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利用1961~2005年南宁市最高、最低和平均温度资料,分析近50a来南宁市的气温变化特征,通过气候变暖前后灾害性天气气候事件的对比,分析南宁市灾害性天气气候事件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961~2005年南宁市年平均气温增温趋势明显,温度变率为0.3C/10a,各季节平均气温均呈上升趋势,秋季增温最明显,冬季次之,夏季位居第三,春季增温最小。年平均最高气温呈较弱的增暖,变率为0.13C/10a,而年平均最低气温的增暖趋势比年平均最高气温明显,为0.36C/10a。年平均日校差的变化则呈递减的趋势,变率为-0.23C/10a。在全球气候增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南宁市的灾害性天气气候事件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极端强降水有增加趋势,高温天气明显增多,持续高温天气加剧,雷暴和大风日数明显减少,春季低温阴雨天气减少。南宁市灾害性天气气候事件变化的原因可能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关,城市化可能是造成南宁市灾害性天气气候事件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全面研究了我国灾害性天气状况,并基于已有的研究成果分析了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驱动因子以及变化趋势,进一步探讨了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极端天气的响应。随后分析了海上风电场建设的气象和水文影响因素与潜在风险,特别强调了海上风电场应注意的防台风问题。  相似文献   

3.
从严寒、酷热、干旱、水涝、大风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通过灾害性天气对大丽花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并提出相应预防措施及对策.  相似文献   

4.
根据南充地区多年灾害性天气资料(1951—1991年)与太阳黑子资料(1900-1991年),对南充地区主要灾害性天气与太阳活动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发现南充地区的严重夏旱发生在太阳活动的上升时期,而严重伏旱、春旱、秋绵雨及洪涝大多出现在太阳活动的下降时期.  相似文献   

5.
近48年华南日照时数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1961-2008年华南110个测站年日照时数资料,通过线性趋势分析、Mann-Kendall检验、功率谱分析和计算趋势系数等统计诊断方法,分析了华南年日照时数的时空特征和气候变化。结果表明:近48 a来,华南年平均日照时数整体上呈自南向北减少的分布特点,最高中心位于广西南宁(2 552 h),最低中心在广西金秀(1 172 h)。华南平均年日照时数以4.09 h/a的速率明显减少,高于全国平均值,并存在22 a和11 a的显著周期振荡,在1970年代后期发生突变。华南年日照时数长期趋势变化有明显的空间差异,大部分地区呈明显减少的趋势,其中有3个减少中心,分别位于广东深圳(-12.86 h/a),海南澄迈(-12.85 h/a)和广西横县(-11.85 h/a)。华南年平均日照时数的分布与总云量分布几乎完全相同,但它们的变化趋势大部分相反。广东大部分地区总云量在明显增加,日照时数在显著减少。  相似文献   

6.
利用1981—2010年开封地区五个地面观测站观测资料,对强对流天气包括短历时强降雨、雷雨大风、冰雹、龙卷的气候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强对流天气出现次数由多到少依次为短历时强降雨、雷雨大风、冰雹、龙卷.开封短历时强降雨自西南到东北逐渐增加,一年中主要出现在4—9月,7、8月为短历时强降雨多发期,极值出现在1996年7月26日开封站,雨量为170.7 mm/h.雷雨大风西部多,东部少,一般出现在每年的春季到夏季,6—7月为雷雨大风高发期.冰雹北部多,南部少,除了冬季外,其他季节均会出现,4—7月为冰雹的多发期.开封龙卷的发生为小概率事件,有记录的龙卷风只有2次,分别出现在春季和夏季.  相似文献   

7.
风灾是日喀则地区主要的灾害性天气之一,尤其是西部和南部边缘地区,大风天气一年四季均有发生,是西藏区域大风天气频繁多发地带.大风不仅对房屋建筑物、电力通讯设施等方面构成严重威胁,而且还给草原植被、农牧业生产带来严重的影响.文章选取1981~2010年间日喀则地区7个观测站大风气象资料,分析日喀则地区西部和南部边缘大风天气的时空分布规律,并探讨大风天气的形成原因.结果表明:大风主要出现在冬春两个季节,秋季次之,夏季最少.近30年中,西部地区在上世纪80年代大风天气最多,00年代次之,90年代最少,30年中两个高值年和四个低值年,峰值出现在1984年,年大风日数在80年代波动较大,之后基本稳定在平均值附近,整体变化趋势不明显;南部边缘地区则是在上世纪90年代大风天气最多,00年代次之,80年代最少,30年中有4个高值年和3个低值年,年大风日数整体呈逐渐增多的趋势,2004年达到最高值.结合日喀则地区气象特征得出如下结论:该地区大风天气主要由高空急流、高空冷热平流活动、低空升温降压以及地形地理环境等因素造成.  相似文献   

8.
风灾是日喀则地区主要的灾害性天气之一,尤其是西部和南部边缘地区,大风天气一年四季均有发生,是西藏区域大风天气频繁多发地带.大风不仅对房屋建筑物、电力通讯设施等方面构成严重威胁,而且还给草原植被、农牧业生产带来严重的影响.文章选取1981~2010年间日喀则地区7个观测站大风气象资料,分析日喀则地区西部和南部边缘大风天气的时空分布规律,并探讨大风天气的形成原因.结果表明:大风主要出现在冬春两个季节,秋季次之,夏季最少.近30年中,西部地区在上世纪80年代大风天气最多,00年代次之,90年代最少,30年中两个高值年和四个低值年,峰值出现在1984年,年大风日数在80年代波动较大,之后基本稳定在平均值附近,整体变化趋势不明显;南部边缘地区则是在上世纪90年代大风天气最多,00年代次之,80年代最少,30年中有4个高值年和3个低值年,年大风日数整体呈逐渐增多的趋势,2004年达到最高值.结合日喀则地区气象特征得出如下结论:该地区大风天气主要由高空急流、高空冷热平流活动、低空升温降压以及地形地理环境等因素造成.  相似文献   

9.
云南省近44年日照时数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云南省28个气象站1969—2012年逐月日照时数、风速、气温和降水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趋势线法和Kriging空间插值法,分析了该省日照时数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 近44年,云南年日照时数整体呈波动减少趋势,减少速率为14.95 h/10a;②年日照时数空间分布大体表现为一高两低:以华坪为单峰中心的西南高值区,以屏边为中心的东部边缘低值区,和以贡山为中心的西北低值区,即自南向北呈纬向增大型分布;③年日照时数空间变化差异明显,以大理—景东—元江—江城为界,以西呈明显增加趋势,以东的滇西北—滇中—滇东南地区呈减少趋势,即自西向东呈经向减少型分布;④四季日照时数变化趋势与年日照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减少),但秋季较为特殊,呈上升趋势(4.15 h/10a);⑤四季日照时数空间变化特征主要表现为,滇西南和滇东北南部地区增多,其他各地减少;⑥云南省年日照时数与平均风速、气温和降水量均有一定的相关性.其中,降水量对年日照时数的影响最为密切,风速与日照时数变化的相关性最弱.  相似文献   

10.
从安全设备工程学的观点出发,分析了造船企业大型起重机械的使用环境,介绍了造船企业大型起重机械应对灾害性天气预防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确保了特种设备的安全运行.  相似文献   

11.
云南近40年降水量的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选取云南125个气象观测站1961年1月~2002年12月42 a的逐月降水资料,采用经验正交函数(EOF)分解方法,对云南42 a降水量场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出:云南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类型主要表现为4种主要的定常型:①全省一致型;②南北分布型(冬春季);③东北西南型(夏季);④西北东南型(秋季).同时,南部变化梯度大于北部,西部的梯度变化大于东部.  相似文献   

12.
应用1961~2008年共48 a云南125站气温资料,通过计算趋势系数等统计方法,分析全省寒潮的发生频次、时空分布特征及单站寒潮、总寒潮过程和区域寒潮过程的年代际变化及其环流特征.结果表明:单站寒潮频次呈东高西低分布;全省寒潮过程、区域寒潮过程和单站寒潮均为1月最多,2月和12月次之;省内寒潮频次在减少,东部减少趋势明显;环流分析发现在云南寒潮偏多发生年份,中高纬度地区500 hPa高度场较常年偏低,副热带高压较常年偏弱,850 hPa温度场为负距平.  相似文献   

13.
利用2006年6月至2011年12月云南省125个自动站与人工站的干球温度、本站气压和相对湿度资料,分析了对比观测资料差值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云南省自动观测与人工观测的差值具有明显的时空分布特征.从差值的时间变化看,各要素的差值在2006、2007年和2010年相对比较大,这应该是由于这些年布设了新的站点,站点运行初期差值较大造成的;从差值的日变化看,由于测量元件对气象要素变化响应的灵敏度差异,气象要素变化量较大且为正时,自动观测大于人工观测;气象要素变化量较大且为负时,自动观测小于人工观测;从差值的空间变化看,云南中部一带,即2010年建站的区域差值较大,另外值得关注的就是临沧东部和昭通东部这两个差值的大值区.  相似文献   

14.
云南降水量时空分布特征对气候变暖的响应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全球变暖对区域气候的影响研究是当今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利用云南122个测站1961~2006年逐月降水量、气温观测资料及Hardley Center再分析资料,采用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了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云南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获得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①近50年来云南降水量夏、秋减少,春、冬季增加,年降水减少;②云南年、四季降水有着明显年代际变化趋势;③相关分析发现,全球、北半球平均气温升高有利于云南春季、冬季降水增加,不利于夏季、秋季及年降水增加;④云南年降水量、春季降水、夏季降水及秋季降水都存在一个或多个显著性突变点,而冬季降水没有检测出突变点;⑤近50a来云南降水量变化也存在明显的区域分布特征.年降水量及秋季降水量基本为西增加东减少型,春季降水为全省一致增多型,夏季降水几乎为全省一致减少型,冬季降水滇西南减少其余大部增加.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云南省降水及极端降水变化趋势,基于1979—2019年云南省气象站点日降水数据及十种极端降水指标,采用M-K突变检验、小波分析及Hurst分析等方法,对近40年内降水及极端降水的变化趋势及空间格局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979—2019年云南省年降水整体呈下降趋势,降水总量下降最大倾向率达到-24.52mm/10a,存在24年、9年及其他变化尺度,干旱半干旱区突变显著性最强。在空间变化趋势中,强降水量在湿润区出现快速下降,倾向率达到-5.161mm/10a。其他极端降水事件频率、强度及极值出现不同程度下降;Hurst指数均小于0.5,显示未来各地区间极端降水频率、强度指数变化趋势将会减弱;降水总量能够较好的指示其他极端降水指标变化,相关性达到0.8,降水强度其次,相关系数达到0.7,且均通过0.01显著性检验。研究结果能够为科学研究极端降水趋势变化机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利用1991~2010年云南省洪涝灾害灾情数据,基于灰色系统理论计算灾情灰色关联度,对洪涝灾害进行定量评估,并分析其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近20 a间云南洪涝灾害损失1990年代后期为一个高峰期,1998年最重;受灾人口、死亡人口、损坏房屋、农作物受灾面积的变化趋势较为一致,出现峰值后呈下降趋势,而直接经济损失的变化趋势不明显;1998、1999年划为极重灾年,1996、1997、2001年为重灾年.  相似文献   

17.
平流层爆发性增温的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利用1950~2003年逐日平均NCEP资料,对平流层爆发性增温(SSW)的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到如下结果:北半球SSW具有多发性,在这53年里共发现了69次增温事件,平均每年一次以上,有些年份甚至出现2~3次;SSW中心位置随高度变化,在较低层(16 km附近)中心位置大部分偏于西半球的北美北部到北极地区,高层(30 km附近)附近其中心多偏于东半球欧亚大陆的北边到北极地区;北半球SSW最先发生在30 km附近的欧亚大陆以北地区,然后由上向下延伸和传递,同时中心位置也逐渐转到西半球的北美大陆北端;在北半球发生SSW期间,平流层温度场和环流场的变化也会影响到对流层,引起对流层温度场和环流场的变化.对2002年9月发生在南半球平流层的一次强爆发性增温进行分析表明,南半球的这次SSW发生时表现出的特征与北半球稍有不同,在较低层(16 km附近)SSW中心出现在东半球的南端,在较高层(25~30 km)SSW中心位于西半球的南端.  相似文献   

18.
云南初春极端冷暖灾害事件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云南1961~2009年2月的平均气温资料,采用异常指数对云南2008,2009年初春出现的极端低温雨雪冰冻和极端高温少雨干旱灾害事件做了空间分布、历史排位、冷暖异常趋势分析;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云南省2008年和2009年初春极端冷暖异常灾害事件天气成因.结果表明:2008年初春是近40年来的最冷年,2009年初春则是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暖年;云南初春东部平均气温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向暖异常演变的趋势,2000年以来,极端暖异常现象十分突出.北半球东亚中高纬500hPa高度距平场2008年2月呈"正负正"、2009年2月呈"负正负"的相反分布.乌山阻高异常偏强,冷空气活动频繁,南支槽异常偏强,导致2008年初春云南极端异常低温冰雪灾害;而乌山阻高偏弱,东亚大槽异常偏东,冷空气主体偏东,印度副高异常偏强,南支槽异常偏弱,导致云南2009年初春极端高温异常干旱灾害.  相似文献   

19.
利用江西省15个气象站1958年~2009年的逐年气温、降水数据,采用线性倾向率、滑动平均、偏最小二乘回归(PLS)、M-K检验和Morlet小波等方法,对江西省气候变化趋势、突变情况和周期特征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近52年来江西省年平均气温有显著的上升趋势,上升速率为0.16℃/10 a,进入90年代后这一趋势尤为明显;降水量的线性倾向率为15.135 mm/10 a,但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降水量变化不明显.突变分析中,气温发生突变的年份为2004年左右,降水没有突变点.周期分析中,气温和降水变化都包含了26 a、13 a、4 a的振荡周期,26 a左右周期在整个时间段上表现十分明显,为第一主周期.通过对比分析可知,气温与降水的出现时间有较好的一致相关性,即气温偏高的时期为少雨期,气温偏低的时期为多雨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