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茚三酮比色法测定矿物表面吸附浸矿细菌蛋白质含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了研究浸矿细菌在矿物表面的吸附量与金属浸出率的关系,必须测定矿物表面吸附的细菌数量.在100℃的水浴中,用0.5mol/L的NaOH溶液消化矿物表面的细菌时间为25min,然后用0.5mol/L的HCl溶液中和至pH=7.0.在2mL中和液中加入1mL茚三酮显色液,在100℃的水浴中加热20min,冷却6min后,在波长为562nm时测定反应产物的吸光值A.吸光值A对应溶液中的蛋白质含量,进而对应着矿物表面吸附细菌的数量.  相似文献   

2.
不同类型黄铜矿的生物浸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两种不同类型(黄铁矿型,斑岩型)黄铜矿生物浸出的差异.实验结果表明:两类黄铜矿生物浸出差别很大,48 d后黄铁矿型黄铜矿浸出率为46.96%,斑岩型黄铜矿浸出率为14.5%.对Fe2+、矿物表面Cu2p谱图和矿床特征的分析发现:适量的Fe2+能促进黄铜矿的浸出,但最佳用量不一样;浸渣表面产物不同,斑岩型黄铜矿表面出现富铜层,阻碍了浸出继续进行;与原矿相比,铜结合能都降低,符合Hiroyoshi等提出黄铜矿浸出的两步溶解模型;两类黄铜矿生物浸出的差异是由成矿岩体、围岩、伴生矿物和元素、成矿温度和压力等因素综合决定的.  相似文献   

3.
石英对微生物浸出黄铜矿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石英在微生物浸出铜过程中的作用与影响,选择粒度<43μm的石英,与黄铜矿和黄铁矿形成矿浆浸出体系,考察了石英质量浓度对黄铜矿浸出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适量的石英,其粒度越细越能促进黄铜矿的浸出.当石英质量浓度为50g·L-1、粒度<43μm时,黄铜矿的浸出率最高可达54·09%,比不添加石英的浸出率提高了近20%;通过对微生物浸出过程的氧化还原电位、pH值、Fe2+、Fe3+变化分析,以及浸渣的扫描电镜和能谱分析发现,石英促进黄铜矿浸出主要表现在能缩短微生物浸出的延迟时间,它对浸出过程新生成的沉淀具有吸附作用,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沉淀对黄铜矿浸出的阻碍.  相似文献   

4.
采用最大气泡法测定乙醇水溶液的表面吸附量,用作图法处理数据,所得表面吸附量Γ与文献值相差较大.文章建立了乙醇水溶液的表面张力σ与浓度c的关系式,由此式求出,再由吉布斯吸附公式计算各浓度的表面吸附量Γ.所求得的Γ随c的变化规律与文献吻合.  相似文献   

5.
6.
中等嗜热菌浸出黄铜矿及其表面钝化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针对近年来原生硫化铜矿的生物浸出存在浸出周期长、铜浸出率低、还未得到工业应用等问题,对菌种进行分离,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并结合扫描电镜,研究中等嗜热菌生物浸出黄铜矿纯矿物,对细菌的形态、生理生化特征进行描述,并分析细菌与黄铜矿的作用机理,讨论黄铜矿生物浸出过程中钝化膜形成的主要类型,分析表面钝化的有效解决途径,归纳黄铜矿生物浸出技术的几类研究热点,并提出生物浸出技术的重点研究问题。研究结果表明:中等嗜热菌是解决黄铜矿生物浸出难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7.
氧化亚铁硫杆菌对黄铜矿表面性质及其浸出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测定吸附量、Zeta电位和接触角,并通过对原子力显微镜表面进行表征及摇瓶浸出试验考察不同能源(Fe2+、单质硫和黄铜矿)培养的氧化亚铁硫杆菌A.ferrooxidans对黄铜矿表面性质的影响及其与黄铜矿浸出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能源培养的A.ferrooxidans菌对黄铜矿表面性质的影响规律相似;A.ferrooxidans菌均能快速吸附在黄铜矿表面,而矿驯化的A.ferrooxidans菌在矿表面的附着能力更强;细菌的吸附使黄铜矿的等电点朝细菌的等电点方向偏移,且由于在黄铜矿表面生成了硫膜和不稳定铜硫化物使得黄铜矿表面接触角增大,疏水性增强;在浸矿初期,细菌与黄铜矿作用以直接作用机理为主。  相似文献   

8.
采用基于紧束缚法的密度泛函理论(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DFT)方法,研究了2-巯基苯并噻唑(MBT)、2-巯基苯并恶唑(MBO)和2-巯基苯并咪唑(MBI)的药剂结构及它们与黄铜矿表面的相互作用机制,探究了25℃条件下水分子对MBT、MBO和MBI在黄铜矿表面吸附影响。结果表明:MBT、MBO和MBI的HOMO轨道均主要分布在S原子上,且S原子携带负电荷较多,反应活性最强。MBT、MBO和MBI的S原子均可以吸附在黄铜矿表面的Cu原子上,形成六元环状结构。3种捕收剂与黄铜矿表面吸附强度按从大到小顺序依次为MBO、MBT、MBI。第一性原理动力学模拟结果表明,25℃时3种捕收剂都可以吸附在黄铜矿表面,其疏水性按从大到小顺序依次为MBO、MBT、MBI,与实验结果一致,揭示了MBT、MBO和MBI在黄铜矿表面吸附的机制。  相似文献   

9.
用循环伏安法研究了6,7-二甲基-2,3-二(2-吡啶基)喹恶啉在1:1体积比的水-甲醇混合溶液中,热解石墨电极上的吸附伏安行为,测定了DMDPQ的表观标准电极电位和扩散系数,对其电极反应的机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选用不同类型表面活性剂水溶液对涤纶、丙纶非织造布进行了处理,发现表面活性剂在非织造布表面的吸附主要是在纤维交叉处,且以垂直纤维表面定向排列的形式吸附.从毛细管上升法求得的阳、阴、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吸附等温线各不相同.1227的吸附等温线出现最大值;LAS和OII-10的吸附等温线分别近似于Brunauer的第五种和第四种类型吸附等温线.吸附需经历一段时间才能达到平衡.对于同种吸附质和吸附剂,达到吸附平衡所需的时间是恒定的,与起始浓度无关.经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溶液处理的非织造布表面比电阻比吸附前显著降低,这也证明了表面活性剂确实在其表面发生了吸附并改变了它的表面性质.  相似文献   

11.
采用循环伏安法、X射线光电子能谱研究了黄铜矿在中性无捕收剂浮选介质中不同电位极化后其表面产物相的化学构成.结果显示黄铜矿在中性无捕收剂溶液中表面相中的S以具有黄铜矿晶体结构的亚稳相缺金属硫化物CuFe1-xS2,CuS2和稳定相多硫化物Sn-的形态存在.当电位提高到0.1 V/SCE,表面相中的Sn-消失,大量的S0和少量高价态(+4/+6)硫相(S2O23-/SO24-)形成.当极化电位大于0.35 V/SCE,表面相中S0的量急剧减小,氧化形成了大量的高价态(+4/+6)硫相(S2O23-/SO24-).表面相中的Cu以CuFe1-xS2的形式存在,高电位下出现少量的CuO相.Fe在低电位...  相似文献   

12.
测量强反射表面的测头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金属表面强反射光影响光学非接触测量问题,基于视觉测量技术,利用金属表面反射光偏振特性以及三角法测头工作原理,设计了能测量金属强反射表面的测头,并分析了其结构参数.在已有的标定技术基础上,利用三坐标测量机,进一步研究了标定技术,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本系统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沥青路面的强度随温度的变化而不同,因此评价路面强度时,必须首先掌握沥青路面的强度与温度之间的关系。本文根据大量的系统观测数据,分析研究了沥青路面的温度状况及其规律性,对实用中的主要问题,即代表温度的确定及推算方法,强度的温度修正系数等,提出了新的可行方法。本文方法已为有关“规范”采用。  相似文献   

14.
采用接触式尺寸主动测量仪在线测量平面磨削加工尺寸存在测头往工件表面间断处下落而易产生误动作等难题。应用MCS-96系列单片机研制了一种新的测量系统解决了上述问题。给出了系统测量加工尺寸的原理、基本构成及工作程序框图。应用该测量系统对平面磨削加工尺寸进行在线测量,其灵敏度为0.001mm,重复测量尺寸平均偏差不大于0.006mm。  相似文献   

15.
16.
用表面磁光克尔效应测量铁磁材料的磁滞回线,并求得在饱和状态下的克尔旋转角.对于很多磁性薄膜,易磁轴方向为纵向,通常纵向克尔效应较明显.用自制装置可研究磁性材料表面的磁性质,现此实验已在近代物理实验中应用.  相似文献   

17.
设 ∑: r=p(u)+vτ( u)是直纹面,首先论证将(p’,τ,τ’)= 0作为可展曲面定义的合理性,然后给出可展曲面的一个新的等价条件  相似文献   

18.
提出运用等角坐标测量法,解决以螺旋曲面为工作母面的零件廓形误差的精密测量问题.采用等角采集特征线上坐标值,运用齿轮测量中心采集螺旋曲面的特征线数据,并对采集的数据进行测头半径补偿;然后,将补偿后的坐标值按照螺旋曲面相关特征线误差的定义进行评定,从而实现对螺旋曲面质量的评价.ZA型传动蜗杆的实例检测表明,该方法能够表征螺旋曲面的质量,满足精密测量要求.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讨论了几种表面粘度的测定方法,提出了适合高温炉渣表面粘度测量的方法-激光法,并设计安装了一台测量装置,在此装置上测定了几种表面活性剂水溶液的表面粘度,实践证明,该装置测定表面粘度是完全可行的,为高温熔渣表面粘度测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传感器在表面张力系数测量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结过对表面张力系数测量的研究,对其测力工具和测量方法进行了改进,应用力-位移传感器代替焦利秤测力,用滴液法代替传统拉脱法,测量简捷,精确度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