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梁嵘 《自然科学史研究》2003,22(2):157-167,T001,T002
舌诊是以观察疾病时舌色的变化为主要目的而诞生的诊断技术。但是在舌诊书籍的流传过程中,中国医家逐渐用文字说明替代了舌诊图的色彩,而日本的医家却给舌诊图涂上了艳丽的颜色。中日医家对舌诊图的不同态度,体现了在图像的背后,两国医家所持有的不同医学观念。中国医家强调“理”在医学中的重要性,认为把握“理”,进一步达到“医者意也”的境界是医家的最高追求,拘泥于具体的图像会束缚人们把握医学的道理。日本医家主张通过“眼可见,手可及”的实验方法掌握识别疾病的技术,反对中国医家所强调的“理”与“意”。由此可知,如何以史为鉴,继承中日传统医学之优势、克服其弊端,使中医学为现代医疗卫生事业做出贡献,是医学研究者与史学研究者的重要使命。  相似文献   

2.
炼丹术与宋代医用丹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丹"最初指丹砂,炼丹术出现后一般指"还丹".在早期,丹方不具备单独的医药功能,仅仅用作食之而仙的大药,无论是葛洪还是陶弘景均没有将丹方作医方使用.隋唐时期,金丹功能出现明显分化,其中一类逐渐与医学结合形成主要用于治病的丹方,部分见于今本<道藏>.然而唐代医家中仅孙思邈等少数人将丹方用于医学.北宋时,医方著作大量采用丹方.通过对两部代表性医方著作的考察,发现宋代医用丹方主要来源于炼丹术.宋代方剂学融摄炼丹术后,逐渐形成医学意义上的丹方.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人最初的脉的观念来自对体表可见静脉所做的联想.在气的身体观的影响下,古代医家开始认为脉搏是气动的表现,并发明脉诊来了解身体内气的状况,脉的观念由此发生大的变化.一些医家在足部建构了一种脉的阴阳学说,并确定了这些脉在全身的循行路径.在"天六地五"神秘数字观念的影响下,古代医家将来源不同的脉的学说整合成十一脉学说,形成古典经脉学说的雏型.  相似文献   

4.
肝癌是发生在肝脏的恶性肿瘤.由于其恶性程度极高,所以被人们称为"癌中之王"、"癌中之癌".  相似文献   

5.
有关梅毒的起源问题,自15世纪末在欧洲暴发之初,便一直为欧洲学界所津津乐道,然中国医家似对此兴味索然,大抵寥寥数字表明此病起自岭南地区。有趣的是,18世纪的欧洲曾兴起一场关于中国梅毒究竟应始于"本土",还是"舶来"的探讨,此议题一直延续至20世纪中期,惜此段历史至今鲜为人知。本文即以18世纪法国御医阿斯特吕克的著作《性病论》为线索,回溯这场发生在西方的关于中国梅毒起源的探讨,并将其置于具体的历史情境中,探究其背后的原因,追索东西方在这场找寻疾病起源的历程中发生的种种交织与碰撞。  相似文献   

6.
"感冒"一病在中医古籍中记载较多,名称亦异。文章梳理了"感冒"在不同时期不同医家所用的名称,并分析了不同名称的沿袭情况,指出中医学名词术语规范工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相似文献   

7.
严复曾叹:"一名之立,旬月踯躅!"译名之难,由此可见.不过,译名难,定名亦不易.以西人所云logic一语为例,据说至清末,其在我国即有50种译名之多.一个术语在一个国家之译名竟达半百,其混乱是怎么也难免的了.为规范和统一该术语,我国学人一直在努力,商榷和争鸣即时有所闻,据称民国初年报刊上还因此上演过一段"文斗"呢.该词之"逻辑"译名最终为国人接受已是二十世纪下半叶.难怪有人要说:"一词之立,费三百载"!  相似文献   

8.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7,(4):123-127
普特南的哲学思想素以"复杂多变"而闻名,但其不离之宗趋归于语言与世界的关系难题。中西学界的普特南研究多聚焦于其思想的跌宕起伏与繁复转折,鲜有探讨其变中之不变的本质内容。本文尝试论证,尽管普特南哲学思想在其发展过程中反复曲折、乃至针锋相对,但其语义外在主义思想却统贯于其整个学术生涯。这种思想并不预设任何其他哲学立场,它正是普特南思想演进历程的"变中之不变"真谛。  相似文献   

9.
王充《论衡·是应篇》司南之文是中国发明磁性指南的现存最早记录.更早的《淮南万毕术》中"慈石悬入井,亡人自归"虽显示有磁石指向性的知识,却未言可专作指南.今人解读王充之文断章取义,复原之物未尽合理.王充之文是辩理的,脱离上下文就不能理解.他认为麒麟灵荚之类的祥瑞物是自然现象,不是由政治昏明、人心善恶感应而生.他说: "儒者又言太平之时,屈轶生于庭之末,若草之状,主指佞人.佞人入朝,屈轶庭末以指之.……古者质朴,见草之动则言能指,能指则言指佞人.司南之杓投之于地.其柢指南,鱼肉之虫集地北行.夫虫之性然也.今草能指,亦天性也."  相似文献   

10.
我之克隆:非我,是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无论反对还是赞成克隆人的学者都认为:我之克隆非我.但其论证难以服人.因为"我之为我之物",并非他们所说的经历、性格、个性之类,而是记忆.于是,我之克隆,不具有我的记忆就不是我,具有了我的记忆就是我.进而,如果记忆是可以移植的,那么只要在我死后将我的记忆移植于我的克隆体的大脑中,我就得以转世复活.  相似文献   

11.
高风险总是需要更大的责任担当,但是在风险越来越高的现代技术活动中却难以寻找到合适的责任担当者。通过对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事件和"三鹿奶粉"事件的分析,有助于深化对技术风险的理解,寻找妨碍技术风险的责任担当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在规律所提供的"可能性空间"中,社会因素为技术形成"编织"了一张"无缝之网"。由社会客体性因素为技术形成划定"边界群"的约束机理、社会主体性因素为技术形成拓展"空间集"的扩展机理和社会控制性因素为技术形成设置"反馈网"的调节机理以及它们之间的整体联动,构成了"无缝之网""编织"的一般机理。认识这一机理对于我们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根据熊彼特的技术创新理论,经济发展的实质就是技术创新活动.在技术创新活动过程中,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形成了独特的交往形态和交往结构,由此而构成了不同层次的交往共同体:实验室交往共同体、产业交往共同体和消费交往共同体.  相似文献   

14.
《存真图》与《存真环中图》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北宋医家杨介所著《存真图》与《存真环中图》是我国影响最大的人体解剖图谱和继《铜人图》后出现的十二经脉穴位图。惜两图早佚,现已难窥其原貌。作者根据宋代以来的有关典籍与日本的《顿医抄》、《万安方》等医籍,对原书进行了考证,主要就其成书时间、相关人物、相关书籍、源流与历史贡献作了讨论,特别对搜罗到文献中保存下来的脏腑图、十二经脉穴位图加以揭示比较,以求再现原图的轮廓。  相似文献   

15.
该文利用四分历步气朔公式,求历元公式和“借半日法”对包山楚简历法材料进行计算,证明包简主民日干支全部合历,楚国行用丑正殷历,产针“借半日法”的使用提到战国时期。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70—80年代,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术语学在知识产生、知识获取、知识代表和知识传递过程中所起的基础性作用。欧洲的术语学家从人们对信息流的研究和对知识秩序的重视上得到启发,设计了普通术语学的概念动力学模型,揭示出术语学和知识技术相互依赖、彼此依存的内在联系,并由此得出术语学和知识技术一体化的模型。文章着重对这一理论发展过程进行论述,以期为中国术语学理论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主要通过对陈独秀关于科学认识的论述,表明在中国近代科学认识观演变过程中存在着一种符合论思想,这实质上是一种主观符合客观之真理论的方法论变种。它虽然在近代中国给科学认识带来了一种社会性效应,但同时使科学本身丧失了其应有的实验观察及其形而上之思的功能。  相似文献   

18.
天坛声学现象的首次测试与综合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世界上最大的祭天建筑群-天坛,以其宝贵的艺术价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为举世瞩目,又以其奇妙的声学现象位列我国四大回音古建筑之首。该文首次运用现代物理实验方法和先进的测试仪器对天坛声学现象进行了现场测试与综合分析,揭示了“回音壁”、“一音石”、“二音石”、“三音石”、“圜丘台”和新发现的“对话石”声学现象机理,对古建筑声学现象研究提出了一些新见解。  相似文献   

19.
蒯因打破了传统的分析命题和综合命题的区分;克里普克提出了“先验偶然命题”和“后验必然命题”的存在,打破了原来以为先验命题一定是必然的,后验命题一定是偶然的这种传统的观点,这个现点是对蒯固观点的发展。我们认为,蒯因的观点有一定合理性,但他忽视了逻辑真理作为分析命题与综合命题的区分;克里普克对先验偶然命题的和后验必然命题的论证与他的理论体系是融贯一致的,但他对严格指示词的证明是不充分的。当然,蒯因和克里普克现点的提出是分析哲学发展中的重要的里程碑,极天地推动了分析哲学在当代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论自由时间哲学的谱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西方哲学史上,以宗教哲学、生命哲学、过程哲学、现代科学哲学以及后现代哲学为代表的自由时间哲学从未放弃过物质自然时间观即时间客观化的斗争。自由时间哲学对人们超越客观化时间从而超越知识论哲学起到了至为重要的作用。它所表现出的强烈的人文性、生命色彩和对人的生存关切是超越知识论哲学的重要支持和核心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