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天气越来越热,蚊蝇虱螨等害虫越来越猖獗,杀虫剂广告也越来越多。只要认真看看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种杀虫剂广告,你会发现它们同出一辙地使用“对人畜安全无毒副作用”之类词语,有的还在产品标签、说明书和产品介绍上广泛使用,导致近年人们使用杀虫剂,因忽视安全防护措施而发生人畜急性中毒事故越来越多。 这些杀虫剂真的对人畜无毒吗?非也? 众所周知,目前世界上还没有对人畜无毒的杀虫剂。逢药三分毒,何况是专门杀虫的药剂。杀虫剂对  相似文献   

2.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会听到这样一句玩笑话:"用眼神杀死你!"但可曾想到,如果玩笑变成了现实,如果有人真的可以用眼神杀人,那又是怎样的情形?你相信这世上真的会有"眼神杀人"事件吗?  相似文献   

3.
梁东云 《科学之友》2007,(19):28-29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会听到这样一句玩笑话:"用眼神杀死你!"但可曾想到,如果玩笑变成了现实,如果有人真的可以用眼神杀人,那又是怎样的情形?你相信这世上真的会有"眼神杀人"事件吗?  相似文献   

4.
<正>科学研究发现,一杯咖啡或一瓶可乐在被喝下10分钟后就明显起效,但咖啡因在血液中的最高浓度出现在45分钟后。如果你服用相同剂量的咖啡因片,咖啡因峰值会一样,但要花60~75分钟才能达到峰值。对大多数人来说,体内咖啡因含量每6小时就减半。因此,如果你下午4点喝一杯咖啡,那么到了睡觉时间仍可能有50%的咖啡因留在你体内。  相似文献   

5.
<正>之前看到的一则关于“超级蚊子”的新闻引起了我的注意:有国外的传染病研究团队通过对登革热多发的越南和柬埔寨两国的蚊子开展的研究发现,当地蚊子已出现变异情况,使其对常见的杀虫剂产生免疫。查阅了相关报道还发现,当地一种传播登革热、黄疸病和寨卡病毒的蚊子出现变异的比例竟高达78%,能对合成除虫菊酯这种常见杀虫剂成分产生免疫。另外一则报道则指出,有两类蚊子的雌性个体在接触到非致命剂量的杀虫剂后,会自觉规避喷洒过杀虫剂的地方。这些报道反映出一个严重的事实,那就是在自然选择之后,蚊子似乎在逐渐习得对抗人类杀虫剂的本领,这就意味着会给传染病防治工作带来巨大的困难。  相似文献   

6.
纽约锡拉丘兹大学的科学家发现,极地冰帽之下可能冰冻着致命的史前病毒。如果受气候变暖的影响,这些病毒被释放到大气中,就有可能导致新的传染病的流行,这是人类第一次发现这种史前病毒。研究人员在对格陵兰的3个不同地点采集的4个包含着14万年至500年前物质的冰核样本进行检查时,发现了“西红柿花叶病病毒”。为了防止污染,研究人员首先用紫外线对每一个冰核样本外层进行了消毒,然后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法(N且对冰核内部进行分析后发现了这种西红柿花叶病毒的核糖核酸,进一步的基因测试显示,这些冰核中包含的西红柿花叶病毒多达1…  相似文献   

7.
《科学通报》1977,22(7):284-284
当前,农业害虫防治主要依赖施用化学农药,但在长期使用中,导致了许多害虫产生抗药性,造成环境污染,杀伤了大量有益昆虫等弊病。因此,近年来国内外都在努力探索和研究害虫防治的新途径和新技术。其中利用昆虫本身所分泌的性信息素(亦称性引诱剂)防治农业害虫,这一新途径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正在积极地进行探索,希望它能成为一种无公害的杀虫剂。  相似文献   

8.
Boul  D 闰培生 《世界科学》1991,13(5):37-40
化学杀虫剂存在的问题不仅在于对一般环境的污染,而且许多化学杀虫剂自应用后其使用寿命相对很短,甚至还会杀灭靶子害虫的天然捕食者.因此,培育  相似文献   

9.
王春 《世界科学》2005,(7):F003-F003
如果我们感冒发烧了,是立即服感冒药好还是不吃药好呢?每当我因感冒发烧的时候,我妻子总是劝我马上服一些扑热恩痛之类的药,而我却不愿意服任何退烧药,因为我曾听说:当人感冒后,体温上升,对抑止病毒的侵扰有好处。到底我们谁做得对呢?  相似文献   

10.
一组英国科学家在生物防治害虫方面取得了令人满意的进展。他们发现了消灭蚜虫的三条自然途径。可以期望,在不久的将来人们将利用自然方法来消灭农作物害虫,从而取代目前广泛使用的化学杀虫剂。研究人员发现,某些真菌有使蚜虫染病致死的  相似文献   

11.
试管西红柿     
下一个世纪进入番茄酱、沙司和汤的西红柿可能不用阳光照射,也没有西红柿皮和种子了。蓓蒂·凯·伊西达对樱桃色西红柿进行试管培植花萼的研究。她是美国农业部的一位生物学家,她所研究的试管西红柿已经成熟,是樱桃般的鲜红色而且  相似文献   

12.
纽约锡拉丘兹大学的科学家发现,极地冰帽之下可能冰冻着致命的史前病毒,如果受气候变暖的影响,这些病毒被释放到大气中,就有可能导致新的传染病的流行,这是人类第一次发现这种史前病毒。他们在格陵兰的浮块中发现了一种被称作"西红柿花叶病"病毒。这是一种普通的植物病毒。这一发现使他们相信那些被冰雪覆盖的"坟墓"中可能埋藏着其他的病毒,比如像古代的流感、脊髓灰质炎和天花病毒,这些病毒也许已经被埋葬,也许有可能复原。  相似文献   

13.
戴小杰 《科学通报》1988,33(9):720-720
桑蟥(Rondotia menciana Moore)是我国桑树的主要害虫之一。桑蟥幼虫取食桑计,严重危及蚕桑生产。由于蚕业生产限制杀虫剂的使用,因此发展利用昆虫性信息素直接防治桑蟥的危害是一种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高越峰  王伟 《自然杂志》1998,20(5):306-307
主要农作物、林木以及园艺植物由于受到多种害虫的危害,造成了较大的经济与营养损失.目前,普遍采用化学杀虫剂控制害虫的危害.这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平衡,且造成了环境污染.另一个更为严重的问题是,由于长期施放农药,害虫已逐步对其产生抗性,有些害虫已达到很难用药物控制的程度.因此,利用植物抗性基因工程培育广谱高抗虫  相似文献   

15.
你、我、他都是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普通人,对于今天我们熟悉得不能再熟悉,对于明天我们陌生的又不能再陌生。当一个天真可爱的孩子对现实世界充满无边无际的幻想时,大人们会哈哈捧腹大笑。笑过之后,不知是哪一天,那幻想却神奇般地出现了。 一位加利福尼亚科学家曾递给记者一个色红得象消防车的外壳、汁多得象8月硕果一样的西红柿,记者咬了一口,一股甜津津的味道直沁沛腑,就象炎夏吃了一口冰镇西瓜……你还记得吗?几年前居民的菜篮里的西红柿却象粉红色小圆石头一般。 这是生物技术推出的首批“原子弹产品”。生物技术是一门将给农业带来根本性变革的新科学,除味道甜美的西红柿外,农民们还有望  相似文献   

16.
<正>是不是被眼前的果子惊呆了,没错,西红柿也有黑色的。这就是惊现英国的黑色西红柿,产自英国中央花园。研究称,黑色西红柿能够帮助人们抵御患癌的风险。据悉,此种西红柿含有丰富的花青素——这种抗氧化剂被认为有助于抵御癌症、糖尿病和肥胖。据悉,66岁的雷布朗在英国经营着一家植物种子店,他第一次遇到这种不寻常的西红柿是在去年春天,一位  相似文献   

17.
科学的发展没有疆界,从前很多连想都不敢想的事情现在都变成了现实。实践证明,只要我们敢于尝试,一个点子就可以创造无穷的财富,一项发明就可以改变未来的生活。以下介绍的这些技术是全球科技的投资企业界共同看好的项目,也是各国争先研发的即将改变未来世界的新科技。如果你是一个发明人,那么就抓住机会吧,只要你能把以下的一项变成现实,那么,你就改变了这个世界。“传染病预报云图”这是一个较复杂的传染病监测及数据综合处理系统。它由分布在各大中城市上空的若干个病毒识别传感器和数据综合处理系统组成。传感器将各类病毒的分布、数量…  相似文献   

18.
<正>●交互式设备协助中风病人恢复他们的运动机能。艾蒂安·比尔代(Etienne Burdet)紧贴玻璃台板桌子,手肘靠着装置弹簧的支撑杆,用双手将一个虚拟的西红柿切成片。西红柿是触屏平面上几个可操作的物品之一,装置了动力和运动传感器、发动机以及发光二极管,所有这些都通过蓝牙与安卓平板电脑相连。比尔代切完西红柿后,又接着将一个虚拟罐子的盖拧开。  相似文献   

19.
如果你想使世界变得更美好,最好是弄清楚你是从什么样的起点出发.如果我们仅仅是这样做的话,你会得到令人吃惊的结果.无论如何,全世界的生活水平正在不断提高,尽管还有数以亿计的人仍生活在绝望之中,但事情正在向好的方向发展.遗憾的是,环境陷入困境和武装冲突仍旧是一个重大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如果有人问你的年龄,你多半会从你出生的那天算起。但是,科学家却不这样算,因为他们发现,人体细胞每7年将完全自我更新一次,在自我更新过程中,死亡的细胞会被新生的细胞所代替。如此算来,你的绝大部分肌肉、消化器官等都比你的实际年龄要年轻得多。关于人体是否能自我更新,是困扰科学界数十年的问题,细胞更新是否意味着整个身体完全更新?如果真的是完全更新,人的一生有多少个身体呢?如果你很长寿,到最后又有多少原来的你剩下了呢?既然细胞要更新,细胞就有寿命,那么细胞的寿命有多长呢?科学家通过动物实验获得不同组织的细胞寿命。他们将放射性核苷放入实验鼠的食物中或注入其体内。由于放射性核苷能参与DNA合成,在细胞更新(生成新的细胞)时,新生成的细胞DNA中就有放射性核苷的标记,科学家只要检测出不同的组织中有多少含标记的DNA细胞,就可计算出更新细胞的生成比例。这一实验能准确地判断啮齿类动物的细胞更新速度,但由于不能将放射性核苷注入人体,所以无法在人类身上进行。为了检测人类的细胞更新速度,研究人员尝试用其他方法找出人体细胞的年龄,比如测量端粒的长度。端粒是染色体DNA的尾端,随着细胞的每次分裂而变短。不过,至今还没有人找到能从端粒的长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