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假面躯壳     
正美国科幻小说家约翰·斯卡尔齐写过一本《生命之锁》,描写一种神秘病毒使得部分感染者的身体被完全禁锢,只能通过意识来操纵机器人躯壳或者人类化身。而以下的这篇微型科幻小说《假面躯壳》中的构想与其有异曲同工之妙,人类的意识能够储存起来,并输入任何一具躯壳里面。富裕人士能够拥有自己的躯壳,而穷人们只能分时共享躯壳,就像现在的我们使用共享单车一样……  相似文献   

2.
新书架     
自从英国诗人雪莱的夫人玛丽·雪莱写出世界上第1篇科幻小说,1个世纪以来,世界各地的科幻小说家如雨后春笋般地脱颖而出,科幻小说已成为一种崭新的文体,受到了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本期新书架为读者准备了两部科幻小说——《倾听者》和《智能机器人》。 《倾听者》在波多黎各的1个山谷里,人们安装了1个巨大的碟形天线来捕捉来自外层空间生命的声音,这种倾听已持续数十年,接收  相似文献   

3.
主持人的话:太空探险、星际宇航、发现生命,甚至与其他世界的智慧交流……这些都是科幻小说中永恒的主题。而在俄罗斯和前苏联科幻文学传统中,这些题材又格外受到垂青。 早在1878年,俄国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就开始创作有关宇航的科幻小说,他的作品科学可信性极强,但在文学上难免失之枯涩。十月革命后别里亚耶夫成长为苏联著名的科幻大师,其《跃入虚空》(1933)从外太空的侧面记录下当年的社会变革。而叶菲莫列夫在其《仙女座星云》(1957)中更将共产主义推广到宇宙的尺度上,即便是西方科幻界也不得不赞叹这是一本对未来社会给予理想描述的好书。 “飞天:一个女宇航员的故事”是乌克兰科幻作家安·德米楚克的一系列宇航探险作品,其《奥林奇那星》(自本期开始连载)中的科幻构思令人拍案叫绝:早年的宇航探险艰辛而缓慢,在旅途中还充满了危险;可在这些英雄离去之后,地球上的人类并没有停止探索,科学进步使得新型的宇航技术被发明——于是,后来的探险队员居然超过前期的探险队员,先行来到奥林奇那星等候他们……  相似文献   

4.
由于很大一部分科幻作品所反映的时代背景都是未来,因此对于未来的可能性和思考也就融进了科幻小说。 既然是对未来进行预测,那么就会有乐观和悲观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在许多科幻小说当中,对科技发展的负面效应及其对人类社会的不良影响多有强调,因而产生了许多“灾难”题材和“反乌托邦”题材的科幻作品。比如英国作家福斯特在《大机器就要停止运转了》中就表达了人类对自己所研制的“大机器”的深刻忧虑,而美国作家哈里森的《造房子!造房子!》则  相似文献   

5.
介绍一部老电影:《惊爆轰天雷》。之所以想起这部1991年的老片.最初缘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的科幻创作课。在课堂上我告诉同学们.有时候一篇优秀的科幻小说.往往只是基于一个很小的细节,却导致了整个故事的延展和铺陈:历史上有两部电影是很好的例子:一部是《变脸》(Face/Off;1997),一部就是《惊爆轰天雷》。它们都是从一个小细节出发,讲述出一个非常精彩的故事。  相似文献   

6.
外星智慧是什么样子的?这是一个古老的问题——几乎与科幻小说的历史一样古老。总体来说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外星生物与人近似,因为从生物学的观点来说很难为智慧生物再设计出一种更好的方案;另外一种则认为它们应该完全不像人,因为人体是千百万次进化选择的偶然结果,没有任何理由认为其他世界的智慧也会具有人形。当然这些还是基于生物学的讨论,更前卫的观点则认为;脆弱的有机躯体只是生物进化链条中的一环,智慧的载体早晚会为无机材料所取代。最远离现有科学体系的观点则是:智慧的最高形式很可能不再需要物质载体,而将以能量的形式存在……著名科幻大师A.C.克拉克在其(2001:太空奥德赛》中曾以大量篇幅对此进行了讨论。 那么当人类与这些形形色色的外星智慧遭遇之后,会发生什么样的情况呢?会不会像威廉·戈尔丁(英国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在科幻短篇《大蚂蚁》中所描述的那样,人类会因恐惧和厌恶对方那与人类相距甚远的形象而对这种善良的生命无所顾忌地杀戮呢?在《嵌合体,早上好!》中,似乎上演了同样的悲喜剧情:“嵌合体”是一种与人类毫无共性的智能,其文明与人类文明的发展轨迹也截然不同;由于这种距离的存在,导致了人类开始时的误杀;但通过进一步的了解和互助,双方终于实现了交流……具体故事  相似文献   

7.
由于人类始终没能建立起一个有效地保卫和平的机制、因此战争主题也成为科幻作家难以割舍的情结。只不过在许多科幻小说中,交战双方已不再同属人类,而是人类与外星人侵者一决雌雄。 英国科幻先驱威尔斯的巨大功绩之一,就是几乎开拓了后世所有的科幻题材。最初的星际战争科幻当推威尔斯的《世界之间的战争》。在这部作品中,拥有发达的大脑袋和萎缩的小身材的火星智慧生物乘宇宙飞船入侵地球,利用“死光”等一系列先进武器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但是最后火星生命却因不适应地球上的微生物而退兵。  相似文献   

8.
<正>2015年8月,第73届被称为科幻艺术界"诺贝尔奖"的雨果奖在华盛顿斯波坎会议中心揭晓,我国作家刘慈欣凭借科幻小说《三体》三部曲中的第一部获得最佳长篇故事奖,这也是亚洲人第一次在国际上摘得雨果奖。小说讲述的是地球文明与来自半人马星座的"三体"文明博弈、对抗的故事。"三体"文明所在的行星系中有3个太阳,它们在相互引力的作用下,发生着极其复杂又难以预测的运动,这就是物理学上经典的"三体问题"。当"三体"文明所在的行星被其中的1个太  相似文献   

9.
正2016年5月12日,专家把在四川发现的恐龙足迹群落中新物种的种名命名为"刘慈欣卡利尔足迹",以感谢刘慈欣在增强公众科学兴趣方面的巨大贡献。诚然,如果不是《三体》2015年获科幻界最高荣誉雨果奖,引发大众关注,科幻文学在国内还一直是个尴尬的小众存在,长期被归类于儿童文学,从事创作的作家屈指可数且都是业余创作,因为很难靠写科幻小说养活自己。哪怕  相似文献   

10.
《科学24小时》2013,(12):5-5
<正>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也不是从地球这端到那头的距离,而是你在我眼前,我却看不见你。曾经,哈利波特的隐身衣让多少人为之疯狂着迷。在人们的视野中瞬间遁形,是人类最大的梦想之一。如今,只出现在科幻小说中的故事成真了。2013年10月,一篇名为《电磁波与隐身衣的交互机理研究》的文章刊登在了权威科学期刊《自然通讯》杂志上。这篇文章首次解释了隐身衣的物理机  相似文献   

11.
科学魔术     
正当我接到主办单位的电话,邀请我担任评审委员,我真的以为他们找错人了。我是个科幻小说家,他们竟然要我评审魔术比赛,标准的八竿子打不着。不过后来主办单位还是说服了我,他们的理由是:这次的比赛限定"科学魔术",而科幻小说和科学魔术都是科学和创意的完美结合。不久,主办单位又传来一些资料,上面特别注明,比赛既然限定科学魔术,参赛者绝对  相似文献   

12.
英国著名科幻作家威尔斯的小说《时间机器》描述了未来的小矮人世界,未来人类的体形将如同现今的孩童.美国研究人员表示,科幻小说中描绘的未来小矮人世界很有可能出现,因为全球变暖将使得包括人在内的所有动物的体形不断变小.  相似文献   

13.
英国著名科幻作家威尔斯的小说《时间机器》描述了未来的小矮人世界,未来的人类体型如同现今的孩童。美国研究人员表示.科幻小说中描绘的未来小矮人世界很有可能在将来出现,因为全球变暖将使得包括人在内的所有动物体型不断变小。  相似文献   

14.
美国著名科幻作家丹·布朗的科幻小说《天使与魔鬼》中所描写的高速专机,是非常先进的波音×-33型飞机。时速可达到17702千米……那么人类能否造出这样快速的飞机呢?  相似文献   

15.
旅程     
主持人的话:一般说来,科幻小说有两个功能:一是展示新科技的出现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二是探讨人们在极端情况下的非常反应。有时候读者总是对前者关注较多,其实后者所探究的人类深层心理状况,对我们也是极有启迪的。 美国科幻作家汤姆·戈德温(Tom Godwin,1915-1980)一生著述不多,但其科幻短篇《冷酷的方程式》(The Cold Equations)却脍炙人口!作品描述一个女孩为了早日见到身在外星的哥哥而成为宇宙飞船偷渡客的故事——但宇宙间的物理定律是冷酷无情的,飞 船的燃料是被精确计算的,假如允许女孩继续偷乘,燃料不足将导致飞船无法按时抵达外星,该星球所需的药品也就不能及时被送到,因此,这个女孩必须离开飞船——而在宇宙空间中这只能意味着死亡。 这就是极端状态。但当我们真的面临极端状态的时候,我们会怎样处理?在《冷酷的方程式》中,女孩与哥哥之间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亲情,那么,我们把场景设定得再极端一些—— 要是没有这种亲情呢?  相似文献   

16.
正英国科幻作家阿瑟·克拉克曾说,任何极度先进的科技都与魔法无异。自工业革命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这种改变体现在人们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以至于在古人的视野中,现代人就仿佛生活在由魔法掌控的世界之中。比魔术更神奇的科学造物最早用科幻小说描写科技造物神奇感的是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他出生在法国南特市的一个律师家庭。18岁时来到法国巴黎,师从当时最著名的法国文学家大仲马。1851年,凡尔纳创作并发表了他的第一个科幻故事  相似文献   

17.
史前世界     
这里要给读者几个有关“第一”的史料:世界上第一部近代科幻小说的作者是英 国女作家玛丽·雪莱(著名诗人雪莱的妻子);中国第一位评介国外科幻小说的翻译 家是逸儒;中国第一位提倡科幻文学的人士是鲁迅;中国第一位写作科幻作品的作家 是顾均正;而新中国最早创作科幻小说的,则是郑文光。 郑文光是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的研究员,他一生致力于科切与科普创作,是一 位享誉国内外的知名作家。他在一生中创作了《火星建设者》、《太平洋人》、《飞向人马 座》、《战神的后裔》等100万字的科幻作品,无不精彩优美,脍炙人口。 这里我们选发郑文光的一篇旧作。大家都知道,描写复活恐龙的《侏罗纪公园》是1993年美国最受欢迎的科幻影片,可郑文光不但也曾写有科幻短编《侏罗纪》,而且早在1980年就写出了这篇复活古生物的科幻小说——《史前世界》。 郑文光出生于1929年4月9日,本月正好是他的70寿辰。让我们借此机会祝郑文光先生健康长寿!  相似文献   

18.
未完的工程     
很多年以来,我们都以为科幻小说能够为我们解决问题。其实这是不对的。严格地说,科幻小说只是向我们提出问题。而所谓的答案,还需要读者自己来做出。 自从1818年玛丽·雪莱创作出第一部近代意义上的科幻小说《弗兰肯斯坦》以来,无数的科幻小说竞相向我们提出了无数的问题,但它们的中心主旨却只有一个,那就是——科学能够为人类带来什么? 时过境迁,当我们回首检视科幻小说所走过的这近两个世纪的路程时,我们可以发 现,科幻小说向我们展示的那种“科技对社会的影响”,又是多么的准确和真实!而那些本来早已被科幻作家所警示过的不幸,又有多少仍被忽视了它们的人类而实践着…… 不错,人生总有许多缺憾,很多东西不能尽善尽美。如同主人公所面对的工程,那“未完的工程”…… 当然,我们希望我们的生命无限,我们希望我们能够把一切都顺利地做完。  相似文献   

19.
水仙花项目     
正科幻作者西尔维娅注意到现有的科幻文学中,主人公常常是孤身一人,很少有作品会描述主人公的亲属和子女。如果反其道而行之会怎样呢?很快,她的脑海里就诞生了《水仙花项目》这篇科幻小说中的点子:行将迈向死亡的老年人踏上到火星的单程旅行,作为人类移民的开拓者。"水仙花项目"由联合国、欧洲空间局、"长者之友"机构联合运作。我是他们招募的第17名平民。因为  相似文献   

20.
时下,以《魔戒》和《哈利·波特》为代表的西方幻想小说正在世界各地风靡一时。虽然幻想小说都是以丰富的想象来表达人类超越现实生活的愿望的,但幻想小说又分为科幻小说和奇幻小说两种。科幻小说以科学为依托,通过对未知或可能世界的探索,激发人类对现在与未来生活的思考。奇幻小说则不拘泥于科学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