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艾萨克·阿西莫夫在一篇关于他的科幻小说的文章中表示:将机器人描述为一种危险的设备是很常见的,并总是以摧毁它们的创造者为结局。但他反对这一观点,并制定了确保机器人系统安全且不会伤害人类的"机器人三定律"。1955年在建议使用计算机解决人类面临的各种问题时首次使用了"人工智能"一词,这离阿西莫夫"人与机器人"关系的问世仅几年时间。半个多世纪以来,人工智能研究已日趋成熟并发展了多个分支学  相似文献   

2.
杨先碧 《科学之友》2005,(13):23-24
机器与生物的重要区别是生物可以繁殖后代,而机器只能靠人来制造.然而,在许多科幻片中,机器人和人的差别慢慢消失,不少机器人学会了复制自己,最终有了取代人类的"阴险"想法,不少离奇的科幻故事由此产生.  相似文献   

3.
在20世纪80年代的一系列以机器人为主人公的科幻作品中,人们常常看到一些以"铁甲威龙"和"终结者"命名的机器人,它们手持武器,行动自如,打打杀杀,好生了得.  相似文献   

4.
从科幻到现实 人类与机器人恋爱、结婚、生育这一天方夜谭式的神话,过去只能在科幻作品中见到.但随着微电脑技术和生物工程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渗透和紧密结合,这种神话正在一步步变为现实.  相似文献   

5.
正2016年,人工智能已经经历了60年的风雨路程。未来,人工智能到底可以发展到什么程度?人工智能逐渐演变为一种社会需要,机器也不再是人们眼中冰冷的工具,而是拥有自我意识的机器。作为科幻作品中很大的母题,人工智能经常在科幻电影中出现,比如《我,机器人》《黑客帝国》《机械姬》,其中人工智能往往扮演反叛者的角色,对人类造成伤害。结合现实来说,这样的事情会不会发生?  相似文献   

6.
草青 《科学之友》2000,(2):29-30
三、科幻文艺与科普创作的分野人们常把科幻作品刊载在科普报刊上,久而久之,便有人把科幻文艺当作科普创作的组成部分;或认为二者是同胞兄弟,相应且类同;或更甚者把科幻作品当成与科普中的"普及"相应的"提高"部分了。这些看法都不对。  相似文献   

7.
正在既往的科幻作品中,机器人常常会充当人类的陪伴。而在以下这篇小说中,人类却成了机器人的陪伴,人类会给机器人带来什么改变,又会衍生出怎样的故事呢?那日早上,罗瑟姆完成了许多有用的事——她重新校准了聚居区的太阳能发电机,安装好新的卫星信号增幅器,还生成了基于轨道转发器的最新地形图——但是在一项她着手要做的、显然不切实际的活动方面,她失败了。罗  相似文献   

8.
正朋克是看待社会的钥匙,它用符号学的方法解读过作家菲利普·迪克的"赛伯朋克"作品《血钱博士》。本季"小小科幻家,来了"的三篇作品充分体现了朋克科幻作品的精神内质。朋克宇宙的开启要真正了解朋克类科幻作品,需要认识它的起源。19 8 4年,"朋克"一词被美国作家威廉·吉布森使用在处女作《神经漫游者》中,这部被誉为"赛伯朋克"鼻祖的作品为读者呈  相似文献   

9.
机器与生物的重要区别是生物可以繁殖后代,而机器只能靠人来制造。然而。在许多科幻片中,机器人和人的差别慢慢消失.不少机器人学会了复制自己。最终有了取代人类的“阴险”想法.不少科幻故事由此产生。最近.国外一些科学家发明了一种能够进行简单地自我复制的机器人.科幻的情节可能变成现实。虽然自我复制的机器人将主要用于制造和自我修复。但是有专家担心会“繁殖”后代的机器人如果不加以控制,真的有可能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相似文献   

10.
机器人杀人     
人们一直幻想着发明一种机器人来代替自己劳动,这样人就可以从一些机械性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去从事智商更高的劳动。 随着电子技术的日新月异,人类的梦想实现了,越来越高级、越来越智能化的机器人使人类看见了光明的前景。但是,任何技术的发展都不可避免地带来负面效应,机器人杀人事件的出现对此给出了一个血淋淋的注解。尽管美国著名科幻作家阿西莫夫提出的“机器人三原则”中的第一条就是“机器人不可伤害人”,但是机器人杀人事件还是越来越多。 血淋淋的历史 机器人的愚昧导致了机器人杀人事件的发生。1981年7月4日,日本川…  相似文献   

11.
青云 《世界科学》2005,(8):32-32
机器与生物的重要区别是生物可以繁殖后代,而机器只能靠人来制造。然而,在许多科幻片中,机器人和人的差别在慢慢消失,不少机器人学会了复制自己,最终有了取代人类的想法:最近,国外一些科学家发明了一种能够进行简单自我复制的机器人,科幻的情节南此可能变成现实。虽然自我复制的机器人将主要用于制造和自我修复,但是有专家担心会“繁殖”后代的机器人如果不加以控制,真的有可能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相似文献   

12.
早在1968年,英国科幻大师A.c.克拉克就创作出一部有史以来最著名的科幻作品——《2001:太空奥德赛》(2001:A Space Odyssey)。这部史诗般的作品场面宏大,气势雄伟,展现出人类的过去、现在以及可能的未来,与另一位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的《1984》分享硬软科幻最佳作品的宝座。  相似文献   

13.
正《机器人进阶法则》是一篇读起来有些烧脑的微型科幻小说。作者在讲述自己的创作契机时表示,他是在琢磨阿西莫夫的机器人三定律时获得了灵感。沃伦探长的工作是推行机器人进阶法则。刚过午夜时分,他抵达了粒子对撞机的劫持人质现场,从面色苍白、满脸汗水、最早到达现场的新手警员那儿接过指挥权。"行啦,"他咆哮道,"是  相似文献   

14.
机器与生物的重要区别是生物可以繁殖后代,而机器只能靠人来制造。然而,在许多科幻片中,机器人和人的差别慢慢消失,不少机器人学会了复制自己,最终有了取代人类的“阴险”想法,不少离奇的科幻故事由此产生。  相似文献   

15.
全球知名的人工智能专家戴维·列维大胆预测:最多再过几十年,人类将会嫁娶机器人,与其做爱甚至长相厮守.为此,他还专门写了一本名为<与机器人做爱:人类与机器人关系的演变史>的书.按照他的说法,到了2050年,机器人的容貌举止将会变得跟人类很像,以其"人格"与表达情绪的方式,使得很多人会爱上他(她)们.  相似文献   

16.
<正>物理学家威廉·肖特基(William Shockley)在他漫长的职业生涯中[1963年照片]有很多有趣的想法,但也许没有任何一个想法能超过在工厂车间和家庭中使用机器人代替人类劳动力来的更科幻●肖特基对机器人和自动化的激情使其决定离开在贝尔实验室已经成功的职业生涯,只身来到西海岸。之后在1955年,他创立了硅谷第一家硅电子实验室。  相似文献   

17.
章琪 《世界科学》2014,(12):27-29
<正>在Baxter公司组织的人类与机器人比赛的现场人们发现,机器人能够很快地领会游戏规则,甚至知道如何作弊。在《罗素万能机器人》(科幻剧)开场一幕中,实业家哈利·多明(Harry Domin)引用了卡雷尔·怡佩克(Karel Apek)在1920年开的一句玩笑话"我们很高兴确认收到您下的15000台机器人的订单"。Apek以捷克语robota(意为强迫劳动或苦差事)为词  相似文献   

18.
<正>智能机器人总有一天会与人类为敌,这种担忧在人类社会普遍存在。但本文作者、伦敦帝国大学外科讲师胡坦·阿什拉费恩(Hutan Ashrafian,上图)指出:有没有人想过,有谁能保护机器人不受来自其他机器人和人类的伤害呢?"机器人权"理念的出现在不久的将来,以机器人形式出现的人工智能(AIs)也许具有思维能力,而且这种可能性越来越  相似文献   

19.
正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军事机器人也将被重新定义。捷克作家卡雷尔·恰佩克(Karel Capek)在1920年发表的科幻剧作《罗苏姆的全能机器人》中,发明了机器人(robot)这一词语,一开始它们只是在工厂里生产低成本产品的微不足道的机器人,但最后这些机器人杀死人类,导致人种灭绝。由此诞生了一个经久不息的科幻小说题材:机器人失控,变成不可阻挡的杀人机器。20世纪的文学和电影中也  相似文献   

20.
我们所谓的“机器人”,在英语里被称为"robot”。事实上这个词本来泛指一切“人造人”,因此在西方科幻小说中“robot”一词除了指钢铁型的机器人(mechanical men)之外,还包括所谓的“生物机器人”等用生化方式“制造”出来的“robot”。而事实上现代科技所研究的机器人,大多属于“自动机”(automaton)一类,它们的智力还远未达到科幻作品中机器人的那种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