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黑翅土白蚁可危害多种木材、杂草等,是树木、建筑、桥梁、堤岸的大敌,在我国南方许多省较为常见。最近我们在丽水县峰源公社发现它危害水稻。对此,我们与公社农技干部一起在庞山、下庄、横坑、库坑等几个大队作了一个初步调查,现简报如下:一、形态:田间我们所见有兵蚁和工蚁两种。兵蚁体长5.5~6.0毫米,头部暗黄色,近似梨形,其长大于宽,最宽处在头的中后段,左  相似文献   

2.
丽水县峰源公社庞山大队第一生产队科技小组,针对当地土壤缺磷的特点,于1973年进行了过磷酸钙作早稻穗肥试验,获得显著的增产效果。试验田为海拔630米的坑边田,沙质壤土,肥力中上。小区面积2厘,采用随机排列,重复3次。基肥亩施草子5000斤左右,氨水30斤、钙镁磷肥25斤作耙面肥。供试品种为圭陆矮8号,3月27日播种,4月16日带土移栽,密植5×6寸。移栽后8天,亩施肥田粉10斤、过磷酸钙10斤,  相似文献   

3.
丽水县峰源公社庞山大队第一生产队地处高山,耕地分布在海拔630公尺至930公尺的高山上。过去认为:山高天冷,阳光少,种不起油菜。1973年秋天,这个队的干部、社员群众,为了向生产的广度和深度进军,破除迷信,大胆地在高山上试种了3.5亩油菜,但是没有从高山的客观实际出发,油菜缺株多,生长差,结果每亩只收40多斤油菜籽。1974年秋,他们再试种了4.5亩油菜,从高山气温低、阳光少的特点出发,采取了适时播种移栽、培育壮苗、合理密植、巧施肥料等措施,油菜长到一人多高,结荚累累,获得了丰收,共收油菜籽902斤,每亩平均200.4斤。从两年高山试种油菜的实践中,体会到高山油菜丰收,在栽培技术上应抓好以下几个环  相似文献   

4.
丽水县峰源公社位于丽水、青田和云和三县交界的峰源山区。公社革委会针对当地山高、土层薄、肥力差的自然条件,在深入开展“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中,发动社员群众积极开展科学实验,在水稻、紫云英等作物上试用磷矿粉,生产成本低,增产效果显著,深受群众的  相似文献   

5.
丽水县水各公社旭光大队,为了探索制种高产栽培技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节约制种面积,在农业部门的指导和帮助下,从一九七八年开始采用1:10行比制种试验,近五年来连续取得高产。据五年试验推广,一般亩产可增40—56%。  相似文献   

6.
丽水县水各公社旭光大队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桑园面积从1978年的480多亩增加到去年的1110亩,蚕茧产量也从1978年的340担增加到1304担,创造了历史最高水平。使全大队社员蚕茧收入人均达到148元,收入在千元以上的重点户和专业户达到六十六户,成为丽水县第一个蚕桑专业村。旭光大队蚕桑大幅度增产,除了政策调动了社员积极性外,在技术上主要经验是:  相似文献   

7.
许村公社永福大队,1972年粮食生产在1971年亩产1728斤的基础上,又有新的跃进。全大队2483亩粮地,平均亩产1950斤,比1971年增产222斤,总产提高12.8%。其中春粮、早稻、晚稻亩产分别比1971年增产18—20%。在19个生产队中,有10个生产队粮食亩产跨过了双千斤。在粮食生产获得持续大幅度增产的同时,络麻总产比1971年增产28%,蚕茧总产比1971年增产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东海新生代陆架盆地丽水凹陷N6井月桂峰组和灵峰组下段地层碎屑锆石U-Pb定年,发现月桂峰组碎屑锆石主要为岩浆锆石,包括140—90 Ma和190—170 Ma两个年龄组分,并有零星的大于400 Ma的变质锆石;向上至灵峰组下段碎屑锆石中除上述锆石年龄组分外,新出现280—260 Ma的变质锆石组分,说明除140—90 Ma及190—170 Ma岩浆岩物源外,随着物源区持续剥蚀,至灵峰组下段物源区明显加入了280—260 Ma变质岩.这一与二叠纪相关的变质碎屑锆石和变质作用,可能与晚古生代古太平洋板块汇聚华南大陆有关.  相似文献   

9.
永福大队1976年粮食又喜获丰收,全大队2428.5亩粮地平均亩产2012斤,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其中1800亩春粮,平均亩产379斤,比上年增产17%;2305亩早稻,平均亩产1012斤,比上年增产6%;2640亩晚稻,平均亩产697斤,比上年增产9.8%。这是贯彻第一次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精神的胜利成果,是坚持大寨的根本经验,排除“四人帮”反革命修正主义路  相似文献   

10.
丽水市庆元县拥有“世界香菇之源”、“中国香菇城”等美誉,1995年曾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授予“世界人工栽培香菇历史最早”、“全国最大的香菇生产地和集散地”两项“中华之最”。1986年丽水市开始实施国家星火项目“人造菇木露地栽培香菇技术”,在全省率先发展代料香菇栽培技术,使丽水食用菌产业步入了快速发展阶段。最近10年间,丽水市香菇产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成为丽水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第一大支柱产业。2002年创产值17.2亿元,占全市农业总产值59亿元的29.1%,全市农业人口214.1万人.食用菌人均产值达803.76元。  相似文献   

11.
1975~1976年示范试验的结果1.“乙烯利”促进棉花早熟的效应。经过示范试验,可以看出在不同地区、品种条件下,棉花应用“乙烯利”催熟均有明显效应。如海宁县黄湾公社6个大队(10个生产队)对22亩“协作2号”等品种进行示范试验,在适宜的浓度范围内,于9月下旬施用(施用后一周内日平均气温为20.5—22℃)拔杆时开铃率比对照高21.3—29.5%;即使在10月上、中旬使用(10月7—17日),施用后一周内日平均  相似文献   

12.
丽水县富岭公社中堂大队是柑桔生产新区,大部分土地肥沃,有着优越的种桔条件。从一九七四年开始,全大队种有柑桔三百七十九亩,目前已投产的有一百十八亩四分。前几年虽然柑桔树势很旺,强健,但产量很低,一九八一年冬以来,在县科  相似文献   

13.
激科选2号”是广东师院生物系水稻育种组一九七三年用氩离子激光器处理“科揭选17号”后经三代选育而成的早造早熟品种。几年来,经各地试种,经济性状表现较好,一九七六年早造分别在增城县新塘公社南埔大队。台山县大江公社农科站、台山附城中学农场及从化县鳌头公社白兔大队等地试种。经贫下中农鉴定“激科选2号”具有以下特点:1:早熟:全生育期,有效积温约2270℃,100—105天。比早熟种“广陆矮四号”(全生育110天)及”红梅早”(全生育期110—115天)早熟5—10天。2、耐寒:“激科选2号”苗期抗寒力很强,据一九七六年早造各地试种,均比当地当家品种抗寒。据台山大江公社农科站观察,当地当家品种“台珍92”与“激科选2号”同期播种,苗期遇上强寒潮及长时间低温阴雨天气,“台珍92”死苗率达20—40%,而“激科选2号”无死苗现象,移植后刚遇上寒潮,虽然停止生长,但不会死苗,而“广陆矮四号”则死苗严重。  相似文献   

14.
5月的丽水,绿野葱葱,一股科技潮正在奔涌。5月9日,2005年全国科技活动周“科技富民”系列活动之一的“农村科技远程教育走进丽水”活动在丽水拉开帷幕。  相似文献   

15.
自去年十二月全省科学技术情报工作会议以后,我区在青田召开的一月全区农业科学实验会议上,成立了“丽水地区农业科技情报站”,全区一九七二年第二次农业科技情报会议于五月九——十一日在丽水召开。参加这次会议的有地区农业局、地区农科所、地区中专技校、丽水、龙泉、云和、遂昌和青田等县有关同志,省科技情报所,省农科院和地区计划办公室也应邀派人莅临指导。会上认真学习了毛主席有关科技工作的重要指示,学习了浙江通讯评论:  相似文献   

16.
“浙单一号”是自交系“金131”和“威591”的单交种,表现抗病,早熟,高产;籽粒淡黄色,中间型,千粒重265克;穗长12厘米,粗4厘米,每穗籽粒14行,出籽率84%。1970年秋季在东阳县良种场大田种植,亩产652斤,在胜利公社红光大队试种12亩,除去套种萝卜的面积,亩产550斤,在引自外省十多个优良杂交种的秋玉米品比试验中,单产居首位,比“新双一号”增产12.4%,比“黄火燥”增产31.7%。“浙单一号”抗大、小斑病和茎腐病等,1970年秋季嵊县北山地区大斑病盛发,据嵊县农科所试验,种“浙单一号”,在相同条件下,比“嵊县六十日”、“小金黄”、“小玉米”  相似文献   

17.
处州白莲     
丽水,古称处州,因荷圹环城,四乡皆是,故有“莲城”之称。“处州白莲”也成为别具特色的传统产品。丽水县种植白莲,历史悠久,据《处州府志》记载,早在一千四百多年以前,已开始种植白莲,到南宋时代大量种植。处州白莲具有“粒大而园、饱满、色白、肉绵、味甘”五大特点,是名贵的药材和高级营养品。它含有蛋白质15.9%、脂肪2.8%、矿物质3.9%、  相似文献   

18.
我社地处山区,马铃薯是主要春粮作物之一。在马铃薯生产中,常因“早生块茎”而造成缺苗,影响产量。“早生块茎”就是马铃薯种薯在贮藏期间和播种后出苗前形成的块茎。马铃薯产生“早生块茎”后,将种薯的养料输送到新生的块茎上,促进了新块茎的大量产生、增大,严重的抑制了茎的生长,凡有“早生块茎”的85%以上不出苗,造成缺苗。过去“早生块茎”发生量少,没有严重地影响产量。今春在连续阴雨的情况下,“早生块茎”大量发生,一般“早生块茎”达40~50%,严重的达70%以上,庞山大队第七生产队马铃薯“早生块茎”达81.54%,每个种薯有“早生块茎”5~7个,多的达20余个。为了解“早生块茎”形成的因子和研究防治对策,我们进行了调查和对比试验,现将结果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19.
丽水地区和丽水县病虫观测站根据贫下中农的经验,在1970年—1971年用茶籽饼浸出液防治稻瘟病和纵卷叶螟进行药效考查,现将情况简介于下:据去年初步试验材料来看,用10%茶籽饼浸出液对预防水稻穗颈瘟的发生有一定效果。喷药后观察,茶籽饼粘附力较强,不易被雨水冲洗。在早稻上每亩用10斤加水10倍喷雾,其效果可达70—80%,仅次于春雷霉素,相当于温产50%的稻瘟净。另据城关镇新建大队试验,用茶籽饼防治连作晚稻穗颈瘟也取得同样的效果。该队有10多亩黄岩乌咀糯,抽穗前叶瘟发生严  相似文献   

20.
1972年我县继春粮之后,早稻又获得了丰收。全县44.38万亩早稻,平均亩产达到700斤,比1971年的679斤增产3.1%;总产量达到31,047万斤,比1971年增产2.3%。更可喜的是,全县有10个公社,167个大队实现了早稻一季超《纲要》,其中有11个大队,55个生产队早稻亩产突破了千斤。这是深入开展思想和政治路线方面的教育,全县贫下中农和革命干部执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认真落实农业“八字宪法”,实行科学种田的丰硕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