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如果你不小心把食物掉在地板上,是不是常常也会赶快捡起来,觉得地板看着挺干净,食物掉上去的时间不长,所以吹一吹继续吃应该没啥问题?  相似文献   

2.
多次曝光     
信任 当一个房间的主人可以把房间钥匙交给你,让你自由出入的时候,那该是一种怎么样的感觉?第二次见张旋龙,拍摄工作之后不小心把一顶帽子遗落在燕山1716房间了,在2楼的小茶馆,他把门卡放到我手里说“你自己上去就可以啦,完了之后也不必送下来,直接放在房间,我有两把钥匙。” 看到我的诧异,旁边的董事会王会民秘书会心一笑,我想起张旋龙说过的“方正很多人有这个房间的钥匙,他们可以随时在这里等我。” 张旋龙会讲广东话和闽南语,抽不同的烟和雪茄,第一次专访时他抽一根细细的雪茄,用的是燕山酒店的火柴。他  相似文献   

3.
下面的食物可能都是你爱吃的。可是如果你把这些东西放到一起吃,可就有些危险了:红著 西红柿易患结石;黄瓜 花生易得腹泻;玉米 田螺易食物中毒;巧克力 牛奶可降低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4.
本文介绍明末清初嘉兴词人曹元方的《淳村词》集,通过对他抒发亡国之恸及抒写闲居生涯两类词的评价,肯定其词的积极意义及认识价值,井将其词放到当时整个词坛上去考察.指出了其词在明清词史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人肉搜索"引擎催生了多起轰动一时的网络事件,让我们看到了运用科技捍卫社会道德的强大威力。随之而来的也出现了对隐私权大量侵犯的问题。该如何运用"人肉搜索"才能使信息高速路上的隐私权得到保护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人肉搜索”是网络时代的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有利于公民行使监督权和批评权,另一方面又容易演变为网络暴力。对此,我们应多管齐下,从立法、行业自律及技术等方面规范和引导“人肉搜索”行为,趋利避害,最大限度地发挥“人肉搜索”的效能,使之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7.
中国出版的汉语课本和工具书里把“到”看作动词,而在日本出版的汉语课本和工具书里则把“到”分为动词和介词。本文把“到”的用法分为以下九种,根据其词汇意义和语言事实探讨其语法规则。从词法的角度把“到”分为动词(1,20,12,3,35,33)和介词(7,17,8);从句法的角度把“到”分为谓语(1,20,12)、补语(3,35,33)、状语(7,17,8),以此来考察“到”的用法。(1)列车到了一站。(7—5—24)(20)你在儿子的年纪时,不是报名去了黄海边的建设兵团,你爹妈送你到海边了吗?(5—10—75)那一天,他到邮局里取汇款。(7—5—117)(3)抒情诗人被一激,像箭被放到了弦上。(4—10—87)(35)他夹上一块油渍渍的炒鸡蛋送到嘴里,大口地嚼起来。(7—4—97)(33)昨天她翻出这封信,把它放进背包的夹层,打算带到单位锁进抽屉里。(4一1—87)(7)我拉开门,要到阳台上去——(7—3—107)(17)老程,公司决定调你到仓库去,那里很需要你。(4—4—86)(8)朋友们聚头的日子还多着哩,往后尽管到我这儿来开胃口,八折优惠。(3—3-99)  相似文献   

8.
妈妈的办公室里有一盆奇特的花,名叫碰碰香。这盆花看上去很普通,绿绿的叶子厚厚的,像一把把小伞。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它的叶片上面有一层细密的小毛毛,用手摸上去毛茸茸的,舒服极了。别看碰碰香的外表和其他植物没什么两样,但我发现它有一个奇特的功能:不管你是轻轻地触摸它,还是无意  相似文献   

9.
和儿子一起听电台的辩论节目,我问儿子:"如果是让你上去辩论,你愿意做正方还是反方?"儿子说:"其实各有各的道理,在我们学校也有这样的辩论会。正方反方都是抽签的,抽到哪一方就得替哪一方辩论,观点不重要,重要的是会说,把对方驳倒你就赢了。"  相似文献   

10.
夜晚,睡得迷迷糊糊的时候起来上厕所,实在是件很麻烦的事:如果开灯,会影响其他人的睡觉;如果不开灯,则很容易撞到东西,甚至摔交。所以,我自己动手制作了一双夜间方便拖鞋:把小手电的灯泡拆下,安装在拖鞋的前部,然后把开关安装在拖鞋的跟部,只要人一踩上去电路便接通了。拖鞋前面的小灯可以为你照明,方便你在黑暗的房间里走动,而不至于碰到硬物。  相似文献   

11.
精神糖果     
有人相信棍棒教育,因此,他那上小学五年级的儿子,屁股上经常青一块,紫一块。我问他:孩子学习上去了吗?他回答:零蛋、不及格、50分……品行好吗?朋友皱起了眉头:在学校像山上的猴子,在家里像傻子。由此,我想到了一篇文章《赏识你的孩子》。说的是南京某厂技术员周宏,用赏识的办法,把双耳几乎全聋的女儿教育成了高材生。他说,他第一次看到小女儿做应用题,10道题她只做对了一道,可是他没有发火。他在对的地方打了一个大大的红钩,错的地方不打红叉,并发自肺腑地对她说:你真了不起,第一次做应用题就对了一道,爸爸像你这么大…  相似文献   

12.
听的艺术     
《科技智囊》2011,(9):I0046-I0046
美国知名主持人林克莱特有一天访问一名小朋友,问他说:“你长大后想要做什么呀?”小朋友天真地回答:“嗯,我要当飞机的驾驶员!”林克莱特接着问:“如果有一天,你的飞机飞到太平洋上空所有引擎都熄火了,你会怎么办?”小朋友想了想:“我会先告诉坐在飞机上的人绑好安全带,  相似文献   

13.
漫话可燃冰     
于彦  王淑华 《大自然》2011,(2):45-48
人们常说“水火不相容”、“冰火两重天”,可是,如果有人告诉你,他能将一块冰点燃,你会相信吗?如果他真的做到了,你会不会以为他是个技艺高超的魔术师?其实,由于可燃冰的发现,  相似文献   

14.
通过与日本近代中国研究学者的对话,可以把清末变法放到儒家汉化文明的背景下重新加以定位.晚清经世学风的一个源头是晚明的阳明后学,如果把宋恕的变法思想放到晚明阳明后学乃至张九成、杨简的浙学背景下来看,更容易理解他变法思想的传统资源.在这一方面,日本岛田虔次、沟口雄三、山口久和的研究,可以重新激发我们思考清末变法与日本这个课题.  相似文献   

15.
多国丽 《世界博览》2013,(18):50-51
爱国的行为比口号更重要"爱国主义"是在第一次采访中康仕学向记者谈到的话题,在他主动谈到的中国某些以批判国外为业的名人把妻儿放到国外的现象时,他说,"这是一种非常虚荣的爱国主义,你越爱你的国家,包容性越强。"他的观点引起了记者的兴趣,于是记者就"爱国主义"这个话题对他进行了第二次采访。  相似文献   

16.
坐出租车     
各位读者一定坐过出租车。那么,今天你出门请再乘一次出租车,做一个试验:上车后,你不要讲话。司机如果问你:“去哪里?”你就说:“你自己看着办吧!”你信不信,开了几十年出租车的老司机,这个时候也没有任何办法把车开走。为什么?因为司机只是知道怎样选择最佳路线把你送到“你想去的地方”。他知道怎样做,他知道方法、手段和技巧,并且把它做好。至于把车往哪里开?至于你想去的地方,司机并不知道;只有你知道你想去的地方,所以,如果连你自己都  相似文献   

17.
<正>18岁的巴金,想用人工方式制造出治疗疟疾的特效药,他把各种药品和化学液配合到一起进行实验,但结果都没有成功。有一天,他又把两种没有配合过的药品放到了一起进行试验,结果,试管里呈现了一些黑色的液体,他知道又失败了。他把试管里的黑色液体倒进了洗水池的水中,结果,那种液体竟在水中变成了红色!他立即对这种现象进行观察和研究,他想,如果把这种物体当作染料,不就可以改变  相似文献   

18.
千万不要以为中超劲旅上海联城队球场边,那位指手画脚的仁兄是助理教练之类的角色,当然,如果你非要这么认为,他可能会感到高兴。事实是,他恨不得自己上场去踢,只是中围足协严格的体能测试制度,把他挡在了场外。  相似文献   

19.
冷民 《科技潮》2008,(4):10-14
相传,佛祖释迦牟尼考问他的弟子:“一滴水怎样才能不干涸?”弟子回答不上来,释迦牟尼说:“把它放到大海里去。”  相似文献   

20.
动感科学     
把杀人蜂“穿”在身上 35岁的哥伦比亚养蜂人正试图诱使50万只非洲化蜜蜂(俗称“杀人蜂”)停落在他身上,并以此创造一项新的吉尼斯世界纪录。你看他身上那黑压压的一层,就是已经落上去的杀人蜂,是不是像穿了一件蜜蜂毛衣?好恐怖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