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儒家虽然没有直接提出"和谐"的思想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但是它把构建大一统的封建"大同世界"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要实现"大同世界"首先要达到社会和谐,儒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都提出了实现社会和谐的具体主张.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和任务,构建和谐社会对统一战线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提供了更大的作为空间,儒家"和"思想对新时期统战工作的启示归结为一点,就是和谐统战.把统一战线与构建和谐社会结合起来的"和谐统战"思想,开创了统战工作的新境界,在各个领域提出了新要求,在更好的方法路径上体现了新作为,和谐统战的实践必将有力地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2.
道德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基础,优秀传统文化是现代道德体系的重要来源。因此,要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必须加强道德建设,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天人合一”、“和而不同”,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人与人和睦相处。这一丰厚的“和谐”思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传统文化根基。  相似文献   

4.
孙中山提倡"天下为公",既是对中国优秀文明的继承,又是对"天下为公"的发展与弘扬。"天下为公"是执政者构建和谐社会的先决条件。"三民主义"是实现"天下为公"的具体措施:三民主义思想的提出是当时构建和谐社会的纲领;实行三民主义的目的是为夯实社会和谐打下坚实基础。"三民主义"是中国大同理想的传承,又是对传统大同理想的超越。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传统文化领域里,和谐理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儒""道"两家.深入剖析和解读"儒""道"两家所倡导的"和谐"理念,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6.
"仁义礼智信"的由来、发展及其基本内涵(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仁"、"义"、"礼"、"智"、"信"为先秦儒家提出并发展成具有普遍意义的道德范畴和价值取向标准."仁"是先秦儒家的最高道德准则,它的内涵在各个时代各有不同,<公民道德实施纲要>中的"团结友善"、"敬业奉献"可视为"仁"德在今天的体现与发展."义"德的基本内涵是威仪、友谊、情谊、美善、公平、正义、适宜,目的在于实践"仁"."礼"德的核心是"敬",其根本是"孝",其效果是构建和谐人生、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和谐国家与和谐世界."智"是关于认识自我、认识他人、关心他人、理解他人、明辨是非、分别善恶的智慧."信"德是诚实、有信用,中国近现代的儒商都以诚信为事业之本.<公民道德实施纲要>中"爱国守法"可视为"义"德在今天的继承,"明礼诚信"中的"明"以及"勤俭自强"可视为"智"德在今天的发展,"诚信"二字则是对传统"信"德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7.
伴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人们的道德价值观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当代流行的道德价值观虽然提供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基础,同时也出现了影响社会和谐的音符。根据实现人自身和谐、人际关系和谐、人与社会关系和谐、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的要求,构建与强化和谐社会的道德价值观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张静 《科技信息》2007,(29):191-191,133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种美好社会,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种社会理想。"和谐"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文化思想遗产,进入21世纪后,中共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并将其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由此,和谐之风乍起,不仅是我们国家的目标,也成为社会各界的目标,提出了诸如建设和谐企业、和谐校园、和谐社区等规划目标,那么,究竟何为和谐,如何才能达到和谐?这就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和谐,把握和谐。  相似文献   

9.
和谐社会历来是人们追求的美好目标,中国历来有"和为贵"、"政通人和"、"和睦亲善"的民族传统。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建立和谐社会,达到全社会的和谐发展"的重要思想,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命题。目前,我国城乡居民之间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矛盾,不仅是中国发展面临的一大挑战,同时也是实现全社会和谐发展的重大障碍。  相似文献   

10.
太极文化是在中国5000多年的传统文化背景下产生发展起来的,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太极文化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独特的价值,它是构建社会和谐的有效途径,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持。本文阐述了太极文化与和谐社会的内涵,并指出太极文化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最后提出太极文化对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的价值,使得人类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再次闪烁出耀眼的光芒。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法律的历史进程,是儒家伦理道德与传统法律相融合的进程。在这一融合进程中,儒家伦理道德占据着主导地位,儒家伦理道德规范以律令的形式出现于传统法律中,使传统法律成为维护儒家伦理道德的工具。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文化史上,先秦诸子文化资源并未真正从积极的意义上整合过。全球化趋势为诸子文化的阐释提供了全新的语境。在新的文化视野下,老、庄建立在对“道”的神秘和宇宙无穷的理解意识基础之上的认识论,孔、孟以仁义之学为基点的伦理思想,墨子以“兼相爱,交相利”为核心的宗教理念,正显现出各自独特的魅力和价值。这些思想精华的互补与整合,对内可提升民族的精神品格,对外可与世界文化交流与沟通。  相似文献   

13.
中国进入现代社会,严谨的儒家家庭伦理因其封建专制性而遭到新文化的抨击。在这种文化转型的大背景下,中国现代女作家以个体本位和个性意识为基础,站在女性立场上观照儒家家庭伦理文化。她们通过大量家庭矛盾的揭示和女性悲剧的描写,对儒家家庭伦理文化的弊端进行了较为理性的价值批判,为女性摆脱旧家庭的禁锢从而获得“人”的自主意识,为建立“以人为本”的现代家庭伦理文化观,做出了有价值的探索。  相似文献   

14.
鸦片战争后,中西文化发生了猛烈碰撞。作为大清王朝坚贞不二的儒臣,曾国藩能抛弃“天朝上国”盲目虚骄之情,从理学家藩篱中冲出来,放眼世界,在维护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接纳近代西方先进文化,徐图自强,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基于对中国民族问题的发展趋势的深刻认识,提出了"和谐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的重要命题,为中国民族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16.
肖平 《晋中学院学报》2004,21(2):102-105
文章分析了杜维明先生的传统儒家思想的研究思路,得出其研究方法的基本结构是:作为"内在的参与者"进入哲学家的精神领域,深刻地理解、认识其思想;作为"外在的旁观者"对该思想进行深刻的评价、批判;在世界文化的背景当中实现传统儒家思想创造性地转化。  相似文献   

17.
马浮的学术特色在其经学的本体诠释学,他将六艺统归于一心,而此心又上遂于道.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他又不赞成直说"心即理",而强调"理气""性情"两端而一致的辩证圆融.他的六艺之教所涵的"相涵互摄""体用一如"的思想,隐含着一套完整的本体诠释学的思维.马浮以"六艺统摄诸子",进而以六艺统摄四部,进而以六艺统摄西来学术,终究言之,它要以六艺统摄天下之道.若据学问之实而言之,马浮之论不免稍过,但若能人乎其中,将可以发现马浮之学所涵之本体诠释学可以经一"因而通之""调适而上遂于道"的方法,而有一崭新发展之可能.再者,我们将集中"道""经典""人"这三端的互动循环,对比讨论经学本体诠释学的诸多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8.
王应麟在《困学纪闻》中以札记的形式对诸经进行阐发、议论、考证、整理,开辟了独特的治经之路.在经学上,他不拘于门户,汉宋兼采,百家兼综,经史并重,实为一代通儒.  相似文献   

19.
战国中期以前,中国的含义有二:指王政与霸政时代王者及诸侯所居的都邑;二指春秋以来文明开化翟度较高的若干中原城邦.自邹衍提出"中国名日赤县神州"的大九州说命题后,中国与赤县神州二概念.因属同一关系,中国又赋有了专有名词的性质及义项.中国天下一统观念发端于老子的一元论世界现.墨家学派首次提出并系统论证了"从事乎一同天下之义"的政治理念.战国中后期,秦欲称帝中国的舆论影响日深,战国混战不休的局面,终为秦的中国政治一体化进程所替代.  相似文献   

20.
儒家诗学作为中国古代文论的重要资源一直影响并制约着中国文论的发展,如果不能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中国古代文论的创造性转化是不彻底的。王国维以"本真人格"为汇通"文如其人"说、"赤子之心"的内在依据。同时,他又根据尼采的"血书"论,突破了传统"人格"中国家和人民的内涵而上升到生命人格的高度。他将儒家诗学和西方的相关理论相结合,对中国儒家诗学的现代转化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