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通过资料收集、野外考察和数据统计,对藏东南昌都地区的耕地资源数量、分布特征、影响因素及未来变化趋势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昌都地区1995~2004年期间:(1)宜耕土地资源数量小,宜耕后备少,开发难度大;现有耕地以坡耕旱地为主,耕地质量差,生态环境恶化;(2)耕地总量变化分为上升、保持平衡、下降三个阶段,期间耕地总量减少0.496%;影响耕地总量变化的因素按重要性依次为政策因素、经济因素和自然因素;人口持续增长也是导致人均耕地持续下降的主要因素之一;(3)耕地未来变化趋势主要取决于人口增长、区域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地方政府政策;耕地总量将趋于平衡;人均耕地下降势头逐渐趋缓.本研究为昌都地区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紫色土不同土地利用条件下的土壤抗冲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人工去除地表植被条件下, 采用大型冲刷槽(40 cm×10 cm×10 cm)测定四川丘陵紫色土区4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抗冲性, 从土壤本身的角度研究不同土地利用对紫色土抗冲性的影响. 结果表明, 不论何种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抗冲性随地面坡度的增大而呈幂函数关系降低, 但坡度变化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抗冲性影响程度有显著差异. 4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抗冲性指标均值比为 1︰2.2︰2.5︰3.6 (林地 新荒草地︰老荒草地︰耕地), 表明了林地和草地利用有显著改善土壤抗冲性的效应. 通过与径流场观测结果的比较发现, 在四川紫色丘陵区土壤抗冲性的强弱与土壤抗蚀性并非一致. 在分析不同土地利用下形成的土壤内在属性变化对土壤抗冲性影响的基础上, 本文进一步探讨了导致土壤抗冲性差异的本质原因.  相似文献   

3.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作为人类利用土地各种活动的综合反映,是影响土壤质量变化最普遍、最直接、最深刻的因素。利用与覆被变化体现为:林草地与耕地间的转变、湿地开垦为农田及耕作经营措施、作物轮作制度、施肥等变化,不仅对土壤质量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而且通过影响气候、土壤、水文以及地貌而对自然环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文章从土地覆被类型变化、农作物种类变化、土地利用集约度变化等方面,综述了近期取得的研究成果,指出研究中存在的难点及今后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4.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是全球变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化进程将导致大规模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文中首先分别对1999年、2006年、2010年的CBERS和HJ-1B数据进行几何校正、拼接裁剪、分类等处理,生成土地利用/覆盖分类图,然后分别计算求得深圳市1999年到2006年和2006年到2010年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转移矩阵.在此基础上,研究深圳市从1999年到2010年期间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空间过程.结果表明:深圳市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发生了大规模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大量的草地、耕地、未利用土地转化为城镇用地,草地和林地之间部分结构相互转化调整.同时,10年来深圳市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区域差异明显,伴随着宝安和龙岗两区城市化进程加快,关外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强度逐渐加强,而关内逐渐减弱.在深圳城市化进程中,城镇用地重心呈现出向北部扩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十余年来,鲁西欠发达地区的城市建设用地明显增加,城市扩张速度明显加快。本文以聊城市东昌府区为例,以2000年、2007年ETM影像,2013年OLI影像为主要数据源,采用决策树分类法提取土地利用变化信息,建立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分析城市建设用地变化的时空特征,进而采用主成分分析法、逐步回归分析法对建设用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力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3年来,东昌府区的建设用地面积增加了69.43 km2,新增的建设用地主要来自于对林地和农田的占用;城市建设用地由2000~2007年的向东部扩张转变为2007~2013年的向东部和南部扩张;与发达地区不同,工业化与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以及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是影响东昌府区建设用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6.
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大量建设项目在规划建设用地之外布局或建设,导致既有规划被频繁突破,城市快速扩张与集约用地之间的矛盾日益突显.本文以盐城市为例,基于有机集中与分散的规划视角,采用"逆向"规划思维,提出对非城市建设用地进行规划,以加强对非建设用地的控制管理.同时,提出盘活存量土地、借助生态廊道控制、实施精明增长等策略,以协调城市快速扩张与集约用地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7.
探索科技创新对资源利用绩效影响效应,对践行创新发展理念及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启示意义。本文以安徽省为例,采用典型相关分析方法,对资源利用绩效影响因子进行识别;基于STIRPAT模型,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方法,就科技创新等驱动因子对资源利用绩效边际贡献进行测算;运用通径分析方法,就科技创新对资源利用绩效的直接影响效应及通过其他因素产生的间接影响效应进行考察。结果表明:(1)科技创新、经济增长、城镇化、对外开放、市场化程度、环境规制与资源利用综合绩效间呈典型高度正相关,而产业结构与资源利用综合绩效呈典型负相关关系;(2)科技创新对资源利用绩效直接效应低于间接效应。基于研究结果,从高度重视产业结构在资源利用绩效提升中的"木桶"效应等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利用PFC3D中颗粒间接触粘结模型研究细观参数值对拉伸强度、微裂隙数量和破坏方式的影响。分别建立不同厚度的完整试样、单裂隙试样和随机多裂隙试样。以相同的加载方式,研究了不同厚度试样的间接拉伸强度,并得出如下结论:(1)接触粘结强度控制着宏观试样的强度,影响接触粘结的破坏方式,接触粘结易在粘结强度较低的方向破坏;(2)完整试样间接拉伸强度受厚度变化影响较小,但裂隙对试样拉伸强度有较强的削弱作用,不同厚度单裂隙试样的拉伸强度变化不明显;(3)试样内部较多裂隙对岩石拉伸强度有较大影响,随机裂隙越多,试样拉伸强度就表现出较强的尺寸效应,但拉伸强度还受试样尺寸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以安徽省为例,选取工业废水、废气、固体废物等9项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评价方法对污染综合指数进行评价。借鉴STIRPAT模型,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方法,对城镇化边际污染效应进行测度,并通过引入城镇化水平二次项,对城镇化与污染综合指数间是否契合库兹涅茨曲线进行探索。结果表明:1安徽省污染指数由2000年的42.95升至2012年的62.27,年均提升3.14%;2城镇化演进对环境污染具有显著的正向效应,其边际弹性系数为0.072732;3城镇化水平与污染综合指数间不存在倒U型EKC曲线关系,而表现为单调递增同向演化规律。基于研究结果,从优化产业结构,依靠科技进步实现转型发展,强化环境管理等方面提出了对策,为管理层制定协调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政策提供参考,并为省域尺度的同类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人地关系对用地效益的影响广泛而深刻,“压力-状态-响应(Pressure-State—Response,PSR)”框架能很好地揭示出土地利用中人地相互作用的链式关系。据此,构建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应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以南京市2002~2006年土地利用数据为研究对象构建矩阵,对南京市近5年土地利用程度进行分析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近5年来,南京市土地利用程度呈不断加强,由最初的低度利用,到中度集约利用再到集约利用;(2)土地利用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相关系数达0.922;(3)南京市土地利用程度仍有提升空间。本研究为南京市城市土地资源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指导,并为发达地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与动态分析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全球正在经历快速且高强度的城市化,由此产生了更多的城市热岛现象。它会对城市、区域乃至全球许多的生态环境要素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掌握城市热岛的影响要素是实现对其趋利避害的前提。遥感现已成为一种被广泛接受和采用的监测城市热岛的方法。针对前人相关综述已经无法全面反映地表城市热岛影响要素的发展现状与趋势的问题,本文首先从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类型、地表生物物理条件、景观格局、人类活动强度、气象条件和地理位置、政策要素及综合分析七个方面对国内外地表城市热岛(Surface Urban Heat Island,SUHI)影响因素的研究进行系统评述;然后依据现有研究中或空白或结论相互冲突或尚需深化的地方指出几个潜在的关键问题与研究方向,主要包括:(1)应同时开展多类气候带上的多个不同规模城市在多个时刻或时间段内的研究;(2)细化土地覆盖/利用类型;(3)引入更多空间分析方法;(4)发展和完善地表生物物理条件、景观组分和配置、人类活动强度、气象条件或地理位置等方面的指标;(5)采用多学科方法提取大数据里的海量信息;(6)综合分析各影响因素并结合其他城市问题给出最优配置方案。  相似文献   

12.
分别从战略定位、行政管理机制、科研组织机制、经费来源及构成、人才管理、实验设施及野外台站建设、数据系统建设七个方面对德国波茨坦地学研究中心(GFZ,级别等同于美英等国的国家实验室)的管理模式进行了系统研究,发现其管理模式具有机构定位明确、科研布局矩阵化、管理体制严谨、支撑网络强大、合作交流丰富、国际联盟多样化等特征和优势。据此,为中国地学类国家实验室的筹建提出了建议:(1)找准定位,合理布局,避免重复科研布置;(2)协调利用现有资源,建立系统化的基础设施网络保障体系;(3)实行矩阵化的管理模式,建立科研团队整体协调机制;(4)加强对外交流,牵头建立大型的国际地学研究联盟。  相似文献   

13.
城市是人类聚居的核心,也是经济发展的重心,人居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是城市与区域科学研究的重点领域。以宁波县际人居环境与经济发展协调性为研究对象,采用主成分方法计量2002~2013年人居环境、经济发展的得分,并运用模糊数学法测度二者协调度。研究得出:(1)2002~2013年宁波市人居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状态总体由双系统低水平的高度协调向双系统提质的高度协调演进,其中奉化、宁海协调程度向高水平趋近,宁波中心城区、象山协调程度呈波动状的逆向演进,余姚、慈溪的协调程度无显著变化;(2)2002~2013年宁波市县级人居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程度空间分异显著,即西北部趋稳,西南部正向演进,东部逆向演进;(3)宁波县际人居环境与经济发展协调状态在2005、2007、2009、2011、2013年呈现显著的下降态势,且西北、西南、东部县际发展度存在一致性。  相似文献   

14.
受海洋渔业资源枯竭、渔民后代外迁、渔村经济衰落等影响,中国沿海地区渔业、渔民、渔村的转型逐渐受到各方关注,但是"海洋三渔转型"的研究主线、内容体系及方法尚未系统化、科学化。系统梳理、总结相关文献发现:(1)海洋渔业转型早期受海洋渔业资源枯竭驱动较为显著,随后受制度和跨界渔业等风险影响较大;(2)海洋渔民被动转型是因渔业资源枯竭、主动转型是因渔业收益低与转产机会多;(3)海洋渔村转型成因与策略因其距离大陆远近而有所差别,近陆渔村转型是因渔业资源枯竭和陆域经济就业机会等吸引力、远陆渔村因其从业者减员等而转型。(4)"海洋三渔转型"研究应围绕海洋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及渔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丰富研究视角、拓宽"海洋三渔转型"研究领域及其应用价值,全面提升沿海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黑潮是北太平洋西边界强流,具有高温高盐特征,其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对我国近海的环流结构和温盐分布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本文简要概述了黑潮相关研究计划,并利用Netdraw软件对黑潮研究文献的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发现黑潮的研究内容主要围绕东海、南海、海表温度、黑潮大弯曲和黑潮延伸体展开,然后结合文献解读探讨了黑潮的研究进展。最后,为了更深入地开展黑潮的调查研究,提高我国的黑潮研究水平和实力,提出了四条建议:(1)注重海洋再分析资料数据集的建设;(2)研制具有自主产权、适合我国近海的高分辨率海洋环流模式;(3)加大海洋观测、探测等基础设施研发的投入;(4)加强国际合作,开展全流域黑潮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16.
不同技术创新方式对经济集约化发展水平的影响存在不确定性,故将技术创新进一步分解为原始创新、改进创新以及模仿创新,分别测度三者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贡献情况,并用该结果衡量三种不同技术创新方式对经济集约化发展水平的影响。运用动态面板广义矩估计法对我国1995~2014年各省(市、区)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原始创新与经济集约化发展水平的提高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改进创新以及模仿创新与经济集约化发展水平的提高显著正相关。因此,要协调推进原始创新、改进创新以及模仿创新,处理好技术创新长期和短期的关系,有利于促进经济集约化发展水平的提高,更好地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  相似文献   

17.
基于页岩基质的纳米尺度孔隙特征,分析了页岩气在纳米孔隙中渗流的扩散、滑脱和达西渗流等对页岩气流动流量的影响.压差作用下页岩气流量的特征研究表明:达西流动产生的流量与地层压力、压力梯度和渗透率成正比;扩散引发的流量与压力梯度成正比,与平均压力成反比,与渗透率无关;滑脱引发的流量与压力梯度、渗透率成正比,压力梯度和渗透率一定时,滑脱流量为定值,与地层平均压力无关.低压下,气体的扩散效应和滑脱效应明显,扩散产生的流量所占比例较大,高压下渗流以达西流为主;在整个从低压到高压的地层压力区间,在低压下由于扩散作用,总的页岩气有一定的流量,随着地层压力的增大扩散产生的流量减小,到一定值后随着达西流量的进一步增大,总流量随地层压力的增加而增大,说明页岩气生产中存在一个最低效生产的压力区域.水在页岩薄片上吸水过程近似分为三个阶段:(1)水在页岩薄片表面的快速吸附;(2)水在裂缝中较快速度的渗吸;(3)水沿着微裂缝的缓慢渗吸.为页岩气开发中的压裂水的反排特征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应用泰尔指数、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研判1981~2013年浙江省沿海区域经济增长分异的时空格局,发现:(1)浙江沿海县际差异最大,市际和带际差异较小;(2)浙江沿海县域经济增长分异呈现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空间马太效应初现;(3)杭嘉湖绍地区、甬舟地区的县(市/区)多是浙江沿海经济增长的热点区,而温台地区的县(市/区)则多为浙江沿海经济增长的冷点区。总体而言,30多年来浙江沿海县域经济增长总体趋势仍未突破以杭州、宁波为中心的城镇密集区主导的增长轨迹。  相似文献   

19.
控压钻井技术能够控制地层流体侵入井眼,有效解决窄密度窗口等钻井工程问题。通过建立一维非定常流动模型,并利用有限差分法求解,发现控压钻井中不宜将气侵速率控制过高,否则不利于岩屑携带;井口回压对接近井口位置的气体膨胀影响较大,所施加井口回压值应考虑井筒含气率变化引起的钻井液柱压力变化;施加的井口回压能够有效控制井底压力,从而控制井底气侵速率。结合现场资料进行模拟计算,与现场实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了模型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20.
波段组合对监督分类的运算效率和分类结果有着显著影响。本文以湖南益阳TM影像为实验数据,通过波段光谱特征统计分析、叠合光谱图分析,对该地区土地利用分类波段进行了初步选取;按照3波段组合方式进行分类,并对分类效应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耕地和草地难区分、未利用土地易错分为建设用地是共同问题;TM2、3、4组合能够较好地区分耕地和草地,同时对林地和草地的区分效果也最好,分类总精度最高;TM2、3、5组合对未利用土地的识别能力相对最高;TM2、3、7组合,TM2、4、7组合以及TM2、5、7组合对水体的分类效果最好。本研究对数据降维、资料不足时最大限度发挥资料可用性、针对特别应用目的进行传感器波段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