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色散校正的WB97X-D方法和微扰理论的MP2方法,结合自洽反应场理论的SMD模型方法,对标题反应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羟自由基抽取苯环、亚甲基及次甲基上的氢原子均可诱导布洛芬分子损伤。势能面计算表明:羟自由基抽取苯环上不同位置的氢原子的能垒基本相同,大约为123. 0 kJ/mol,损伤的布洛芬分子可以修复;羟自由基抽取亚甲基上不同位置的氢原子的能垒也基本相同,大约为100. 0 kJ/mol,损伤的布洛芬分子较难修复;羟自由基抽取次甲基的氢原子的能垒是68. 4 kJ/mol,损伤的布洛芬分子不能修复。结果表明,羟自由基抽取次甲基的氢原子诱导布洛芬分子损伤的反应具有绝对优势。  相似文献   

2.
以超冷分子的感应冷却实验为背景,研究同核碱金属双原子分子Li2和F原子体系在低和超低碰撞能条件下的冷碰撞动力学机理.针对弱相互作用势能面构建出一个精确势能函数,使势能函数既能考虑到以排斥占优的短程相互作用也能兼顾到以吸引为主的长程相互作用.计算结果表明,Li2—F基态势能面存在2个比较浅的势阱,θ=0°对应于倒"T"型结构,RLi—Li=5.6a0时,阱的深度约为-0.18 cm-1;θ=90°对应于线型结构,RLi—Li=2a0时,阱的深度约为-0.23 cm-1.Li2—F分子体系整个势能面呈现出了强的角度各向异性.  相似文献   

3.
水环境下α-丙氨酸分子手性的转变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考察水环境下α-丙氨酸分子手性转变机制,通过寻找水环境下α-丙氨酸手性转变过程过渡态及中间体等极值点的结构,绘制水环境下α-丙氨酸分子手性碳上氢原子转移及形成中间体异构过程的反应势能面.结果表明:与孤立条件的手性转变过程相比,以单个和两个水分子为桥梁的氢原子从手性碳向羰基氧转移过程的能垒从325.5kJ/mol分别降为200.6,173.0kJ/mol;氢原子从羰基氧再迁移到手性碳另一侧的能垒从229.2kJ/mol分别降为105.3,73.5kJ/mol.这是由于水分子在α-丙氨酸分子对映体手性转变过程中具有催化作用,即生命体内存在微量右旋丙氨酸的机制是水参与了左旋丙氨酸手性转变过程,降低了反应能垒所致.  相似文献   

4.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方法,计算氢原子在Zr(Cr,Fe)_2(Fe/Cr=1∶7)晶体中的稳定间隙形成能。采用基于过渡态搜索理论的CI-NEB (climbing image nudged elastic band)方法预测氢原子在该晶体中的扩散路径及扩散势垒。研究结果表明,间隙氢原子在Zr(Cr,Fe)_2(Fe/Cr=1∶7)晶体中存在7种四面体间隙位(分别定义为ABCDEFG),7个间隙位均可稳定占据,其中G位点系统最稳定;最可能的扩散路径为B→C→D→E→F→G.  相似文献   

5.
采用闭合轨道理论研究了近金属表面里德堡氢原子的动力学性质,讨论了氢原子电子的运动性质随原子与金属表面距离d变化的情况.我们给出d=2000,n=25时近金属表面里德堡氢原子的所有闭合轨道,并算出标度能ε=-1.6,1280≤d≤2508.8时近金属表面里德堡氢原子的回归谱,这为以后的实验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在“普物”教科书中,讨论弹簧弹性势能时,都是选取弹簧原长时状态为弹性势能零点,导出弹性势能表达式E_p=1/2 Kx~2[式中,x是弹簧的绝对伸长(或缩短)]。由于式中有x~2一项,故无论是伸长(x为正)或缩短(x为负)。所计算出的势能值均为正。那么弹簧的弹性势能零点是否可以象重力势能零点那样任意选择呢?任意选定零点后弹性势能的表达式应为何形式?弹簧的弹性势能可以为负值吗?其物理涵义又如何?本文将定量分析讨论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导的晶体结构是具有179个非氢原子,257个氢原子的原子簇化合物。晶体属单斜晶系,Pc空间群,α=14.072(4),b=35.741(11),c=17.820(5),β=99.58(2)°,Z=8。用13633个独立衍射点进行结构分析,由块矩阵最小二乘法精修所有的结构参数得一致性因子,R=0.0799。结果确定其化学式为:[Et_4N]_3[Mo_2FeS_6(SCH_2CH_2S)_2]·1/4CH_3CN。  相似文献   

8.
本文就氢原子的能级、氢原子光谱线系与自发辐射、氢原子的微波辐射和氢原子的双光子辐射四个方面,进行了评述。并在评述的基础上,对氢原子n=2能级的超精细结构跃迁(微波辐射)作了计算。  相似文献   

9.
CH2(X~3B1)的分子结构与分析势能函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B3p86/aug-cc-pvtz方法, 优化出CH2分子的基态为C2v(X~3B1),其平衡几何为Re=1.0774A,∠HCH=134.958°,离解能De=8.682 eV,此结论与有关文献有很大的差异.在此基础上,根据微观可逆性原则,正确地判断了离解极限.使用多体项展式理论方法,首次导出了基态CH2(X~3B1)分子的分析势能函数,该势能表面准确地再现了其平衡结构,然后根据势能函数等值图, 讨论了H+CH反应和C+H2反应的势能面静态特征.结果表明:在H+CH→CH2通道上反应为无阈能反应,  相似文献   

10.
根据简并态微扰理论导出了在均匀强磁场中氢原子能级计算公式.该公式表明,只需给出量子数,可用简单的代数方法计算出相应的氢原子能级.本文应用该公式计算了在强磁场中(10≤B≤104T)氢原子n=4激发态的能级,并给出n=4的能级图.计算结果表明在强磁场中,氢原子的库仑场的对称性遭到破坏,n=4的能级简并几乎被全部解除.  相似文献   

11.
将氢原子同时置于同向电场与磁场中,讨论了氢原子n=4及n=5两个较高能级的分裂问题,发现能级简并完全解除,同一n,m能级下,能级分裂为n-|m|条,相邻能级间距为3neεa0.  相似文献   

12.
采用aug-cc-pVQZ(弥散函数的基组)/Na、aug-cc-pVDZ(弥散函数的基组)/Ne以及中点键函数的大基组,使用单、双迭代并包含三重激发微扰校正的耦合簇CCSD(T)理论方法,计算了NeNa2基态146个基态单点能.通过拟合96个参数,给出了NeNa2三原子分子体系的基态分子势能函数的解析表达式,并分析了其基态二维势能面的特性,在此基础上绘出了NeNa2三原子分子体系的三维势能曲线.计算结果表明,NeNa2基态势能面存在2个较浅的势阱,对应于=80,R_NeNa=33a0处,势阱的阱深约为-675010-1cm-1和线型结构=0,R_NeNa=10a0处,势阱深度约为-234110-3cm-1.此三原子分子体系的势能面呈现出弱的角度各向异性.  相似文献   

13.
采用连分法[1 3] 得到氢原子V(r) =-e2 /r势函数[4 ] 径向Schr dinger方程的精确解 .  相似文献   

14.
利用微扰论,精确求解了氢原子在无外场时n=4的16重简并态能级波函数;并对处在电场中的氢原子n=4能级斯塔克效应进行了计算和分析.  相似文献   

15.
氢原子n=6能级的一级斯塔克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氢原子一级斯塔克效应中久期方程的简化普遍式,计算了氢原子n=6能级的一级斯塔克效应。  相似文献   

16.
目前还没有公开的关于PuH_3的分子结构和分子光谱的资料与数据。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全数值自洽场计算方法——离散变分方法数值解相对论Dirac方程,在自由的钚原子和氢原子波函数的数值基及原子能级基础上计算了PuH_3分子的不同几何结构及势能曲线。等边三角棱锥形PuH_3分子基态的数据为:Pu-H的键长l=2.098×10~(-10)m,键角θ(∠H-Pu-H)=119.102°,H-H的距离为3.617×10~(-10)m,轨道总能量为-86 628.701×10~(-18)J,费米能级E_f=-16.856 eV。分析了反演对称等价的分子态以及非质心坐标对轨道总能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正> 一、引言化学键的形成起因于原子间的各种力(或势),对于稀有气体和非极性分子间的相互作用Lennard—Jones提出6~12势能函数(亦称L—J势能函数)。φ(R)= λ/R~(12)-μ/R~6=φ_0  相似文献   

18.
双原子分子的一个势能函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引言双原子分子的振动光谱带可以很准确的用下式表示 T=w_(v+1/2)-w_x_e(v+1/2)~2+W_ey_e(v+1/2)~3十…(1)式中的W,x_e都是正数,而y。则或是正数或是负数(只有个别分子的x_是负数)。自双原子分子的红外光谱的实验数据可以描绘出它的势能曲线。这势能曲线具有这些特性:(1)核间距γ趋于∞时,势能趋于有限数值;(2)r趋于零时,势能趋于∞;(3)  相似文献   

19.
对氢分子离子提出了氢原子质子化的结构模型,从微观时标和宏观时标分析了H2+中库仑吸引力和两核排斥力的动态平衡,认为氢原子畸变后的电子云在两核中点产生e/8的电荷重心时可以束缚住一个裸质子;据此推导出键长、键能及力常数的计算公式;使用原子单位分别获得Re=2 au,De=0.109 735 au,k=0.109 735 au,与实验测定值及Bishop最精确的计算值惊人地接近。  相似文献   

20.
应用EHMO法研究镍上吸附氢的各种可能吸附态.结果表明,晶面上吸附氢原子(H~*)的势能变化均呈Morse函数形式,而由结合能计算值确定的相对有利吸附位,优先吸附面以及吸附热和扩散活化能等方面大体均能说明多数实验事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