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林志彬 《科技信息》2009,(29):I0408-I0408,I0428
地理信息系统(GIS)是一门综合的技术,它涉及地理学、测绘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许多学科,其具有其他技术手段所不具备的空间数据管理及分析功能。目前GIS已在测绘、城市规划、水利、土木、环境保护、土地利用与规划等众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在地震领域中的应用其应用领域包括地震分析、预测、预报、抗震、减灾、灾害预测、辅助决策及应急指挥等各个方面。本文简要概述了GIS在地震中四个方面的应用,即地震监测预测、震后应急救援、灾害调查评估、灾后重建,之后总结及展望了GIS在地震中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为了提高专业救援人员高效进行灾场评估、幸存者搜救、行动方案制定和应急医护处理等应急响应能力,从中国地震应急救援的响应机制和行动特征出发,将实训功能设计与安全韧性分析相结合,通过强震仿真模拟实验分析对比了不同工况下建筑物灾损特征及触发机制。总结归纳了常见地震灾场场景,根据有限元模拟结果揭示了幸存者在灾场中的潜在分布规律,为地震应急救援训练的结构支护训练、搜索营救训练、竖向转运训练、倾斜楼梯训练、高空营救训练和临时营地搭建训练等实训功能设计提供了理论支撑与量化依据。  相似文献   

3.
林志斌 《科技信息》2009,(27):I0038-I0038
我国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家,因而准确、高效地开展地震预报、监测、救灾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及现实意义。遥感技术具有获取信息快、信息量大、手段多、更新周期短,能多方位、全天候动态监测等优势,因此其可为地震预测、地震灾害调查及损失评估提供一种新的高科技手段。本文简要概述了遥感在地震中四个方面的应用,即震前监测预测、震后应急救援、灾害调查评估、灾后重建。  相似文献   

4.
为充分发挥科技在抗震救灾中的作用,科技部在认真分析四川地震灾情基础上,针对地震灾区抗震救灾的迫切需要,组织多学科专家认真筛选了适合灾区当前抗震救灾工作应急技术和产品,分别从农村民居技术、饮水应急实用技术、灾后重建技术等方面编写了抗震救灾应急适用技术和产品手册,现将其予以发布。  相似文献   

5.
城市避震减灾绿地体系规划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城市绿地在地震灾难发生过程中以及对灾后重建、城市复兴有着重要的作用。基于城市绿地的避震减灾功能,分析了在城市总体发展规划的框架内,以城市抗震防灾等规划为指导,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层次、布局结构为依托的城市避震减灾绿地体系。笔者认为,城市避震减灾绿地体系主要是城市防灾中避难疏散及短暂生活场所、进行紧急救援的场所和保障灾后重建和成复兴的据点,规划时应遵循城乡总体规划,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空间层次相互衔接,逐级控制,并结合城市绿地的人口服务辐射能力,科学布局。  相似文献   

6.
应急物资需求预测研究是灾后应急救援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系统了解应急物资需求预测的研究现状,查阅大量国内外参考文献,对目前应急物资需求预测研究中常用的案例推理法、神经网络法和灰色系统预测法进行了讨论分析,总结了各自的优缺点及适用条件;并分析总结了近几年的研究重点方向。结果表明,应急物资需求预测在多元化、准确性、智能化等方面的进一步研究对灾后救援有着更大的现实意义。基于此,本文对应急物资需求预测未来的发展方向及研究重点进行了展望,对于应急物资需求预测未来的研究及应急救援体系的建立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7.
汶川地震后救援工作的有效进行,集中体现了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成就。接受并合理运用国际援助,体现了我国政府政策的开放性。开放式救援在救灾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带来启示与思考,应该进一步增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借鉴国际抗灾及灾后重建经验,促进开放政策新发展。  相似文献   

8.
李宁  郭小东  刘艳  岳骥 《河南科学》2010,28(7):872-874
以保障城市在巨灾、大灾、中灾情况下的城市防灾功能和居民生命安全为前提,针对地震后避难疏散和应急救援等各方面的问题,在总结了近几年国内外大地震灾后经验的基础上,研究了与震后有关的避难疏散场所、救灾干道、物资保障等各方面的要求,探讨了以避难疏散为主的城市防灾空间结构体系,以期为我国震后的救援和城市规划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9.
"5.12"大地震后,灾后重建成为了最为首要的任务,而映秀作为此次大地震的震源中心,其重建被视为灾后重建的示范样本,从而映秀镇的总体规划及其地震博物馆的建设显得尤其重要。本文概括了国内比较先进权威的理念,从建设规划原则、建设意义等方面对地震博物馆的建设与发生灾难地区的规划,进行了思考并综合论述,并从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科学教育等方面进行分析,进而说明地震博物馆建设的意义及选址映秀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基于大型工程机械的城市地震灾害辅助营救属具技术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城市直下型地震巨灾救援是世界地震救援领域面临的重大挑战,我国在城市地震救援方面有过惨痛损失和教训。结合近年来国内外地震巨灾救援实际,重点分析了国内外地震救援大型机械装备的需求、现状和问题,提出了研制救援属具、通用接口与操作技术的解决思路,使现有通用大型工程机械设备能快速转化为具有多种救援作业能力的专用救援大型机械装备,实现具有专业救援功能的大型救援装备能够在第一时间快速投入生命营救,满足未来城市直下型地震巨灾救援对专业大型救援装备的迫切需求。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我国地震灾害频发,给我国人民生命和物质财产安全带来很大的损失.地震应急管理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减小地震带来的损失。本文以汶川地震和雅安地震为例,从救援、技术、物资、媒体、管理五方面入手,客观审视五年来中国在地震应急管理方面的专业化进展,从而发现问题,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12.
抗震救灾中的10大科学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在恢复灾区通讯、勘察和评估震区灾情、打通运输通道、搜救遇难者生命、拆除灾区危房、医治灾民心理创伤、监控灾情发展和余震、运送救灾物质和伤员等工作中,许多科学技术成果及其相应的高科技产品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介绍了在汶川大地震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海事卫星电话、卫星遥感与卫星导航设备、生命探测仪、野战医院、搜救犬、遥感技术和航空遥感飞机、直升机、搜救工具、爆破技术、心理危机干预等10项科学技术及其相应的产品,并简要评估了其在抗震救灾中所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基于孕震断层多锁固段脆性破裂理论和新划定的3.6版汶川地震区,再次探讨了与2008年汶川地震有关的若干科学问题,包括该震是否为主震?该震、2013年芦山MS7.0地震、2017年九寨沟M_S7.0地震之间关系?该震是否存在复发周期?该震发生前是否存在显著物理前兆?该震与紫坪铺水库之间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汶川地震并非汶川地震区当前地震周期主震,未来将发生MS8.0~8.3标志性地震;2013年芦山地震和2017年九寨沟地震有直接联系且均与汶川地震密切相关,两者同为下一次标志性地震前的两次显著预震;汶川地震区标志性地震及其未来主震是否存在复发周期目前尚不能作出明确判断;在汶川地震前,由于自1995年12月18日后其震源体的物理状态长期保持近似不变,故不可能观测到显著的中长期与短临物理前兆;紫坪铺水库对汶川地震孕育过程的影响很小,可以忽略。  相似文献   

14.
在地震灾害抢险中,应急物资能否准确高效的配送至需求点,决定整个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成败。本研究通过分析2008年“5·12汶川地震”和2013年芦山地震对应急物资的需求状况,提出了地震抢险期间应急物资需求的四个层次,并从三个维度对应急资源的需求情景进行了分类,结合突发事件的“情景-应对”模式,讨论了不同层次物资需求在不同情景下的物资保障策略。  相似文献   

15.
 2007年全国布设了由40台4分量钻孔应变仪组成的分量应变监测网络。位于四川姑咱地震台的应变仪先后记录了汶川和芦山强震孕震过程中的潮汐畸变应变异常现象。这些异常变化基本满足地震前兆的3项判据,故被初步认证是这两次强震孕育过程中的应变前兆。本研究对相关记录资料进行了分析,以期为后续强震预测和预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汶川地震灾害中离震区最近的国家级医院为救治地震伤员所采取应急措施的总结,从组织协调、指挥统筹、救治流程、后勤保障、感染控制等多方面进行探讨,旨在为医院应急管理特别是手术室的应急管理提供相关经验.  相似文献   

17.
汶川地震后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0级地震,这是自1976年7月28日唐山7.8级地震后,中国发生的最大地震.它震级高、强度大、余震多,范围广、次生灾害大、伤亡人数多、经济损失大,给汶川地震灾区带来深重的灾难.我国西南及周边地区地处欧亚板块与印度板块之间,近年来地震活动频繁.2008年5月12日青藏高原东向挤压,导致龙门山冲断带向东南逆冲,撞击四川盆地,引发汶川8.0级大地震.人类对客观世界、自然环境及发展规律还认识不够;特别是对地震机理、机制,地球板块运动,以及深达数十、数百km的震源及其活动规律等,远未认识.必须加强对地震机理、机制、地球板块运动、震源活动规律及趋势的探讨、认识与科学研究;逐步提高对地震的预警与预报,预防地震及地质灾害.贯彻执行防震减灾法律条令,切实做好防震减灾及灾后重建工作.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保障社会主义建设顺利进行,构建和谐社会,确保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18.
2017年8月8日四川九寨沟发生的Ms 7.0级地震是继2008年汶川Ms 8.0地震、2013年芦山Ms 7.0级地震后在青藏高原东缘发生的又一次强震。本文通过综合分析九寨沟Ms 7.0级地震及历史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余震和历史地震分布、区域应力场、活动断层等资料,来揭示九寨沟地震的发震构造与动力机制。初步研究结果表明:(1)此次地震的震中位于塔藏断裂、岷江断裂和虎牙断裂之间的交汇区,显示活动断裂的交汇区对此次地震的发生具有控制作用;(2)发震断裂为虎牙断裂,断裂走向为北西西向,倾向南西,倾角较陡,属于高倾角左旋走滑型地震;(3)震中位于虎牙断裂北段的北部地震空区,充填了1973年和1976年4次大于Mw6.0级地震空区;(4)此次地震位于2008年汶川Ms 8.0级地震的库仑应力增加区,应是汶川地震的应力传递和触发的结果;(5)此次地震位于巴颜喀拉块体的东北部顶角区,青藏高原东缘下地壳流向北东方向的挤出是驱动此次地震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19.
 对四川芦山地震前1个月内的FY-2卫星云图与红外亮温数据分析发现,震前3d即4月17日的06:30—09:30,在青藏高原东部出现延展达数百千米的两条线性云,两者延伸交叉处正是芦山地震的震中位置。通过与汶川Ms 8.0级地震前数小时出现的线性云异常进行比较,认为龙门山断裂带强震前屡次出现的“无中生有”线性云异常现象,可能与青藏高原东部地下未知的隐伏构造及油气赋存有关,具有一定的临震指示性,应该作为该地区地震遥感监测的重点。今后,在全球综合地球观测系统(GEOSS)大数据的支持下,考虑孕震过程中的地球系统多圈层作用与耦合效应,将开展遥感多参数异常时空特征及其关联性分析,为解开该地区的线性云异常之谜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