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今天地球上的多数蛙类可能要感谢大约6500万年前恐龙消失的生物大灭绝事件。中美研究人员声称,多数现存蛙类物种"崛起"于那场生物大灭绝之后。因为大灭绝事件导致太多物种消失,为蛙类的迅速"崛起"让出了空间。目前,全球约有6700种蛙类,其中88%的蛙类物种是当时幸存的3个  相似文献   

2.
奇特的海蛙     
目前生活在地球上的蛙类大约有2600多种,它们绝大多数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潮湿多雨的淡水地区,而广阔的海洋是蛙类的禁区,因为蛙类皮肤裸露,身体表面缺乏鳞片,又没有角质的体甲,体液中盐的浓度比海水中盐的浓度低得多,所以一般来说,如果它们进入高渗透压的海水中,就会因失去大量的水分而死亡。  相似文献   

3.
奇特的海蛙     
目前生活在地球上的蛙类大约有2 600多种,它们绝大多数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潮湿多雨的淡水地区,而广阔的海洋是蛙类的禁区,因为蛙类皮肤裸露,身体表面缺乏鳞片,又没有角质的体甲,体液中盐的浓度比海水中盐的浓度低得多,所以一般来说,如果它们进入高渗透压的海水中,就会因失去大量的水分而死亡.  相似文献   

4.
印度科学家发现了15种新的蛙类,其中包括3种被认为已经灭绝的蛙类动物。在这些蛙类里,有叫声像猫一样的猫叫夜蛙,也有雄性和雌性共同照看蛙卵的乔格夜蛙,还有一种91年前曾被发现,但后来被认为已经绝迹的库尔格夜蛙。这一研究成果使得印度已知的蛙类增至336种。  相似文献   

5.
印度科学家发现了15种新的蛙类,其中包括3种被认为已经灭绝的蛙类动物.在这些蛙类里,有叫声像猫一样的猫叫夜蛙,也有雄性和雌性共同照看蛙卵的乔格夜蛙,还有一种91年前曾被发现,但后来被认为已经绝迹的库尔格夜蛙.这一研究成果使得印度已知的蛙类增至336种.  相似文献   

6.
蛇、蛙、蜥蝎之类的两栖爬行动物,有的外形丑陋,有的浑身黏糊糊的,有的还有毒……但赵尔(?)先生却同它们打了半个多世纪的交道,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成为了世界著名的两栖爬行动物研究专家,2001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今年春节期间,赵尔(?)先生接受了本刊记者的采访。虽然他谈及的不过是其斑斓丰富经历中的二三事,但仍然不难使人看到赵尔(?)先生的勤奋敬业和博学睿智。  相似文献   

7.
宋淑运 《科学之友》2005,(17):53-54
也许人们做梦也不会想到,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竟然会遭到蛙类的袭击,而且惨痛地败下阵来.本文讲述的是近年在巴西亚马逊河热带雨林中发现的能袭击人的蛙类.  相似文献   

8.
尽管蛙类的夏日合唱昕上去像是有节奏的噪声,但每只蛙的神经细胞都在解读着重要的信息。一项新的研究发现,蛙类能够计算出每阵蛙鸣中叫声重复的次数,研究人员认为这种能力有助于他们识别敌友。发表在最近出版的《自然——神经科学》杂志网络版上的这份研究报告称,该研究结果可能也有助于阐明人类是如何理解语言的。  相似文献   

9.
正红眼树蛙,这种魅力十足的两栖类动物正在颠覆传统的进化论观点。卡伦·沃肯汀是美国波士顿大学的生物学教授,她自小就对野生动物充满浓厚兴趣。在攻读博士学位前,她前往哥斯达黎加,既为了更多地了解热带雨林,也为了在那里寻找合适的研究课题。在那里,红眼树蛙的卵引起了她极大的兴趣,她一遍又一遍地去池塘边观察这些蛙卵,并就此开展了一系列相关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正虽然现代蛙类和蝾螈没有牙齿,但它们的祖先却有满口牙齿。远古蛙类不仅有大长牙,而且口腔顶还有数千枚仅0.1毫米左右长的钩状小齿(它们与大齿的结构相同)来帮助抓住猎物。这些牙齿或许曾帮助两栖类以一种奇怪方式进食,  相似文献   

11.
也许人们做梦也不会想到,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竟然会遭到蛙类的袭击,而且惨痛地败下阵来。本文讲述的是近年在巴西亚马逊河热带雨林中发现的能袭击人的蛙类。以美国著名的动物生态学家亚洛布·米尔为首的科学考察团一行7人,到巴西亚马逊河上游流域的原始热带雨林中进行考察。他们  相似文献   

12.
最近,来自印度德里大学的一组研究人员在印度南部热带雨林发现了14种跳跳蛙新种蛙类。它们身材娇小,只有核桃般大;它们的求偶方式奇特:雄性通常会伸展自己的后腿来吸引异性。  相似文献   

13.
远古巨蛙     
巨蛙吃恐龙? 7000多万年前的非洲马达加斯加岛曾经是恐龙生活的乐土.虽然马达加斯加岛只是一个岛,但它的陆地面积几乎相当于浙江省总面积的6倍,因此有足够的栖息地以支持大型掠食动物生存.除了恐龙,当时的马达加斯加岛上还生活着巨型鳄鱼、早期哺乳类动物和巨大而凶猛的蛙类——恶魔角蛙.  相似文献   

14.
自然界中,白化动物在鱼类、蛙类、爬行类,鸟类和兽类等各类脊椎动物中都曾发现过。例如白鱼、白蛙、白蜥蜴、白蛇、白鵰、白麻雀,白褐翅鸦鹃(作者资料)、白松鼠、白麂、白麝、白象、白狮、白  相似文献   

15.
正"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关于蛙或蛙鸣的佳句很多,以上名句分别出自南宋赵师秀的《约客》与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前者写的是江南梅雨时节(主要在6月)的池塘蛙类,而后者写的也是江南的蛙鸣,当时辛弃疾因被贬官而在江西上饶闲居。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90年代中期,一位古生物学家在美国得克萨斯州发现了一只生活在2.9亿年前的“奇怪”动物的化石。2004年。这副化石在华盛顿的美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被再度发现。科学家最近经过研究发现,这只体长不到12厘米的动物兼具蛙类和蝾螈的双重特征,因此戏称它为“蛙螈”,并推测它是两栖类进化树上缺失的一环。从外形看,蛙螈有点像蝾螈,但却有短而粗的尾巴,  相似文献   

17.
这种模样怪异的蛙曾被人认为根本就不是自然界的生物,它们的眼睛和上颌的"胡须"是用图像软件PS加工处理的。事实上,由于它们多数时间都隐匿于山林之中,仅在繁殖季节才下水交配产卵,人们对它们的确所知甚少。髭蟾,顾名思义,是一种嘴上长着"胡须"的蟾蜍(蟾蜍是蛙类的一个类群,但不是所有蛙类都可用蟾蜍之名替代),主要分布于中国南方山地的亚热带阔叶林区。髭蟾长相怪异。第一次看到髭蟾的人,大都会对其颜色奇特的眼睛和上颌的"胡须"留下深刻的印象。一位澳大利亚朋友——博物馆  相似文献   

18.
中国科学院上海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张果,江苏省昆山县人,1911年出生。1930年去北平就读于北平大学农学院生物系,1934年肆业后转至河北农学院学习,后任助理,开始从事生物学教育和研究。1935年9月,张果在北平中法大学生物系任助理期间,开始作为我国著名生物学家朱冼教授的助手,从事实验细胞学方面的研究。 1935年,当朱冼教授以北平郊区的黑斑蛙卵球为实验材料,进行人工单性生殖研究时,张果参加了这一工作。他协助朱冼教授涂血针刺了三千多个黑斑蛙卵球,获得了20个蝌蚪,其中有两只正常变态成无父小蛙。1938年朱冼教授和陈兆熙、张果共同署名,发表了论文《中国蛙类的人工单性生殖及三龄无父蛙的记载》。  相似文献   

19.
世界各地蛙类的数量正在令人难以理解地逐渐减少 ;科学家们能在它们遭受灭顶之灾前作出挽救之策吗 ?  相似文献   

20.
蛙类和蟾蜍是不饮水的。两个美国研究者已进一步证实了动物专家关于蛙类和蟾蜍通过皮肤吸收液体的怀疑。在脊椎动物进化过程的某些时候,作为一种陆上生活的适应性,逐渐形成了口喝和饮水的本能。在陆地上通向水源的通道是分散的,动物第一次冒着脱水干燥濒于死亡的危险。问题是,什么时候和怎样进化的?第一批上陆的动物是两栖动物,其中某些两栖动物经常生活在十分干燥的环境中。它们饮水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