坦反私人语言的论证过程由环环相扣的三个分论证构成。首先,维特根斯坦提出不为别人所知道的私人感觉是一种语法虚构;其次阐明即使有所谓私人感觉存在,在私人感觉的基础上也不可能建立起私人语言;最后指出,即使有所谓私人语言,这种语言也毫无意义。他承认个体感觉的存在,但这种感觉可以为别人知道。感觉不是语言意义的终极来源,恰恰相反,感觉总在一定的语言游戏中获得意义。与个人感觉相联系的语言总是公共语言,总在一定的语言游戏中充当一定的角色。维特根斯坦的反私人语言论证在心理哲学的层面进一步批驳了建立在实指定义基础上的意义理论,对观念论哲学的根基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14.
伦理矩阵:一种技术评价工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技术的应用导致了众多的伦理争议,如何解决这类争议已成为学界日益重视的问题。伦理矩阵作为一种兼顾个人和团体的多元综合评价方法,在转基因技术的伦理评价中已较传统技术评价方法显示出更多的合理性。充分认识这一方法的思想内涵,掌握系统操作程序,有助于我们对技术做出合理评价,对科学决策有积极的帮助。  相似文献   

15.
集体意向可分为弱集体意向和强集体意向两种类型。弱集体意向是个体意向内容中所具有的集体成分,强集体意向是复合行动主体所包含的意向。由此而产生了不同的论证方式,但它们在根本上都以个体意向的先在性为前提。集体意向是行动者在社会实践中生成的,而非构成,它实质上是实践理性问题。集体意向通过个体意向显现出来,它同一于个体意向。个体意向仅在概念的逻辑分析上具有优先性,集体意向本身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相似文献   

16.
人工智能的潜在威胁已成为人类的一种公共性焦虑,当前的"人类终结论"与"竞速统治论"是这种焦虑的学术确认。然而,不论是人类终结论还是竞速统治论,它们的吸引力都是建立在对科技发展的过高估计与对人类发展的过低估计所构成的巨大反差之上。这类论断既无助于人们客观地看待科技的发展,也无助于人们客观地看待自身的发展。破除这类论断所编织的扭曲图景,需要我们予以追认人类的复杂性,探析其程序化的限度,以及展示人类能力发展的可能空间。  相似文献   

17.
This paper reexamines the historical debate between Leibniz and Newton on the nature of space. According to the traditional reading, Leibniz (in his correspondence with Clarke) produced metaphysical arguments (relying on the Principle of Sufficient Reason and the Principle of Identity of Indiscernibles) in favor of a relational account of space. Newton, according to the traditional account, refuted the metaphysical arguments with the help of an empirical argument based on the bucket experiment. The paper claims that Leibniz’s and Newton’s arguments cannot be understood apart from the distinct dialectics of their respective positions vis-à-vis Descartes’ theory of space and physics. Against the traditional reading, the paper argues that Leibniz and Newton are operating within a different metaphysics and different conceptions of “place,” and that their respective arguments can largely remain intact without undermining the other philosopher’s conception of space. The paper also takes up the task of clarifying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true and absolute motion, and of explaining the relativity of motion implied by Leibniz’s account. The paper finally argues that the two philosophers have different conceptions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metaphysics and science, and that Leibniz’s attempt to base physical theory on an underlying metaphysical account of forces renders his account of physics unstable.  相似文献   

18.
个体的跨界同一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个体的跨界同一性分析是可能世界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个体能否跨越不同可能世界以及跨界个体如何识别历来争论激烈。克里普克提出严格指示词理论和本质主义的观点分析这个问题,成为广泛接受的理论。我们认为,从认识的角度分析,依赖于实指和必然本质来分析跨界同一是不尽满意的,而以认识的整体论和发生论来弥合指称的历史因果理论和名称的摹状词理论,可以得到更好的认识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