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闽南方言的一支,龙岩话的文白异读具有整齐的对应规律。龙岩话文白读系统中鼻尾韵和鼻化韵占有很大的比重,而这两类韵母大多属于中古阳声韵,从阳声韵出发探究龙岩话的文白异读.可以发现其中整齐的对应规律。  相似文献   

2.
龙岩话阴声韵的文白异读主要有三种类型,即文读白读皆为单韵母,文读为单韵母、白读为复韵母,文读白读皆为复韵母。文章主要分析了这三个类型的文白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3.
并州片晋语宕江摄阳声韵存在丰富的文白异读现象,这是深入了解并州片特点的珍贵的语言材料。文白异读现象在方言中所反映的层次问题并不简单,随着时间的推移,各个方言点的读音会向各自不同的方向演变,各方言又在不同的时间与权威方言或其他方言接触,会使层次变得复杂,不容易离析清晰,对于各层的性质也会不清晰。  相似文献   

4.
阴声韵字和阳声韵字在宋代诗词中一般不相押。从这一规律看,第2版《全宋词》部分韵字点断有误,使得个别阴声韵字押入阳声韵段,或个别阳声韵字押入阴声韵段,应当修正。另外有个别韵字因为印刷字形而讹变。  相似文献   

5.
在汉越语中鼻音韵尾、塞音韵尾分布十分整齐.汉越语中的对应,暗示着中古汉语语音系统对应性.有一些证据表明,中古汉语"梗摄"和"宕摄"的阳声韵以舌面鼻音收尾,入声韵以舌面塞音收尾,这样中古汉语的鼻音、塞音分布也十分整齐对称.  相似文献   

6.
文白异读的分析研究对于考察地方方言的语音特点和方言语音发展演变的历史层次有着重要的意义。广南方言有着丰富的文白异读现象,且极具地方特点,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文章主要从声母、韵母和声调等方面描写广南方言的文白异读系统类型,同时对文白异读所透露出来的语音演变规律及特点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7.
选取闽南话区的厦门、漳州、龙岩,客家话区的武平、梅县五地,来比较闽南话、客家话文白异读,从三方面进行研究:文白异读单字、文白异读的分布、文白异读音素。结果显示:闽南话中心区的白读字数是容话的三到四倍;音素文白异读在五地都大于相应的单字文白异读;而在地理位置上处于中间的龙岩,不管在单字、还是音素上,都显示了阂客过渡区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描写剖析彬县新民镇(张家村)方言的语音特点。具体包括:从共时角度翔实地记录描写彬县方言的语音系统,通过与《切韵》音系的比较,从历时角度分析其古今演变,总结彬县方言的文白异读和连读变调规律,并作一定分析。  相似文献   

9.
文白异读和新老异读是方言语音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奇台方言中的文白异读主要有[?]、[f]组、[ei]、[uei]组和[?]、[ai]、[ei]组等四种情况,新老异读只有[?]、[?]组和其他一些不成规律的情况,掌握方言中的异读系统,从而能够更加全面认识奇台方言的语音面貌.  相似文献   

10.
梅县方言的文白异读余伯禧(韶关大学)一、梅县话的声韵调声母(17):PP'mfvtt'nItsts'skk'ηhθ韵母(74);aeoaioiuiiiaieiciaiiuiiauieuuuauouaiamemnanenonunaηimiaminian...  相似文献   

11.
考察明代莞籍诗人用韵,并与《广韵》对照分析韵部之间的分舍,归纳出22个韵部:9个阴声韵部,9个阳声韵部,4个入声韵部。明代莞籍诗人韵部系统既不同于历代诗人奉为圭臬的《广韵》音系,也不同于代表当时官话音系的《洪武正韵》,具有独特性。  相似文献   

12.
明代江西词人用韵大体可以分为14个韵部。阴声韵7部,阳声韵6部,入声独立为1部。词作主要反映明代官话语音,同时有方音流露。其中有的用韵特点反映了江西赣方言的内部差异。  相似文献   

13.
论晋方言中的"阴阳对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晋方言中的“阴阳对转”是指:本属阴声韵,但读为带鼻音成分的阳声韵;本属阳声韵,又读为不带鼻音成分的阴声韵。阳转阴现象在晋方言中较多;阴转阳,其他方言已有零星报告,但晋方言中的这类现象还鲜为人知。  相似文献   

14.
文白异读是指同一个词在书面上有一种读音,在日常口语中另有一种读音,前者称为文读音,又叫读书音,后者称为白读音。文白异读是方言语音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文读音是方言区人们在生产生活中根据实际需要创造出来的方言语音“洋泾浜”,通过研究文读音,可以看到方言语音与共同语语音的相同或相似之处;白读音则是方言自身固有的,历史比较悠久,有的保存了一些中古甚至上古音,通过研究白读音,可以看到方言语音的特色及其与周边方言和共同语语音的差异之处。咸宁方言存在比较突出的文白异读现象,有的涉及到声母或韵母;有的既涉及到声母,又涉及到韵母;还有的涉及到声调。通过研究咸宁方言的文白异读,可以清楚地看到咸宁方言语音系统与共同语语音系统的异同。  相似文献   

15.
杭州方言是历史上宋室南迁、建都杭州而形成的一支带官话色彩的吴语。通过对南宋临安城内北方移民和土著人口比例的考察,从语言接触的角度探讨宋室南迁和杭州方言文白异读之间的关系,可以认识到杭州方言文白异读的研究在汉语方言学、汉语音韵学和社会语言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6.
李芳 《皖西学院学报》2010,26(6):123-126
目前普通话异读词整理和规范最紧要的任务,就是研究分析异读词中哪些可以采用统读的方式来处理,哪些在不能完全实行统读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减少异读音项的办法来处理。通过调查,根据具体异读词的不同特点,提出可以通过取消意义上无差别或差别细微的异读、改读部分古音异读、取消只用于个别方言词语的异读音、规范文白两读等方法来进一步统读或减少异读音项,从而提高普通话异读词读音的规范化水平。  相似文献   

17.
入声韵的演变是现代汉语形成过程中发生的重大历史音变。通过对明末反映宣城方音的《音韵正讹》七个入声部韵字的研究,可以认为《音韵正讹》的塞音韵尾已经弱化不能分别,取而代之的是喉塞韵尾。《音韵正讹》入声韵发生的归并在依循韵部发展规律的同时也存在着其独立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通城县位于湖北省东南角,是湘、鄂、赣三省的交界,面积1141平方公里,人口36万。境内方音的显著特色是有成套的浊音声母和入声韵,最特别的是入声中有复辅音韵尾。 通城入声一部分与收元音的舒声韵相配,在元音后带喉塞尾,调值高促,如”职”、“一”“压”、“约” “屋”,等等。有些入声与收前鼻辅音的舒声韵相配,在元音与鼻音之间夹带喉塞,形成复辅音尾。这些韵主要来自山、臻、咸、深四摄,个别来自曾、梗两摄。共十一个韵,就是:  相似文献   

19.
乐清方言的声母有29个,具备了吴语方言的一个重要特征,即浊声母和清声母的对立。韵母30个,没有入声韵和鼻化韵。声调有8个,入声不是短促调,已变为舒声,是先降后升的曲折调。  相似文献   

20.
(表解) 1、我们试图以表格的形式反映地方语音同普通话语音的对应关系。本表的总名是《蒲圻方音与普通话语音对应表》,按蒲圻韵系由44幅“同韵字表”组成。 2、入表的字先按方言韵母分归各号“同韵字表”,韵序号和韵母音值标在“同韵字表”右上方;同韵字又再按方言声母分横栏,声母音值标在栏的左端;同韵同声字还按声调分为六个竖档,调值标在档的上端。同表的字即同韵,同栏的字即同声,同档的字即同调。由表内横栏竖档交织成的各方框里的字(即同框字),声韵调全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