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翟晓东  包伟  彭富更 《科技信息》2010,(33):380-380,383
油田投入开发后,如果没有相应的驱油能量补充,油层压力将随着开发时间,逐渐下降,引起产量下降,使油田的最终采收率下降。通过注水井向油层注水,是保证油层压力,提高油藏采油速度和采收率,达到油田产油稳定的目的:古城油田现有注水井45口,日注水量约为1741方.在保证油田配注要求的前提下。注水流量计能否准确计量,不仅是注水开发的需要,还是节约大量生产用水和电能消耗的有力措施,对降低油田生产运行成本起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海上陆相沉积油田普遍采用注水的开发方式,深入研究注水井吸水能力变化规律,掌握注水井真实吸水能力,就能合理调整注采系统,提高注水油田最终采收率。统计发现,海上注水开发油田普遍存在吸水能力下降趋势,这一现象与理论研究不符,故利用理论公式来计算所得结果往往偏大。通过引入t时刻表皮因子S(t),模拟注水过程中流动附加阻力的变化,提出了考虑注水表皮影响的海上油田吸水能力预测新方法。海上油田注水井吸水能力主要受:(1)水驱油过程中流度比增加的正影响;(2)由于水源受限、平台水处理设施局限以及水质处理难度大等原因造成的注水表皮增加的负影响。二者的耦合最终体现为油田最终实际吸水能力的变化。与以往理论公式相比,新方法能够考虑注水过程中表皮增加带来的负影响,得到的吸水能力变化趋势更加符合现场实际,对海上注水开发油田吸水能力预测与评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应用油田注水开发动态分析技术、注水开发效果理论图版评价技术对吴起油田寨子河油区长6油田从注水方式和注采井网适应性、注采压力系统适应性、综合含水率、地层压力变化、注水利用率等9个方面评价注水开发效果。针对该油层目前注水存在问题,分析评价该区块生产特征、评价地层吸水能力及水驱储量动用状况等,提出长6油层注水开发调整措施,以改善油田开发效果,提高油田采收率。  相似文献   

4.
针对喇萨杏油田特高含水期注水开发的特点,将注水系统、油藏系统和采油系统作为一个整体,结合注采平衡原理,给出了给定注水压力条件下最低允许流压的经验公式。应用该公式,结合注水井吸水能力及采油井产液能力的变化规律,可对不同注水压力、不同地层压力保持水平及不同含水率时的最低允许流压进行测算,为油田开发调整和规划编制提供依据。研究表明,最低允许流压随含水率升高而降低的传统认识只是一个特例,其变化规律还与注采能力、油水井数比等有关。对喇萨杏油田SZ开发区来说,为满足特高含水期的提液要求,须通过注采系统调整进一步降低油水井数比,增加注水井注水量。过度降低采油井井底流压将导致地层压力下降,影响最终水驱开发效果。提出的最低允许流压经验公式形式简单,参数易于收集,对特高含水期开发调整政策的制定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油井的地下油层大多有多个,每层的地质物理条件差异很大,而且每个油层都是独立、封闭的储油体,这是由形成油层的地质条件不同造成的。就同一注水井而言,以同一压力注水,某些层段可能大量进水,某些层就可能进水少甚至不进水,导致不进水的油层里的油驱替不出来,造成采油死区,使产油量下降。为了使各油层注水注量合理、注水均匀,提高各油层...  相似文献   

6.
以荣兴屯油田储层特征研究成果为基础,以室内实验数据为依据、通过现场取样和化验分析,对荣兴屯油田储层吸水能力下降的原因进行了综合性研究分析,结果表明:荣兴屯油田注水井吸水能力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储层自身物性差、注入水水质不合格、注入水与产层不配伍及不适宜的注水强度。研究成果为荣性屯油田的增注措施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同时它对研究和分析其它砂岩油田注水井吸水能力下降的原因也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艾明刚 《科技信息》2010,(33):I0046-I0048
埕岛油田注水开发采用海水注水,海水中氧成分的存在可能导致注水管道和设备的腐蚀加剧,嗜氧细菌的滋生。造成水中生成Fe(OH)3等沉淀,附着在管线上,造成水质恶化和管线堵塞,同时杂质的增多会导致油层的堵塞.造成油层吸水能力下降。影响注水开发的效果。本文针对海上生产的实际情况,对埕岛油田海水脱氧方式进行了分析,根据水域特点,对海水基脱氧剂的应用进行了大量实验研究,研制出HC-3型高效海水基脱氧刺,并对应用效果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注水井油层长期停注原因入手,对停注层目前注采关系及剩余油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利用监测油水井动态特征、储层精细描述等成果,采用动、静态结合的方法,分析停注层恢复注水潜力,对潜力层进行了合理恢复注水,总结了停注层恢复注水的有效方法,在提高注入水的利用率的同时,充分挖掘剩余潜力。  相似文献   

9.
花土沟油田1976年开始试注水,1981全面投入注水开发,采用250m井距不规则三角形井网注水。注水模式为"早期温和注水,注水强度逐渐增强,在饱和压力附近达到注采平衡"。目前共有注水井157口,开井122口,分注93口,分注率69%,分注层段合格率84%,阶段注采比1.38,累计注采比1.13。通过高效注水,花土沟油田地层能量得到有效补充,油田压力回升,水驱控制程度和动用程度有所升高,含水上升率得到控制,递减减缓,年产量稳步上升,注水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0.
针对目前水驱开发评价方法主要是评价油田整体开发效果,很难对具体注水井的注水效率进行评价,以及强边底水油藏中油井产水的主要来源等问题。基于井间油水动态的连通性计算模型,结合油田地质参数和实际生产数据进行自动历史拟合。示踪剂分析验证了该模型具有很好的可靠性。采用该模型计算注水井注水劈分系数,确定注采优势通道以及注水井驱油效率。该模型同时也可以计算注水井和边底水对油井产油产水贡献百分比。实例油田应用表明,该模型可靠性很好,与示踪剂测试结果吻合,计算结果能很好地评价注水井的注水效率。  相似文献   

11.
安基油田杏河北部属于多油层发育区块,随着注水开采时间的延长和见效程度的不断提高,油层平面和剖面矛盾日益突出,为了提高多油层开发效果,保证区块长期持续稳产,提高油田采收率,区块引进分层注水工艺,截至目前具备分注条件的注水井全部实施分注,因此,提高分注井调配成功率直接关系到分注效果。本文通过总结近几年影响分注井调配成功率因素进行分析,探索出提高井下分注井调配成功率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为了确定注水井的注水推进方向、波及范围和水驱路径的变化情况,进一步落实注水井与周围井的注采关系。了解注水井水驱平面发育状况,平衡注采矛盾,合理调整开发方案,应用“井问电位篮测技术”,利用附近油井和水井形成闭合的回路测量其电动势的变化情况,对注水井注水波及范围、断层封闭性等注水优势方向进行监洲,为下步调整决策提供依据,对改善油田开发效果、提高开发水平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压力场基础上采用Pollock方法进行流线追踪,得到渗流场的流线分布;利用隙间速度加权方法将注水井的流量分配给每条流线,得到定量化的流线分布。在此基础上,通过计算注采井之间的流线总流量,得到定量化的注采受益关系及注水井有效注水率;计算注水井每个生产阶段的有效注水率,得到注水井的有效注水率动态曲线。应用实例表明,该方法绝对误差小于5%,对水驱油藏注采受益关系及注水效果定量评价具有现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海上油田开发生产过程中,需要持续向地层注水保持油田开发生产过程中的地层能量,其效果决定了海上油田开发生产的好坏。海上油田通过注水泵增压以达到设计注水压力要求实施注水,随着油田开采年限的增加,信息层含水量和注水量也逐年增加,因而,需要对注水系统不断进行完善和优化,确保设备在最佳工况区运行,以此实现对海上油田设计注水压力的要求。通过中控系统组态对海上油田注水井远程控制优化,实现异常工况下注水井的远程控制,从而避免了海上油田因注水流程而导致的流程关断,提升了海上油田生产效率,保证了海上生产平台的平稳安全运行。  相似文献   

15.
在裂缝分布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对大庆台肇地区裂缝对注水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区葡萄花低渗透砂岩油层发育有近东西向、北西向、近南北向和北东向4组高角度构造裂缝,裂缝的储集能力较弱,主要起渗流通道作用。受现今地应力等因素的影响,上述4组裂缝在井口的开启压力分别为15.1,19.6,27.8和28.0 MPa,反映了不同方位裂缝在油田注水开发过程中的开启序列。目前,该区的注水压力基本超过了东西向裂缝的开启压力,因而东西向裂缝的注水反映特征十分明显。根据不同方向裂缝的渗流特点,采用线性注水、动态调配水、周期注水、层断间注及高含水井关井间抽等措施,进一步完善注采系统,可有效地提高注水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6.
刘显库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12(18):4507-4511
通过对葡萄花油层地层压力状况及影响压力因素分析,指出地层条件差异和注采关系差异是造成地层压力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原因。并通过压力分析指导开发调整,对今后油田开发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油气田开发过程中,地应力受注水、火烧油层等因素的影响状态发生改变,对油气生产有较大的影响。以地下流固耦合理论为基础,建立了考虑油水井注采关系的地应力场的数学模型,应用有限元方法考虑孔隙压力变化的三维应力场有限元数值模拟;应用组合网格法解决地层尺寸和井口尺寸的巨大差异造成的计算困难;以油田地质和开发实际数据作为计算输入,通过三维地应力场数值模拟系统计算得出油田注采开发时的流体压力、饱和度、固体变形以及应力场在空间的分布和时间上的动态变化情况;其结果为油田开发采取适当措施,达到最优开采目的提供可靠的依据,同时也为后期开发调整、重复压裂、套管损坏预测等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摘要:杏十区纯油区西部共发育萨Ⅱ、萨Ⅲ、葡Ⅰ三个沉积单元72个细分沉积单元[1]。目前油田开采对象转向了物性更差的表内薄差层和表外储层,井网与开发层系相互交叉,注水开发后动用状况复杂,剩余油分布高度零散,调整挖潜难度大,因此,需要对高含水后期水驱合理开发技术指标进行量化研究,结合压力分布状况做好注采结构调整,指导水驱油田经济有效开发。本文在地质模型已经建立的基础上,对杏南开发区杏十区纯油区西部PI22沉积单元进行数值模拟,通过修改油层各参数,使模型与实际地层得到很好拟合;研究了注采结构调整与PI22沉积单元生产井平均地层压力的关系,注水井平均地层压力的关系和注水井平均注入压力的关系。对PI22沉积单元开发方案进行研究,确定出最优方案。  相似文献   

19.
轻质油藏注水井常存在井口压力不断升高的现象,酸化、微压裂等常规措施并不能有效降低井口压力。为进一步探究注入压力过高的原因,以流管模型为基础,依据水电相似原理,开展井间渗流阻力变化规律研究。结合达西定律推导了渗流阻力表达式:渗流阻力与储层形状和总流度有关。而非活塞驱替过程的总流度变化通常分为两种:单调增加(中、高黏),先减小后增加(低黏)。原油黏度较小时,总流度会呈现减小的趋势,渗流阻力随之增加,导致注入压力升高,此时表现在注水井井口压力不断升高,即发生了“伪堵塞”,严重制约油田注水。通过对渤海南部区域不同油田注采井间渗流阻力的计算,得到了能够反应渗流阻力变化规律的无因次阻力系数图版,图版展示了“伪堵塞”可能发生的含水阶段,能够有效指导注水井的治理。结合KL油田群的治理实践,当注水井发生“伪堵塞”时,可采取以下措施:(1)对高破裂压力、低裂缝发育的油藏,实施提压增注;(2)对低破裂压力、高断裂程度的油藏,采取层内生气调驱;(3)对超低原油黏度、埋藏深的油藏,可考虑气驱开发;(3)对多层合采开发油藏,应优先解决纵向水驱矛盾。  相似文献   

20.
杏十区纯油区西部共发育萨Ⅱ、萨Ⅲ、葡I三个沉积单元72个细分沉积单元[1].目前油田开采对象转向了物性更差的表内薄差层和表外储层,井网与开发层系相互交叉,注水开发后动用状况复杂,剩余油分布高度零散,调整挖潜难度大.因此,需要对高含水后期水驱合理开发技术指标进行量化研究,结合压力分布状况做好注采结构调整,指导水驱油田经济有效开发.在地质模型已经建立的基础上,对杏南开发区杏十区纯油区西部PI22沉积单元进行数值模拟,通过修改油层各参数,使模型与实际地层得到很好拟合.研究了注采结构调整与PI22沉积单元生产井平均地层压力的关系,注水井平均地层压力的关系和注水井平均注入压力的关系.对PI22沉积单元开发方案进行研究,确定出最优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