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 毫秒
1.
2.
曾垂超 《莆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6):82-88
《桃花扇》中的几个时间都是经过精心设定的,表明孔尚任既有对历史的沉思,又有对现实的关怀。清初官方断明亡于崇祯朝,是亡于闯贼、亡于权奸、亡于门户,承认明朝及崇祯的正统地位,并祭祀明陵、礼葬崇祯、褒奖殉难诸臣,不承认弘光朝,而《桃花扇》的观点与官方一致,所以剧中祭崇祯及殉难诸臣并不意味着反清。“入道”即避乱,是暂时的,最后的结局是老赞礼下山颂圣。因此,应认为《桃花扇》是一部忠清之作。 相似文献
3.
《桃花扇》中,侯朝宗、杨龙友和阮大铖等人作为一个整体都是孔尚任的反思对象。《桃花扇》通过对侯朝宗、杨龙友和阮大铖的塑造,不仅表态地呈现出无行人的三个层面,还形象地演示出人变异的动态进程。仗义轻利、轻知重行、人格完事的人是作心中理想的人形象。孔尚任思索人问题时有深刻也有迷茫。 相似文献
4.
在《桃花扇》中,崇祯帝作为一位“不在场的角色”始终贯穿于整个故事情节发展中。分析剧本中与崇祯帝有关的十二出故事情节,并结合明末清初史料,可以发现剧本中崇祯帝勤政治国却又治理不善、悲惨无力的形象特点。崇祯帝的死亡是文本中兴亡悲剧、侯李爱情悲剧的最初原点。孔尚任以剧中人物的视角刻绘崇祯帝的形象,让其参与进文本的故事结构中,成为文本情节的推动者、兴亡之感的催化剂、文化失落的标志,具有重要的文本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旨在攫示孔尚任著<桃花扇>之"史心".从其恪守<春秋>史笔之"家法",并佐证以孔氏有关诗文,认为<桃>剧意在挞伐门户之争与"党祸",旨趣乃在鉴借"遗事"以警时世. 相似文献
6.
7.
袁韵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11,24(2):46-51
艺术结构是戏曲叙事美学的重要范畴,戏曲作品的结构精当与否,是直接影响作品审美价值的关键。《桃花扇》叙事结构的成功向来为人所激赏,是该剧艺术成就的一个重要方面。《桃花扇》叙事艺术结构的美学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杂而不越"的整体美、"草蛇灰线"的谨严美和"不奇而奇"的曲折美。 相似文献
8.
9.
现存所谓孔尚任《会心录》第六则是完全抄袭清中叶沈德潜于1731年时的《说诗晬语》而成,而此时孔尚任已经离世13年.再参照《四库总目提要》的说法,现存的《会心录》体例与四库馆臣描述不符,因此现存《会心录》绝非为孔尚任《会心录》而是伪作。 相似文献
10.
杨剑兵 《湖北三峡学院学报》2013,(4):49-51,103
《樵史通俗演义》是清初一部颇具影响的时事小说。它不仅对当时的史书产生重要影响,还对昆曲的经典之作《桃花扇》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桃花扇》在改编《樵史通俗演义》中弘光朝事时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增删了小说中的故事情节,二是添加了小说中没有的侯方域因素,三是强化了小说中的人物冲突。 相似文献
11.
邓福舜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0,30(5):64-67
陶渊明《桃花源记》描写了桃花意象和流水意象。桃花流水意象的描写受到了魏晋间表现灵异变化故事的影响,因而具有原型意义。《桃花源记》的桃花流水原型象征了桃花源世界的平安、幸福与长寿。 相似文献
12.
赵长杰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0,26(2):88-90
人面桃花的故事屡见明清小说、戏曲当中,其源出自唐诗《题都城南庄》,作者崔护。这个动人的故事得以长期流传和搬演,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其一,中国文人的"人面桃花"情结;其二,文学形式的演进规律和商贾娱乐文化的推动。 相似文献
13.
从作品主题,表现方法和社会理想三个方向对《瑞普·凡·温克尔》与《桃花源记并诗》中的理想追求进行了比较分析.由于两位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文化传统和思想倾向的差异,在作品中其各自的表达方式和理想追求也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4.
曾中辉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04,11(1):110-116
洪昇的<长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是清初剧坛上的两朵奇葩,在清初产生了极大的反响.然而,两部剧本的作者,却在前后仅十年的时间内,相继遭难.洪昇和孔尚任之所以遭难,是因为他们的作品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那就是两剧在内容、创作动机、演出效果诸方面都触碰了清初统治者的忌讳. 相似文献
15.
刘佩芝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2,22(5):80-83
儒家德治思想是中国几千年来占据主导地位的治国思想。儒家把统计者立身惟正,修德示范作为治国前提,而把提高官吏道德修养作为治国关键。同时儒家也认识到法治的作用,提出要教而后刑,主张德主刑辅。通过树立榜样示范作用,兴学校明教化正民心等方法实现其治国思想,传统儒家德治思想对今天的德治建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对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莫绍揆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4)
认为张衡的圆周率不但是最粗疏的(比其前的刘歆率还要粗疏),而且其理论也有错误。其实张衡是第一个从理论上求得圆周率的人,他从“为术者”那里继承了丸柱误率,认为立方/丸=(π/4)2,并把其中的经验值9/16改为10/16,从而求得。他的这种想法是很精彩的,而且除却为术者的说法有误以外,他的全部推导都是正确的,而他所开辟的从理论而求圆周率的道路则是非常有意义的,刘徽正是沿着这条路而获得巨大成绩的,张衡在圆周率上的贡献太被人们忽略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