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来自伦敦皇家学院的消息:1962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获得者莫里斯·威尔金斯(MauriceWilkins)于今年10月6日在伦敦去世,享年87岁。他曾为詹姆斯·沃森(James Watson)和弗朗西斯·克里克(Francis Crick)发现DNA双螺旋结构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威尔金斯博士是二战时期一个物理学研究小组的成员之一,当时这个小组中还有克里克(克里克在二战之后转而从事生物学研究)。威尔金斯认为,揭示遗传物质DNA的结构是物理学界的事情。并且他建议使用当时一种很新的技术--X射线晶体衍射法。 按照英国科学界约定俗成的规  相似文献   

2.
1953年4月,美国的沃森和英国的克里克两位年轻科学家,提出了DNA(脱氧核糖核酸)的双螺旋结构模型。这一成就被誉为20世纪生物学上最伟大的发现,其意义可与前一世纪达尔文和盂德尔的成就相媲美。据此,沃森、克里克和为此做过前期研究工作的英国科学家威尔金斯获得了1962年的诺  相似文献   

3.
《科学通报》2005,50(21):2433-2433
本书是Watson and DNA:Making A Scientific Revolu.tion的中译本.自从诺贝尔奖获得者沃森和克里克发现DNA双螺旋结构,并以崭新的观点揭示出性状如何代代相传以来,50年过去了.其间,生物学发生着一次又一次的巨变,而沃森正是这场科学革命的核心人物.Watson and DNA:Making A Scientific Revolution一书介绍了沃森不可思议的科学生涯.该书作者麦克尔赫尼是一名成绩卓著的科学记者.全书根据其在冷泉港4年的工作经历及曾与沃森共同工作的50多位科学家率直的评价提炼而成,  相似文献   

4.
1953年4月25日,英国<自然>(Nature)杂志刊登了沃森(J.Watson)和克里克(F.Crick)的一篇短文<脱氧核糖核酸的结构>(A structure for deoxyribose nucle-ic acid).在这篇短文里,两位年轻的作者(当时克里克36岁,沃森还不满25岁)谦虚地公布了他们对DNA双螺旋的发现,并谨慎预言:"我们拟提出脱氧核糖核酸(DNA)盐的一种结构.这种结构的崭新特点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  相似文献   

5.
1953年沃森(Warson)和克里克(Crick)提出了DNA分子的双螺旋模型,从而揭开了分子遗传学的序幕,人们开始从分子水平去认识生命遗传特征的机理。  相似文献   

6.
1953年,沃森(J.Watson)和克里克(F.Crick)提出DNA双螺旋结构,从而确立了作为遗传信息载体的DNA成为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基础,但DNA如何发挥生物学功能尚不得而知.  相似文献   

7.
统计物理学和生物学GiorgioParisi著朱鋐雄编译生物学和物理学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十分密切的,而且有时还是令人不安的。本世纪内,许多物理学家转到生物学上开展工作。其中最著名的有弗朗西斯·克里克──他曾和沃森一起共同发现了脱氧核糖核酸的双螺旋结构─...  相似文献   

8.
徐娜 《世界科学》2004,(9):43-46
2004年7月28日 ,弗朗西斯·克里克 (FrancisCrick)在美国加州圣迭戈市一家医院去世 ,享年88岁。克里克是1962年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获得者、著名的DNA双螺旋结构揭示者之一。当这一不幸的消息传来 ,各国生命科学界人士反应强烈 ,一些著名科学家纷纷发表声明 ,追忆和悼念这位生物  相似文献   

9.
傅继梁 《科学》2003,55(4):62-64
在刚刚过去的20世纪,遗传学也许是发展最快、变化最烈的一门自然科学学科.1900年孟德尔(G.Mendel)揭示的生物遗传规律被重新发现,2000年人类基因组全序列工作草图宣告完成,这一头一尾两件大事充分展现了100年来遗传学的重大发展,而连接首尾的关节点,则是1953年沃森(J.D.Watson)和克里克(F.H.C.Crick)共同提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相似文献   

10.
说起人类基因组,就不能不讲DNA;说到DNA,就不免想像它的双螺旋结构,就一定会去追寻那些首先攀上生命之梯的高大身影——詹姆斯·沃森、弗兰西斯·克里克、莫里斯·威尔金斯。 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被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成果之一。为此,沃森、克里克、威尔金斯获得了1962年的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 究竟是什么样的契机、什么样  相似文献   

11.
冯永康 《科学》2003,55(2):39-42
在20世纪乃至整个生命科学发展史上,没有什么工作比沃森(J.D.Watson)和克里克(F.H.C.Crick)于1953年提出的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更具有决定意义.然而,人们对DNA分子的清楚认识,却经过了近百年艰难曲折的研究历程.  相似文献   

12.
195 3年 4月 2 5日 ,英国《自然》杂志发表有两位年轻科学家的论文———《核酸的分子结构———脱氧核糖核酸的一个结构模型》。论文很短 (不足一页 ) ,但内容极其重要。署名者一位是美国的詹姆斯·沃森 ,一位是英国的弗朗西斯·克里克。这个发现开创了分子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的新时代。在 2 0世纪 ,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是人类科学研究活动中最为重要的里程碑之一。 1 962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授予沃森和克里克 ,分享此荣誉的还有英国物理学家莫里斯·维尔金斯。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吸引了一大批化学家、物理学家投身于对DNA或与DNA…  相似文献   

13.
52年前,2位在剑桥大学卡文迪什实验室默默无闻工作的分子生物学家做出了科学史上最伟大的发现之一:他们发现了DNA(脱氧核糖核酸)的双螺旋结构——两条核苷酸链围绕糖基相互缠绕。詹姆斯·沃森(JamesWatson)当时才25岁,19岁从芝加哥大学毕业,22岁在印第安纳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由于他们的发现,他与弗朗西斯·克里克(FrancisCrick)、莫里斯·维尔金(MauriceWilkins)分享了1962年的诺贝尔奖。此后,沃森一直是遗传学上的关键人物,曾担任位于美国长岛的冷泉港实验室负责人,同时还是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第一任主任。在一次与《发现》杂志记者戴维·E·邓肯(DavidEwingDuncan)的富有激情的会谈,更巩固了他在生物学领域有影响力的、独树一帜的位置。以下是访谈内容。  相似文献   

14.
维克多·迈克尔赫尼(Victor McElheny)所著的《沃森与DNA:一场科学革命》一书涵盖了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历程以及沃森发起的两大项目——冷泉港实验室和人类基因组计划。该书是对沃森其人的生动描绘,而沃森本人也称得上是科学界的一个“项目”。从沃森在芝加哥度过的童年,到他在英国剑桥与克里克一起发现DNA双螺旋结构,乃至他在哈佛创建一流的分子生物学实验室,该书都以颇有见地的评论和引语娓娓道来。它还详尽描述了冷泉港实验室如何从一个死气沉沉的二流科研机构发展成为现今著名的国际科研中心——其动态、专著和会议都已对现代生物学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15.
美国科学家沃森和英国科学家克里克于1953年发现生物遗传物质的准确结构,即DNA双螺旋结构,宣告了分子生物学时代的开始。人类对大自然的认知又进了一步,而这一重大发现也被载入史册。  相似文献   

16.
双螺旋与遭遇不公的女中豪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62年 ,詹姆斯·沃森 (JamesWatson)、弗朗西斯·克里克 (FrancisCrick)和莫里斯·威尔金斯 (Mau riceWilkins)因发现DNA的结构而荣获诺贝尔奖。领奖台上显然没有出现罗莎琳德·富兰克林 (RosalindFranklin) ,而她的DNAX射线衍射图直接为双螺旋的发现作出了贡献。富兰克林的英年早逝 ,以及当时对女性的歧视 ,使她成了女权主义的一个偶像。神话般的传说掩盖了她作为一位科学家和作为一个个人的智力和独立性。罗莎琳德·富兰克林曾在 1 940年夏天给她父亲的一封信中写道 :“科学和日常生活不可能也不应该被分割开来。对我来说 ,科学对…  相似文献   

17.
为纪念DNA双螺旋结构发现 50周年 ,《科学美国人》杂志主编约翰·瑞尼(JohnRennie)不久前在位于纽约长岛冷泉港实验室詹姆斯·沃森的办公室 ,对这位著名科学家作了访谈 (沃森曾任该实验室主任达 2 5年之久 )。沃森把分子生物学的现状以及围绕遗传学的争论归于双螺旋的发现——  相似文献   

18.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历史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伟 《世界科学》2001,(8):8-11
美国《科学》杂志社新闻部编撰了一份有关人类基因组序列探索的历史大事年表 ,从沃森和克里克发现DNA双螺旋结构直到最近人类基因组草图的公开发表  相似文献   

19.
科学界正在热切地准备纪念沃森与克里克的划时代论文发表 50周年。但DNA不仅是双螺旋的图像结构。本文勾勒出了一个真正动态的DNA分子——  相似文献   

20.
40年前,美国遗传学家沃森和英国物理学家克里克提出了著名的 DNA 双螺旋结构学说,成为本世纪生命科学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发现,开创了生命科学的新纪元。40年来,在 DNA 双螺旋结构学说的推动下,生命科学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新技术新方法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