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采用活性炭负载无机碱金属氢氧化物,制备新型负载催化剂,实现由二氧化碳、甲醇和环氧丙烷一步法合成碳酸二甲酯,并重点研究了反应条件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以活性炭为载体,氢氧化钠为前驱体,负载量15 %,焙烧温度为600 ℃,反应初始压力为4 MPa的反应条件下甲醇和环氧丙烷的转化率分别为28.1 %和99.9 %,碳酸二甲酯(DMC)和丙二醇(PG)的选择性达到最高,分别为39.8%和40.5%.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甲醇与五氧丙烷在碱性催化剂TA存在下均相合成丙二醇甲醚的过程。在甲醇与环氧丙烷的配比为3:1-5:1,催化剂使用量为0.5%-1.0%,反应温度60-120℃条件下,环氧丙烷转化率在99%以上,丙二醇甲醚的选择性在95%以上。  相似文献   

3.
采用光还原沉积法制备了SO_4~(2-)/Au-TiO_2催化剂,考察了其在丙二醇单甲醚乙酸酯合成反应中的催化活性。用XRD对催化剂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显示催化剂经过酸化后的晶体结构并没有发生改变,Au颗粒均匀地分散在TiO_2表面。使用SO_4~(2-)/Au-TiO_2催化剂,以合成丙二醇单甲醚乙酸酯为探针反应,研究了反应温度、酸醚物质的量比、催化剂用量对反应平衡转化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其最佳反应条件为反应温度413 K,酸醚物质的量比3:1,催化剂用量3%(w)。  相似文献   

4.
丙二醇甲醚醋酸酯合成研究李 涛* , 杨金根 , 严之光(华东理工大学化学工程系 ,上海 2 0 0 2 37)  摘要 :研究了以浓硫酸为催化剂 ,丙二醇甲醚和醋酸酯化合成丙二醇甲醚醋酸酯的过程 ,考察了醚和酸比例、催化剂用量等因素对反应的影响 ,并选择甲苯为水萃取剂。当丙二醇甲醚与醋酸和甲苯配比分别为 1 .0∶ 1 .1和 1 .0∶ 0 .6( mol∶ mol) ,催化剂浓硫酸用量 w=0 .0 0 5~ 0 .0 1时 ,丙二醇甲醚醋酸酯的收率大于 96%。通过对该反应的动力学研究得到了反应的活化能及反应速率常数。An- g- casein浓溶液在毛细管流动中的粘弹行为董擎之1 …  相似文献   

5.
制备一系列硅胶(SiO2)负载的磷钨酸铯盐催化剂,将其用于香兰素与1,2-丙二醇的缩合反应,合成香兰素丙二醇缩醛,考察催化剂中Cs+取代数、磷钨酸铯盐负载量、催化剂用量、1,2-丙二醇与香兰素摩尔比及反应时间对缩合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磷钨酸铯盐的Cs+取代数为2.5、负载量为40%时催化剂活性最高;在反应温度368 K、n(1,2-丙二醇)/n(香兰素)=2.4、催化剂用量占反应体系质量分数1.5%、带水剂苯的用量30 mL、回流反应3 h的条件下,香兰素的转化率达到86.6%,香兰素丙二醇缩醛的选择性为100%.  相似文献   

6.
<正>丁醛作为丁辛醇装置的中间产物,拥有丰富的原料来源。以正丁醛歧化酯化法合成丁酸丁酯的工艺路线为研究对象,对催化剂体系、反应条件等进行了优化,使反应转化率达到92%,以上,选择性超过85%,。最后,结合小试研究成果,制定了一套中试装置产品分离精制方案,为正丁醛一步法生产丁酸丁酯的工业化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公司现有丙烯聚合釜设备和控制系统进行改造,并进行丁烯聚合实验。结果表明,经过改造后的丙烯聚合釜可以满足聚丁烯生产要求,合成的聚丁烯全同含量可调,单釜转化率可以达到60%以上,同时对暴露出来的部分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8.
实验采用一步法制备了一种新型、无毒Cu/-γAl2O3配合物催化剂。考察了反应温度、催化剂组成、空速、氢醛比和催化剂粒度等因素对糠醛气相加氢制糠醇转化率、选择性和收率的影响。在最佳反应条件下,糠醇的选择性和收率达到99%以上。  相似文献   

9.
Mg(Al)O催化环氧丙烷一步法合成碳酸二甲酯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水滑石焙烧制得镁-铝氧化物,使用镁-铝氧化物催化剂以环氧丙烷(PO)、二氧化碳和甲醇为原料一步催化合成了碳酸二甲酯(DMC)并联产碳酸丙烯酯(PC)和丙二醇(PG).实验表明,n(Mg)/n(Al)=8的水滑石经773 K焙烧后得到的催化剂对一步合成具有最佳的催化性能.在反应温度433 K和压力6 MPa下,使用镁-铝氧化物催化剂反应10 h后PO转化率达到100%,DMC选择性为20.2%.  相似文献   

10.
研究催化剂的浸渍制备方法、煤基活性碳载体、不同浓度HCl、HNO3预处理条件对甲醇气相氧化羰化合成碳酸二甲酯催化剂活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分步浸渍法优于一步法;在已选择煤基AC载体中,以宁夏华辉AC3为载体制备的CuCl/AC催化效果最优,甲醇转化率为22.5%,DMC选择性为92.3%,DMC时空收率为131.2 g.kg^-1.h^-1;6 mol/L HCl预处理效果最好,甲醇转化率为24.1%,DMC选择性为94.7%,DMC时空收率为147.2 g.kg^-1.h^-1。  相似文献   

11.
利用双金属氰化物作为催化剂,催化CO2/环氧丙烷调节共聚制备聚碳酸亚丙酯多元醇(PPC),详细考察了催化剂用量、相对分子质量调节剂及其用量、CO2用量等对聚合的影响.研究发现PPC的相对分子质量与相对分子质量调节剂的用量成线性关系,可以根据需要合成具有规定相对分子质量的PPC树脂.最后提出聚合过程中碳酸丙烯酯可能按照解拉链的方式生成.  相似文献   

12.
ZnO/NaY催化尿素与1,2-丙二醇合成碳酸丙烯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浸渍法制备了ZnO/NaY催化剂,采用XRD、BET、异丙醇探针反应等手段对其物化性质进行了表征,并考察了催化剂对尿素和1,2丙二醇在固定床反应器上减压条件下合成碳酸丙烯酯的催化性能.结果表明:负载适量的ZnO没有改变NaY分子筛的骨架结构,且ZnO高度分散于NaY分子筛表面.当ZnO质量分数为5%时,催化剂表现出较好的催化活性,尿素的转化率和碳酸丙烯酯的收率分别达到86.2%和82.3%.N2气氛下异丙醇探针反应结果表明,催化剂表面的酸性位与碱性位分布直接影响催化剂催化活性.  相似文献   

13.
本体法聚丙烯CSTR建模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 Hypol工艺聚丙烯反应器为研究对象 ,根据汽液平衡和聚合反应动力学方程 ,建立了丙烯聚合机理模型。利用 BWR状态方程结合亨利定律计算液相中的氢气浓度 ,避免了求解多元平衡问题 ,提高了计算速度。利用现场工况数据 ,模型可以实时预报聚丙烯的熔融指数 ,聚合釜的聚合率、浆液浓度、聚合热等重要参数。计算结果较好地符合现场实测数据 ,熔融指数 (MI)的平均预报误差为 1 .6 % ,其它参数的预报也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可在线运行 ,指导生产  相似文献   

14.
采用气相色谱-脉冲火焰光度检测器(GC-PFPD)与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分析研究炼油厂精制丙烯原料中的微量硫化物.通过对原料丙烯中的微量硫化物进行富集,采用GC-MS技术与标准品定性,首次从丙烯中检测到异丙基二硫醚和异丙基三硫醚.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对分子氧和丙烯直接合成环氧丙烷(PO)的活化作用.丙烯、氧等离子体是在室温和大气压下、在筒(线)-筒式反应器中通过介质阻挡放电产生的.实验中主要考察了输入功率在3种不同体系中分别对丙烯转化率、PO选择性的影响.反应物及各产物通过在线色谱法进行分析.实验数据表明:在室温和大气压下,用介质阻挡放电法可转化丙烯和氧气直接生成PO.在总反应气流速为160.8mL/min,输入功率为4.6W,V(GH6):V(O2)=1:200的条件下,丙烯转化率及PO的选择性分别为〉80%和〉30%.He和TS-1催化荆的加入有利于增加PO在有机氧化产物中的选择性.  相似文献   

16.
采用CO2与环氧丙烷共聚产物聚碳酸亚丙酯多元醇(PPC)、2,4-甲苯二异氰酸酯(TDI)、1,4-丁二醇(BDO)和羟基硅油为主要原料,合成单组份醇溶性聚氨酯,并向其中添加由聚磷酸铵、三聚氰胺、季戊四醇三者组成的膨胀型阻燃体系,制得聚碳酸亚丙酯型醇溶性聚氨酯防火涂料.结果表明,当R值(n—NCO/n—OH)比值为1.4,羟基硅油的用量为3%,阻燃体系中(聚磷酸铵、三聚氰胺、季戊四醇)三者配比为6∶5∶3时,涂膜在水中浸泡72h后溶胀,耐火时间长达710s,耐水性及防火效果最优.  相似文献   

17.
针对无醚化副产物的丙烯环氧化工艺,以TS-1分子筛为催化剂,双氧水为氧化剂,乙腈为溶剂,考察丙烯直接环氧化连续反应中反应物摩尔比、反应压力、反应温度、双氧水质量分数和进料质量空速等条件对双氧水转化率及环氧丙烷选择性的影响;研究丙烯、双氧水、乙腈体系下的丙烯环氧化反应机制以及乙醛的形成机制。结果表明:在优化的反应条件下,采用乙腈为溶剂后体系中没有醚化副产物形成,环氧丙烷的选择性为100%,双氧水的转化率和环氧丙烷的收率可达88%和71%;乙腈作为非质子性溶剂,环氧化反应活性较采用醇类溶剂时偏低,其惰性和弱碱性能有效抑制环氧丙烷的开环,从而避免生成醚化和水解副产物。  相似文献   

18.
丙烯精馏塔的在线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给出了丙烯精馏塔的成本目标函数,建立了丙烯精馏塔的数学模型,分析了该数学模型的约束条件.数学模型求解后的结果表明:控制丙烯精馏塔塔底再沸器的加热量,可以使成本目标函数达到最小值,从而实现该塔的在线优化.  相似文献   

19.
丙烯环氧化反应产物分离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发了丙烯环氧化反应产物的分离工艺流程。采用共沸精馏方法分离水和丙二醛单甲醚,并以UNIFAC热力学方程作为物性计算方法进行了全流程模拟计算,给出了相应的工艺参数,并证明了所开发的工艺流程技术上是先进可行的。  相似文献   

20.
采用仿生黏合剂多巴胺改性二氧化硅纳米颗粒(PDA@SiO2)并与聚乙烯醇(PVA)高分子基质共混,再将获得的PVA-PDA@SiO2杂化材料涂覆到聚砜(PSf)中空纤维支撑层表面制备中空纤维复合膜用于丙烯气体除湿,研究了杂化膜的微观形貌、晶态结构、高分子链运动性、自由体积特性等物理化学性质。实验结果表明,当填充剂PDA@SiO2含量(质量分数,下同)为1%时,在298 K、原料气水含量为0.5%的条件下,PVA-PDA@SiO2/PSf膜分离因子为24 837,是PVA/PSf膜的12.7倍,渗透系数为904 GPU[1 GPU=7.501×10-10 cm3/(cm2·s·Pa)],是PVA/PSf膜的3.6倍。仿生黏合剂多巴胺的多重相互作用可改善PVA与填充剂SiO2的界面相容性,进而提升杂化膜的分离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