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军控谈判的接触点我同意彭迪同志的意见。美苏都在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调整自己的对外政策,我强调的是它们在部分调整策略和手法,现在还看不出它们在作战略上的调整。我认为美苏能够在欧洲中导问题上达成协议,问题是接下来怎么办?有可能接下来谈判短程导弹和常规军备问题。苏联为表现谈判的诚意,还表示要从捷克斯洛伐克和民主德国撤出一些军队。但是,目前在中导谈判上,苏联对于联系短导和常规军备问题,可能同意在中导协议上写上一段关于短导和常规的意向性文字,我认为这样双方就找到接触点了,欧  相似文献   

2.
现在国内外对苏联外交政策的调整究竟是战略性的还是策略性的,看法不一。我认为,说它是战略性的调整还缺乏足够的论据。苏联国内的改革刚刚起步,遇到的阻力很大,能走多远还很难说。苏联老百姓的生活虽不太好,也不算坏,他们可能会觉得既然日子过得还不错,何必为了增加几个卢布而折腾来折腾去呢?不可轻看这种隋性的阻力。戈尔巴乔夫再三再四强调改革的必要性和不可逆转性,这本身就说明改革遇到的阻力是多么大。国内改革的阻力大,在对外政策上就不可能大刀  相似文献   

3.
谈起苏联对亚太地区的政策调整,人们势必要提及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和他在海参崴、克拉斯诺亚尔斯克的讲话。戈尔巴乔夫在这两次讲话中重新估价了亚太地区在苏联全球战略中所占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使人们看到苏联的亚太政策有了大幅度的调整。苏联领导人认为亚太地区很可能成为下一世纪的“世界政治中心”;这一地区的一切复杂问题都与苏联息息相关,苏联理应参与解决。由于美国重视亚太地区的战略地位,长期保持它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存在,对亚太地区的影响较深,苏联要挤进来,首先就会遇到美国的强烈抵制。所以,苏联在调整亚太政策中不得不把协调同美国在这一地区的关系作为主轴。一、推行全方位外交:苏联经过外交反思,深刻认识到由于过去长期推行重欧轻亚政策。致使苏联在  相似文献   

4.
访苏随感     
苏联人民遵循着斯大林所指出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正确道路,把这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得越来越强大,越来越美丽了。我这次参加中国妇女代表团赴苏观礼,亲眼看到苏联飞跃进步的生动具体的事实,更加使我深切地体会到具有非常预见的斯大林社会主义工业化政策的正确、伟大,和苏联人民卓越的劳动创造性与坚忍不拔的崇高品质。苏联的一事一物,那怕是最细小的,都鼓舞着感动着我,给我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大家知道,苏联人民的和平劳动,曾因法西斯德国对苏联发动的背信弃义的进攻而中断,并且和平建设遭到极大的破坏。但在反法西斯的伟大卫国战争以历史性的胜利结束以后,苏联便进入新的、经济发展的和平时期。苏联人民在苏联共产党和苏联政府的正确领导之下,以忘我的高度自觉的劳动  相似文献   

5.
苏联对过去进行了反思,开始承认了错误,承担了历史责任,相对调整了对东欧国家的政策,使苏联和东欧的关系趋于和谐。  相似文献   

6.
重访莫斯科     
去年岁末,我和高莽同志(《世界文学》副主编)应苏联作家协会的邀请,前往莫斯科参加了在11月28日至12月2日举行的国际苏联文学翻译家会议.我前一次访问苏联是在1958年,匆匆已别25年.在四分之一世纪之后我怀着激动而又兴奋的心情重访苏联,一方面是寻旧,另一方面是访新,所见所闻,印象既很深刻,感想亦复良多!  相似文献   

7.
美国增税,削减军费;日本转向内需主导型;西欧搞私有化;发展中国家注意到本国经济政策失误;苏联东欧国家深刻认识到经济体制的弊病,苏联的“民主化”尤为引人注目……许多国家面临调整经济的严峻考验。  相似文献   

8.
美苏关系在80年代前五年处在比较紧张,对抗的阶段,从美苏都在调整对外政策的情况看,它们的关系可能出现一个有限缓和的阶段。现在可以说,美苏关系紧张的最高点基本上过去了,已开始具有进入有限的缓和的条件。当然,不会重复70年代的那种缓和.达成中导协议有可能实质性协议则很难我认为,在70年代,美国对军控谈判很有积极性,而苏联则较差;如今,情况正相反,苏联态度非常积极,美国迄今的姿态还比较僵硬。看来,美国还没下定决心从总体上就军控问题与苏联达成协议,哪怕是框架式的、指导原则式的、1972年海参崴协议式的协议也  相似文献   

9.
去年五月,我随着大连市科技考察团访问苏联远东地区时,主人特地安排我这个从事生物科学博物馆工作的人,去乌苏里斯克自然保护区参观.使我有机会了解了一点有关苏联自然保护区的情况,这真要感谢苏联朋友的深情厚意.基本概况乌苏里斯克自然保护区位于苏联远东滨海区内,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北125公里处.早在1932年由科马罗夫院士所主建,当时面积仅1.7万公顷,后扩大为4.05万公顷.属于锡霍特山南部  相似文献   

10.
一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不知陶醉了多少父辈们,而我却是从影片《列宁在一九一八》知道苏联,知道莫斯科的。小时候我就知道苏联是个社会主义大国,那里的人们生活富裕,即将实现共产主义。于是苏联成了我儿时向往的一个遥远的地方。后来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向往的地方变得越来越陌生了。前不久,我终于有机会随新闻代表团踏上了俄罗斯的土地。只可惜来去匆匆,感受的俄罗斯还没来得及“回味”便返回了北京。  相似文献   

11.
初访莫斯科     
正是贝加尔湖开始解冻的5月初,我们北京大学国际关系研究所一行3人,受苏联科学院世界经济与国际关系研究所的邀请,乘火车去苏联访问了3周。初访苏联,我既感陌生又觉得“似曾相识”。这并不只是因为那沿途的大片白桦林使我联想起屠格涅夫笔下的俄罗斯大自然,也不是因为身临其境来到红场与克里姆林宫(原先只是从图片中结识),在与苏联同行们交谈中,我感到,中苏两国学者对许多问题的思考有不少共同感兴趣之点,虽然彼此的出发点与结论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2.
过去有许多关于苏联集体农庄的故事。苏联解体后,俄罗斯集体农庄的情况怎样了呢?这两年,我有幸去俄罗斯的农村工作了一段时间,耳闻目睹种种,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伙伴股份企业农场国营农场随着苏联的消失而瓦解了,取而代之的是股份有限企业集体农场(又名伙伴股份企业农场)。股份有限企业农场的场长由民主选举产生。场长“组  相似文献   

13.
三十年代国际局势变化极大,苏联对外政策也随之做了重大的调整。力挽狂澜倡导集体安全三十年代初期,妖风骤起,法西斯泛滥,德日(及稍后的意大利)成为国际反革命势力的急先锋,挑动侵略战争的祸首,苏联和世界人民的主要敌人。其中尤以纳粹德国为最。  相似文献   

14.
戈尔巴乔夫的政策到底怎样?对他的改革幅度和限度到底怎么看?我认为,苏联在国内问题上推行的改革还是有相当深度的。但是,苏联这次改革的动力是什么?我国的改革可以说是在文化大革命后觉醒的,可是苏联老百姓并未觉得他们的国家非改革不可,他们的日子过得还可以。我看苏联改革的主要动力还是来自与美国的争霸,即搞不好就保不住它超级大国的地位。戈尔巴乔夫反复向人民表达了这样的意思:现在苏联落后了,有这样那样的缺点,而资本主义制度还有生命力,因此苏联要赶上去,等等。他正是用这些来唤起俄罗斯人的民族自豪感,用这个来  相似文献   

15.
世界知识出版社翻译出版的“苏联新思维译丛”,最先推出的是《我看赫鲁晓夫》和《苏联外交反思》,现在又有一本即将问世,这就是列·伊·阿巴尔金院士的小册子《苏联改革的道路和问题》。  相似文献   

16.
立足反映论,超越反映论──谈我对苏联文艺学模式的认识历程王元骧现在许多同志都认为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关键之一,就是要突破“苏联文艺学的传统模式”,对此,我十分赞同。但什么是“苏联文艺学的传统模式”?它有什么利弊得失?如何入手进行突破...  相似文献   

17.
我是1955年被派往苏联学习的,在去莫斯科的火车上,组织上才宣布我的专业是古生物学。当时我对古生物一无所知。1957年秋,杨老率我国古生物代表团来苏联访问,在百忙之中接见了我们几名古生物专业的留学生,还给我们做了很风趣的报告,较详细地介绍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50年代中国学习苏联经验进行高等工程教育改革,这是科技史上的重大事件.在对魏寿昆院士的访谈中,他回顾了中国调整冶金系科、筹建北京钢铁学院、学习苏联经验改革教学等历史事件,丰富了我们对50年代中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认识.作为科技教育家,他还就苏联教育经验对中国工程教育的影响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在谈论当前的美苏关系时,人们对布什总统5月所提出的“超越遏制”投以了极大的关注,而且诸多评点。我认为美国的“超越遏制”还不能说已经有了一个很清楚的理论框架,但它的提出确实表明美国对苏政策已作了进一步调整。首先,美国决策层开始认为,苏联的改革已经出现符合西方利益的发展势头,西方应抓住这一“历史性机会”,从以往在军事、政治、经济各方面对苏实行全面“遏制”的战略思路中跳出来,在确保美国安全战略稳定的前提下,对苏联的改革给予“支持”,以促进苏联内部进一步发生有利于西方的变化。第二,美国认为苏联仍然是它的主要对手,苏联对美国长期构成战略威胁这一事实不会改变。因此,美国不会放弃以往“行之有效”的“遏制”战略。在这个意义上“超越遏制”只是策略改变,是在新的条件下对“遏制”战略的补充和发展。它是建  相似文献   

20.
苏联这次调整对外政策的思想基础同前两次有很大区别。在改善苏美关系,缓和国际形势的主观条件中有不少新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