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水情自动测报系统是对水库水位进行自动化操控的关键性要素,对于水库水位的调度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所以对于基于水情自动测报系统的汛期运行水位控制方法进行深入探究是十分必要的。该文首先简要介绍了近年来汛限水位控制的普遍方法,然后重点分析了两种主流的汛期水位控制方法,并通过实例对比了这两种方法。  相似文献   

2.
刘国力 《中国西部科技》2007,(9):112-113,142
洋河水库是国家大型水库,担负着秦皇岛市工农业供水及下游的防洪抗旱的重任。洋河流域降水时间集中,河身短,汛期易形成洪水,防汛调度工作十分重要。本文简要介绍了洋河水库水情自动测报系统的功能、特点和运行情况,通过水情自动测报系统在防洪调度工作中的运用,阐明了水情自动洲报系统的实时性、综合性等特点,进一步表明了自动化管理在水利工程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洋河水库是国家大型水库,担负着秦皇岛市工农业供水及下游的防洪抗旱的重任。洋河流域降水时间集中,河身短,汛期易形成洪水,防汛调度工作十分重要。本文简要介绍了洋河水库水情自动测报系统的功能、特点和运行情况,通过水情自动测报系统在防洪调度工作中的运用,阐明了水情自动洲报系统的实时性、综合性等特点,进一步表明了自动化管理在水利工程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王桂星  黄勋 《科技信息》2009,(20):19-20
水情自动测报仪主要对水情信息进行采集和处理,并做出准确的预报。本文详细介绍了一种水情自动测报仪的软硬件设计。系统采用了水位、雨量等传感器,经信号调理、模数转换后,送单片机AT89S52处理,实现了水情数据的采集。利用GPRS移动通信网络中提供的短消息进行水情信息的通信。  相似文献   

5.
设计制作了适合于我国北方冬季结冰地区的全天候河道水情测报系统。该系统采用基于空气、冰和水的电阻率差异对冰层厚度和冰下水位进行检测的新型冰层厚度传感器进行河道水情数据的采集,同时融合了移动通信中GSM短信息数据传输技术,实现对太原地区汾河流域河道水情的全天候自动化遥测。这一新的河道水情检测系统可以为我国北方冬季结冰地区实现全天候河道水情与水环境自动测报提供一种新的模式。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水文自动测报系统国内外各时期的研发情况及系统的原理、组成等方面进行了阐述,且通过几年来水文自动测报系统在长春市水文系统的运行实践,得出此系统必将在水情测报、江河流域及水库安全渡汛、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等方面都能发挥重要的作用。防汛抗旱工作中发挥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7.
水位数据采集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新型数字化传感器的工作原理,结合具体应用实例,给出由该数字化传感器为前端设备的水位数据采集系统。讨论了基本工作原理及构成,以及在本系统采用的通信方法、抗干扰措施等具体实现技术。该系统具有数据采集快速、准确、运行可靠等特点,为实现水情自动测报进行了有效尝试。  相似文献   

8.
水情自动测报系统通信方式的选择对于水利工程有着非常主要的作用。文章介绍了我国当前经常使用的通信方式,探讨了不同流域地区水情自动测报系统通信系统的选择,并说明了其使用效果。  相似文献   

9.
贺伟 《科技信息》2010,(36):346-347
本文介绍了水情自动测报系统的水文站网论证,超短波水情自动测报系统通信路径储备余量的计算,系统各部分工作原理和组成,并指出了超短波水情自动测报系统在实际工作中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文章根据张峰水库水情系统的具体情况,结合当前水情测报系统的发展水平,对该系统的自动测报方案做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好水川流域全年降水的60%~75%集中在汛期(6~9月),是地表径流的主要来源.利用距离倒数加权法对区域及周围站点降水资料进行空间插值并绘制汛期降水量等值线,分析汛期降水随空间要素的变化规律,可为流域水库及淤地坝工程的蓄水及调度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针对水库汛限水位动态控制方案的具体化和可操作性问题,依据水库调洪计算原理和流域水量平衡原理,研制了桓仁水库汛限水位动态控制决策支持表.由此套表,即可根据实时和预报的水雨工情信息,确定面临时刻允许控制的库水位值及控泄流量等,方便水库调度技术人员和决策人快速查算、决策.该研究方法可供我国调节性能较高的大型水库(水电站)汛期洪水退水段库水位实时控制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3.
紊流消能与泥沙制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一次洪水过程中,各时点含沙量随水流紊动及摩阻比降而正变,紊流消能规律占主导;而对于一个洪水过程整体,间歇性的泥沙与水流的滑脱影响积累起来,显示出泥沙制紊作用。在河流多次洪水记录中,取洪水期平均流量大致相等的几次洪水相比较,可看出泥沙制紊作用并与试验室水槽多次稳定流实验结果一致:洪水期平均含沙量较大的洪水,其加权平均流速较大,而加权平均摩阻比降较小。反之亦然。文中用大量实际资料对紊流消能和泥沙制紊进行了论证。  相似文献   

14.
基流可以反映流域地下水的变化过程,是研究流域水量平衡、地下水对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响应及预测的关键因子,因此选择合适的基流分离方法对研究流域内地下水变化特征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秦淮河流域武定门闸实测逐日流量数据,选用数字滤波法、基流指数法(BFI)和HYSEP法3类6种基流分割法对流量的基流部分进行了分离.结果表明:6种方法均可以实现对基流的自动分割,方法较为简便,可以克服人工法的主观性,但是得到的基流过程线却有一定差异.HYSEP法中固定步长法和滑动步长法分割出的基流过程基本没有反映出汛期径流随地下水流动过程消退的现象,与径流曲线的变化情况对应较差;BFI法虽能够实现对地下径流的自动分割,但是不能很好地反映真实的产汇流规律;而数字滤波法和局部最小值法得到的基流过程线更为平滑,更加符合水文气象学中降雨-径流在流域汇流时的阻尼和迟滞效应.总之,从极值比、变幅和基流过程变化而言,数字滤波法标准差较小,分割结果较为稳定,且其基流分割过程线更加合理,是6种方法中较为可靠的分割方法,更适用于秦淮河流域的基流分割.运用数字滤波法对秦淮河流域近十年基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流域的年基流指数均大于0.35且呈现增长趋势.  相似文献   

15.
柳河流域悬移质泥沙颗粒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探索流域悬移质泥沙变化特征及其与含沙量问的关系,选用柳河流域水文站泥沙观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由于沙源不同,非汛期悬移质泥沙粒径一般大于汛期,在流域上、下游d50随含沙量分别表现出增大和减小的趋势。在泥沙的分选沉降作用下悬移质泥沙粒径一般为上游大于下游。在上游,d50、大于0.05mm沙重百分数随含沙量的增大而减小,后又增大,小于0.01mm沙重百分数情形相反。在下游也可得出类似变化关系,但d50、大于0.05mm和小于0.01mm沙重百分数随含沙量变化的转折点不同。  相似文献   

16.
雅鲁藏布江尼洋河流域洪水预报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针对尼洋河流域的水文特性和资料情况,利用基于混合线性回归模型的黑箱子模型方法建立了包括尼洋河流域工布江达、巴河桥、更张、八一等站的流域洪水预报模型,并采用1997~2002年汛期的水文观测资料分别率定各站相应的洪水预报模型,采用2003年汛期的水文观测资料分别验证率定的水预报模型.率定和验证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模型方法具有一定的精度,可以用于作业预报.  相似文献   

17.
提出了一种新的防洪减灾决策支持系统(FCDSS),即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处理空间尺度的数据,结合流域降雨径流模型和洪水控制模型等协调解决模型的输入与输出数据间的关系,分析灾害损失和风险程度,为水利、电力等部门提供更直接有效的决策支持服务.研究成果已在资水流域等得到了应用,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8.
根据长江中游的实际特点,选择汊点分组解法求解河网矩阵方程,克服大型复杂区域内模型计算速度和整体性之间的矛盾。选择水文学-水力学模拟技术相耦合的集成措施,解决洪水调度中下边界难以确定的困难,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洪水调度数学模型。模型在不同来水条件下均能取得较好的洪水调度模拟效果,能够根据调度原则,给出任意位置水位流量、蓄洪区进出洪量等详细信息,为防洪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受外域水体特征及潮汐作用影响,滨江潮汐型湖泊水体透明度影响因子复杂多变。以镇江内湖为例,基于洪、枯两季典型全日潮野外同步实测结果,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定量计算了内湖水体透明度与相关环境因子的灰关联度,分析研究了不同时间尺度下内湖透明度的主要影响因子。结果表明:洪季,影响内湖透明度的关键因子是悬沙浓度与高锰酸盐指数;枯季,来水含沙量降低,主要影响因子为高锰酸盐指数与叶绿素a浓度;洪、枯两季,内湖水体透明度主要影响因子的排列顺序受潮汐作用影响较小;NH3-N等间接影响因子对透明度影响不明显,但随涨落潮仍呈现一定变化。  相似文献   

20.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ground waters and stream waters is thought to be determined primarily by weathering of parent rock. In relatively young soils such as those occurring in most temperate ecosystems, dissolution of primary minerals by carbonic acid is the predominant weathering pathway that liberates Ca2+, Mg2+ and K+ and generates alkalinity in the hydrosphere. But control of water chemistry in old and highly weathered soils that have lost reservoirs of primary minerals (a common feature of many tropical soils) is less well understood. Here we present soil and water chemistry data from a 10,000-hectare watershed on highly weathered soil in the Brazilian Amazon. Streamwater cation concentrations and alkalinity a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to each other and to streamwater discharge, suggesting that cations and bicarbonate are mainly flushed from surface soil layers by rainfall rather than being the products of deep soil weathering carried by groundwater flow. These patterns contrast with the seasonal patterns widely recognized in temperate ecosystems with less strongly weathered soils. In this particular watershed, partial forest clearing and burning 30 years previously enriched the soils in cations and so may have increased the observed wet season leaching of cations. Nevertheless, annual inputs and outputs of cations from the watershed are low and nearly balanced, and thus soil cations from forest burning will remain available for forest regrowth over the next few decades. Our observations suggest that increased root and microbial respiration during the wet season generates CO2 that drives cation-bicarbonate leaching, resulting in a biologically mediated process of surface soil exchange controlling the streamwater inputs of cations and alkalinity from these highly weathered soil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