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强赟华 张玉虎 周小红 刘渊 胡钧 Oshima M. Harada H. Koizumi M. Furutaka K. Kitatani F. Nakamura S. Toh Y. Kimura A. Hatsukawa Y. Ohta M. Hara K. Kin T. 孟杰 《中国科学(G辑)》2009,39(1):2-10
用能量为140MeV的27Al束流轰击145Nd氧化靶,通过145Nd(27Al,4nγ)168Ta熔合蒸发反应对双奇核168Ta的高自旋态进行了实验研究.扩展了基于πh11/2×vi13/2和π5/2^+[402]×v512^+[642]准粒子组态下的转动带能级纲图.根据实验测量结果,对两转动带的准粒子顺排特征作了分析.通过B(M1)/B(E2)的理论与实验值比较以及168Ta相邻双奇核能级间隔系统性,进一步确定了两转动带的准粒子组态和能级的自旋字称. 相似文献
2.
通过130Te(16O, 5n γ)141Nd反应研究了141Nd的高自旋态. 建立了激发能达7614.5 keV的141Nd能级纲图, 新发现了12条 γ 射线和15个能级. 用粒子-振子模型和半经验壳模型分别计算了141Nd的集体和单粒子激发的能级位置. 根据计算的能级位置以及实验测量得到的 γ跃迁强度和多极性信息, 讨论了141Nd激发态的能级结构. 相似文献
3.
《中国科学(G辑)》2009,(1)
用能量为140MeV的27Al束流轰击145Nd氧化靶,通过145Nd(27Al,4nγ)168Ta熔合蒸发反应对双奇核168Ta的高自旋态进行了实验研究.扩展了基于πh11/2νi13/2和π5/2 [402]ν5/2 [642]准粒子组态下的转动带能级纲图.根据实验测量结果,对两转动带的准粒子顺排特征作了分析.通过B(M1)/B(E2)的理论与实验值比较以及168Ta相邻双奇核能级间隔系统性,进一步确定了两转动带的准粒子组态和能级的自旋宇称. 相似文献
4.
5.
6.
7.
张玉虎 许甫荣 何建军 刘忠 周小红 甘再国 M.Oshima T.Hayakawa Y.Toh T.Shizuma J.Katakura Y.Hatsukawa M.Matsuda H.Kusakari M.Sugawara K.Furuno T.Komatsubara T.Une 温书贤 王治民 《中国科学(G辑)》2003,33(1):69-75
利用152Sm(35Cl, 5nγ)182Au核反应产生并研究了双奇核182Au的高自旋态, 首次建立了双奇核182Au基于πh9/2 Äνi13/2和πi13/2 Äνi13/2准粒子组态上的转动带能级纲图, 发现在低自旋区, 两个转动带能级均出现旋称反转. 用推转壳模型对182Au的转动带能级进行了理论研究, 发现当采用形变和对力自洽计算后, 从理论上可以定性地解释182Au核中两个转动带出现的旋称反转现象. 相似文献
8.
9.
文章研究了准一维人工自旋轨道耦合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体中的元激发. 利用平均场理论和波戈留波夫近似方法,分别计算了此原子凝聚体在依赖于拉曼耦合强度的零动量相和平面波相的激发谱. 结果表明,在零动量相时体系激发谱的2个分支都呈现出对称结构;相反地,在较小拉曼耦合强度时的平面波相,激发谱呈现出旋子最低结构,从而预示了体系从平面波相到条纹相的相变. 文中证明了在平面波相和零动量相的相变附近,低频元激发的声速急剧下降并消失于相变点. 文章全面分析了人工自旋轨道耦合原子凝聚体的元激发特性,为实验研究该类崭新的多体系统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0.
李仕成 张玉虎 周小红 柳敏良 雷祥国 郭松 高丙水 de ANGELIS G MARGINEAN N GADEA A NAPOLID R AXIOTIS M RUSU C MARTINEZ T 《中国科学: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2013,(2):135-141
利用重离子融合蒸发反应159Tb(29Si,4n)184Au布居了形变双奇核184Au的高自旋态,用GASP探测器阵列进行了在束实验测量.通过对实验数据的深入分析,新发现了一条可归属于184Au核的强耦合转动带.基于对转动带有效K值的分析以及从实验数据中提取出的带内B(M1)/B(E2)值与理论计算值的比较,建议了转动带的准粒子组态和能级的自旋宇称值. 相似文献
11.
《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38(6):844-847
在晶体场理论的强场图象下,建立了轴对称(三角和四角)晶场中3d5离子零场劈裂D因子的四阶微扰公式,进而得出相应的自旋-晶格耦合系数G11和G44.并将上述公式应用于KMgF3Mn2+晶体,在不引入调节参量的情况下,得到的计算值G11和G44与实验结果符合较好. 相似文献
12.
许干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0(4):61-65
在苯胺的化学氧化种子聚合体系中,以乳化剂预处理和与丙烯酸共聚改性的聚苯乙烯粒子为种子,制备具有一定分散稳定性的聚苯乙烯/聚苯胺核-壳型复合高分子粒子乳液.讨论了用于预处理的乳化剂种类与用量、苯胺与种子粒子的重量比、与丙烯酸共聚所得种子粒子的表面改性等对复合粒子形态的影响.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动态激光散射和红外吸收光谱分析等手段表征了复合粒子的形貌与结构、粒径及其分布、分散性等.结果证明,采用吐温-40预处理的聚苯乙烯粒子,且苯胺与其重量之比较小时,或者用少量丙烯酸与苯乙烯进行共聚得到的P(S-AA)粒子为种子时,可以获得形貌规整、壳层结构完整、均匀的核-壳型聚苯胺复合粒子. 相似文献
13.
在单分散准球形-αFe2O3纳米颗粒的悬浮液中,在氨碱催化下,CoCl2水解产生的Co(OH)2沉积在-αFe2O3纳米颗粒表面,形成核-壳粒子.经500℃热处理后,壳层物质晶化为立方晶系Co3O4,壳层厚度约为6 nm.不同的氨碱液对核-壳结构产生影响,在1 mol.L-1尿素溶液的催化下,得到均匀的核-壳结构.应用TEM和XRD分析了产物结构,并利用UV-Vis光谱对复合材料的光吸收特性进行了研究.与-αFe2O3纳米颗粒的吸收光谱比较,在光激发下,Co3O4/Fe2O3核-壳粒子光吸收特性发生改变,在可见光区产生新的强吸收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