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1980至2009年数据,考察日本对中国和对印度商品贸易中中印之间竞争与合作关系。利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发现从日本出口看,2003年以后中印两国存在正的相关系数;从日本进口看,1991年以后中印两国则存在负相关系数。由此得出结论:在日本出口方面,中印在2003年后存在互补关系;在日本进口方面中印在1991年后存在替代关系。  相似文献   

2.
中国和印度的古老优秀文化是历史赋予的宝贵资源,更是两国开展交流与合作、走向自强之路的精神财富.高等教育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它通过培养高端人才、提供高深知识为新时代的文化传承和文化发展铺设道路.中印在文化和教育方面既有共同点,又有各自的差异,共性和个性为两国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互补的空间.中印高等教育合作能够激发两国文化和教育的潜在互补性,在相互尊重、求同存异的原则下,挖掘两国的文化契合点与创新点,促进两国文化和教育的共同发展,这是历史赋予中印两国高等教育的文化使命.  相似文献   

3.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中印经贸关系的发展达到有史以来的最好阶段,随着世界时两国的关注的加深,把握两国经贸关系发展的特征、趋势并进一步推动双方经贸关系的继续发展,对于中印在世界的东方共同崛起是十分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4.
《世界知识》2020,(14):7-7
7月5日晚,中印边界问题中方特别代表、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同印方特别代表、印度国家安全顾问多瓦尔通电话。王毅表示,今年是中印建交70周年。中印关系历经风雨考验,取得今天的发展局面来之不易。前不久中印边界西段发生加勒万河谷事件的是非曲直十分清楚,中方将继续有力捍卫自身领土主权,维护边境地区和平安宁。王毅强调,实现发展振兴是中印两国第一  相似文献   

5.
在全球一体化大潮下,区域经济合作迅速发展并成为推动全球一体化的重要力量。在全球竞争日益激烈的21世纪,中印经济要保持持续快速发展,实现两国迅速崛起,建立中印自由贸易区是其必由之路。依据区域经济合作组织运作的经验和教训,结合中印经济等发展的实际情况,从中印自由贸易区建立的框架协议、时间表、市场准入等六个方面提出对策措施,以期有助于推进中印自由贸易区建立。  相似文献   

6.
复杂的地缘政治环境促使哀牢归附东汉,东汉在哀牢分布区设置永昌郡,使中国与印度两个大国在地理上第一次相连接,所以哀牢分布区不但是中印两国最早的边贸区,还是中印两国的重要文化通道;哀牢地区多样的自然生态环境孕育神奇的"九隆"神话,产出了丰富的物品,因此哀牢人物质文明发达,人口众多;以优越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物质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哀牢社会政治结构合理稳定,对周边民族有包容性,对东南亚傣、掸、泰等民族的形成与发展有过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7.
外交动态     
<正>中印领导人第二次非正式会晤在印度金奈举行10月11~12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赴印度金奈,应印度共和国总理莫迪邀请,出席中印领导人第二次非正式会晤。10月12日,习近平在金奈同莫迪举行会晤,两国领导人在友好、轻松气氛中就中印关系和共同关心的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坦诚、深入交换意见。习近平指出,去年我和总理先生在武汉成功会晤以来,中印关系迈入健康稳定发展新阶段,会晤的积极效应不断显现。中印互为重要邻国,是仅有的两个人口超过10亿的大国。维护好、发展好中印关系,是中国坚定不移的政策。  相似文献   

8.
"一带一路"倡议下深化中印产能合作,推进两国产业转型发展,需要深度剖析两国产业技术依存关系。据此,借助投入产出模型实证测度中印两国分行业产业关联和产业波及系数,分析并国别比较中印两国四大产业群划分及行业类型的确定、战略性优势产业遴选以及最终需求项目的诱发和依赖程度。研究表明,中印作为两个最大的新兴经济体,同时存在产业结构趋同和在产业价值链、产业技术关联和波及效应等方面的显著差异。基于融入"一带一路"、健全产业合作协调机制、实现产业优势互补和优化价值链空间布局等方面提出推进中印产业转型发展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没有中印合作,中印两国的大国崛起都将遭遇严重困难。中印合作可以从根本上改变世界主要大国的力量对比,形成足以改变世界格局的巨大人口、经济与市场规模。中印合作也存在着一些严重的障碍与问题,其中最根本的障碍是边界领土争端。中国要敢于大手笔、大气魄地主动实施一整套对印度的外交突破,才能真正推动亚洲一体化中印轴心和欧亚大陆中俄印轴心的早日成形。  相似文献   

10.
外交小灵通     
《世界知识》2014,(5):7-7
<正>【中印友好交流年启动啦】2月11日,国务委员杨洁篪、印度副总统安萨里出席"中印友好交流年"启动仪式。杨洁篪表示,数千年来,中印两大古老文明交相辉映,互学互鉴,共同创造了辉煌历史。中国梦和印度梦息息相通,相互契合,中印携手定能实  相似文献   

11.
中国与印度:比较和为什么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印的发展确实才刚刚开始。尽管当前两国的经济增长都很强劲,但是,还不能简单地说中印从此步入了平稳发展的大道。因为前面的道路还很长。  相似文献   

12.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世界各国采取既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又积极参加区域经济一体化实践的“两条腿走路”的方针。中印两国政府和领导人顺应世界发展潮流,积极开展两国间的经贸合作,大力推进中印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中印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可以深化双边经贸合作,增强政治互信,开展非传统安全领域合作。  相似文献   

13.
十月下半月印度共和国总理尼赫鲁的访问中国,标志着中印两国友好合作关系发展的新阶段。拥有九亿六千万人口的亚洲两大国家的友好合作,对于促进亚洲和世界的和平,是有极重大的作用的。中印两大国家的友好合作,是在传统的友谊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自从远古以来,在中国人民和印度人民之间就有了深厚的友谊。将近三千公里的边界把中国和印度联结在一起。一个世纪又一个世纪,在中印两国之间,历史纪录了和平的文化交流和经济来往,但是从来没有纪录过战争和仇恨。近代以来,  相似文献   

14.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影响下,为了实现中国和印度的迅速崛起,两国积极推进中印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在建立中印自由贸易区的过程中,两国必定存在激烈的竞争。从中国制造与印度服务等四个方面,分析建立中印自由贸易区过程中两国间的利益冲突,以期有助于两国在建立中印自由贸易区的过程中"求同存异",避免冲突、加强合作,最终实现"龙象共舞"。  相似文献   

15.
正2018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印度总理莫迪在不同场合多次会晤,两位领导人达成了一系列共识,开展"中印+"机制(包括"中印+1"和"中印+X")合作是其中的重要成果。10月?11月,"中印联合培训阿富汗外交官项目"先后在新德里和北京开班,为"中印+1"合作开了一个好头。11月30日,阿根廷二十国集团(G20)峰会期间,两位领导人再次会晤,习近平指出双方要探讨开展更广范围的"中印+"合作,莫迪对两国成  相似文献   

16.
1950年4月1日,我国和印度正式建立外交关系。35年来,中印关系虽然经历过一段曲折,但近几年在健康的道路上不断向前发展。最近两国领导人多次表示希望中印关系能恢复到五十年代那样。今天,当纪念这个在中印近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日子时,每一个关心中印友好事业的人都为之欣慰,并满怀信心地展望未来。中国和印度是亚洲的文明古国,又是山水相连的邻邦。两国人民之间存在着深厚的友谊和兄弟之情。印度是最早承认新中国的国家之一,中国人民永志不忘。中印建交后,两国关系迅速发展,来往之密切,前所未有,其中最值得回忆的是1954年。这一年4月中印两国签订了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  相似文献   

17.
青藏铁路全线通车,中印开放乃堆拉山口边境贸易,这相继发生的两件大事引起了许多人美好的联想,尤其是它们发生在"中印友好年"。口岸开放、交通便利,这对中印两国的共同发展和繁荣不是太有利了吗?而且,由此不是还可以进一步促进中国与整个南亚的联系和交往吗?如果把青藏铁路再向南延伸一些,穿过乃堆拉山口,与印度的铁路网连接起来,那又会怎样?但是,也有人产生了另一方面的联想--"使中国军事威胁加剧"?"便利中国间谍渗透"?"影响南亚次大陆的地缘政治"?……读读这组文章,对事情有个真切的了解吧。  相似文献   

18.
中印两国共同崛起是一个独特的历史性事件,这在推动地区和世界的巨大变革的同时,也深刻影响着双边关系的发展。在中印关系的深度磨合中,边界纠纷等老难题表现得更为复杂,经贸摩擦等新问题也涌现出来。互信鸿沟、自信与自卑交织及印度外交中的实用主义是这些问题难以解决的深层原因。中印必须耐心和妥善处理这些问题,才能维护和促进共同崛起的双赢局面。  相似文献   

19.
面向未来的中印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举 《科技信息》2010,(13):105-105
在中印建交60周年之际,本文通过中印关系中不利因素与有利因素的对比分析,阐明了中印两国关系发展中的互补性问题,论述了未来中印两国关系更加务实的走向。  相似文献   

20.
<正>印度是中国最大也是最重要的邻国,但多年来中印两国的关系却是"近而不亲"。中国与印度之间最大的问题是缺乏互信,而缺乏互信最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两国间存在着边界争端,二是彼此的了解严重不足。中国有句古话"国之交,在于民相亲"。中印作为各有10多亿人口、有长达约2000公里边界线的邻国,除了政府间的官方交往外,本应有大量的民间交往和人文交流。但从以下几组数字可以看出,双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