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与其他地区相比,东北地区冬季低温漫长,有其非道路移动源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的独自特征.本文将东北地区分成辽宁省城市群和哈长城市群进行分析.首先,基于《非道路移动源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试行)中的排放因子法建立非道路移动源排放清单,分析其排放以及时空分布特征.其次,结合相关政策目标基于情景分析预测2030年的排...  相似文献   

2.
采用水资源等生产要素投入和水资源污染物等产出,根据二次型方向性距离函数与其收益函数的对偶关系,估算2001—2016年中国31个省区废污水排放中化学需氧量和氨氮的影子价格和污染成本,应用水资源环境效率幻觉指数分析水资源利用情况及其时空分布特征.结果发现:(1)整体上看各地区化学需氧量、氨氮的平均边际减排成本差别较大,并且影子价格的动态变化趋势不一致;(2)影子价格与排放强度、污染成本分别呈现负、正相关关系;(3)从地理分布上看,污染成本高且增长速度快的地区主要位于东中部,较低地区主要集中于西南部;(4)出现水资源环境效率幻觉的地区主要由于经济增长速度大于水资源污染排放成本的增加速度.  相似文献   

3.
CO2排放量是衡量地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CO2排放量多少与能源结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城乡结构有紧密关系。对济南市2005~2009年CO2排放结构进行了分析,其能源结构的高碳化特征比较明显,传统能源对CO2排放量的贡献较大;从经济结构来讲,CO2排放量保持"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的格局,生活消费CO2排放城乡差异明显;从第二产业内部行业结构分析,CO2排放量和CO2排放强度的行业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4.
李力  李润  陈子教 《广东科技》2009,(19):75-77
该研究从未来广东省国民经济发展的形势出发,综合考虑降低能源强度(与能源效率、能源技术相关性紧密)、优化能源结构等主要能源多样化因素,预测能源利用对环境的影响。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大气污染物排放的主要因素,除经济增长以外,主要包括能源消费强度、能源结构(化石能源,主要是煤炭)的比重,用Kara公式可表示为:排放量=国民生产总值能源强度能源结构。根据近年来广东省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趋势,未来GDP保持9%的年增长率,对能源需求总量逐年增加,能源消耗所产生的污染物有逐步增长的趋势,广东省同时采取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技术、降低能源强度等能源多样化措施减少污染物的产生,提出了单位GDP能源强度“十一五”期末下降15%的硬指标,一次能源中煤炭的消耗比重逐年下降,以1万吨标煤排放180吨二氧化硫、2.25万吨二氧化碳估算,预测2010~2020年间主要污染物SO^2、CO^2的产生量,定量分析能源多样化对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彭跃 《科技资讯》2013,(2):158-160
辽宁省是我国的燃煤大省,二氧化硫排放强度住居全国前列,这为境内酸雨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前体物来源。但酸雨现象是大气化学过程和大气物理过程的综合效应,其过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本文对辽宁省主要污染物排放与酸雨形成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辽宁省大部分地区降雨DH值与当地污染源的致酸性污染物——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说明辽宁省酸雨的形成受本地污染源致酸性污染物排放量的影响较大。但在局部地区,酸性物质排放量与降雨pH值之间负相关关系不明显,碱性颗柱物的排放,气候、地形等因素可能是影响这些地区酸雨成因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6.
能源和水资源作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二者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其相互作用产生的冲突是中国可持续发展道路上亟待解决的问题.以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为研究对象,应用GIS技术及重心分析法对2005—2016年能源和水资源丰度、能源和水资源强度、能源生产量和能源耗水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及重心动态演变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①能源资源丰度与水资源丰度呈现南北两极分化格局,二者重心移动方向相反,分布上的差异逐渐增加;②能源强度和水资源强度在东部沿海地区及新疆存在相似性,两者重心有相互靠近的趋势,分布上的差异逐渐减小,经济发展中的能源成本和水资源成本存在正向联系;③能源生产量和能源耗水量空间分布差异较小,二者高值区均集中在黄河中游地区,且重心距离较小,但在重心的移动速度上能源生产量远大于能源耗水量,能源生产、加工过程中耗水量和生产量之间仍存在发展速度不协调问题.  相似文献   

7.
利用我国分省区的化石能源消费数据和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二氧化碳信息分析中心公布的我国碳排放数据,对1995—2007年我国各省区的碳排放量、人均碳排放和碳排放强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区域碳排放和人均排放排序为:东部中部西部,但中西部地区碳强度远远高于东部地区,这种特征与中西部地区高耗能行业占工业比重较高有密切关系。1995—2007年我国省际碳强度差异变化不大;从东、中、西部地区区域内部和区域之间差异的角度对省际差异进行的分解表明,我国省际碳强度差异主要是由区域内部省际差异导致的,而区域之间差异贡献较小。逐步线性回归分析表明能源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是省区碳强度的决定因素,说明我国未来碳强度控制应从调整产业结构、改革能源政策、发展可再生能源等方面着手,以确保我国控制目标的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8.
利用安庆市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的数据,对安庆市近5年的空气污染特征进行研究。分析了该地区影响大气质量的主要污染物SO_2,NO_2,O_3,PM_(10),CO和PM_(2.5)浓度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安庆市近5年空气污染指数的年平均值都低于90;年优良天气率在70%到80%之间,天气优良频率在春夏两季相对较高,秋冬两季较低;主要污染物SO_2,NO_2,O_3,PM_(10),CO和PM_(2.5)都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总体的空气质量表现为良好;分析不同采样地点得到的污染物浓度,以及不同年份的季节变化规律,得出市区污染物的时空分布。最后分析了其影响因素并且提出了进一步改善空气质量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9.
兰州市不同季节大气污染物时空变化规律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本文对兰州市城区几次较大规模的大气污染监测试验资料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基本搞清了该市城区同种主要大气污染物的水平时空分布特征及变化规律,同时也揭示了不同季节、不同监测区污染物浓度垂直变化规律及其差异。  相似文献   

10.
以2016年中国238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法探究工业集聚与污染排放的集聚特征及空间关联性,并借助空间计量方法探究工业污染排放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工业集聚水平呈现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工业污染排放总体表现为明显的南北差异和东西差异;工业集聚与污染排放强度总体呈负相关关系,且二者局部空间关联性较强,空间集聚类型以高集聚-低污染、低集聚-高污染、低集聚-低污染为主;工业集聚有利于降低污染排放强度,能源强度增大导致工业污染排放强度增加,其他指标对污染排放的影响存在污染类型的异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