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福建两栖和爬行类的地理分布及区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研究福建省的44种两栖类和115种爬行类在省内:闽南、闽中、闽西、闽东及闽北各地区的分布情况,及在各地区的区系成分.福建省两栖类和爬行类主要属于东洋界的种类,只少数为古北界的.关于两栖类方面,属于东洋界华南区的种类其分布只达闽中地区;而属于华中区的种类,其分布种数自闽北向闽南逐渐减少.在爬行类方面,其区域性分布,虽然不象两栖类那样明显,但大体相似.至于东洋界的华南区和华中区在福建省内的分界线,我们从两栖类和爬行类的分布所得的结果与郑作新、张荣祖在"中国动物地理区划(初稿)"中所划的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2.
湖北省两栖动物的区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7,他引:4  
从区系成分、垂直分布、区系从属关系,省内地理分布等方面分析了湖北两栖类的区系特点。湖北两栖类动物计2目10科17属47种,其中38种为东洋种,占82.6%,东洋种中52.6%为华中区种,2种为古北界种;6种广布种;与四川等10省区的聚类分析表明:湖北两栖类与四川、贵州相似,可划为一个类群。  相似文献   

3.
湖北网湖湿地自然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资源调查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2004年对湖北省阳新县网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的两栖类和爬行类进行了系统调查,分别记录到两栖类27种、爬行类38种.对它们的物种组成、地理区系特点和保护等级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4.
1986年至1999年对铁布自然保护区的鱼类、两栖类和爬行类调查结果显示,该保护区有鱼类3科7属10种,两栖类有4科6属6种,爬行类有3科4属4种.对它们的区系组成和生态分布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六盘水野钟两栖动物垂直分布及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魏刚  徐宁 《贵州科学》2004,22(2):83-87
本文报道了野钟地区两栖动物9种及亚种,讨论了棘胸蛙、滇蛙和日本林蛙指名亚种的形态变异。发现了野钟地区的两栖动物有明显的垂直分布特点,即水平分布范围广的种类其垂直分布范围也较广,西南区区系成分垂直分布范围较广,华中区区系成分和华中及华南区区系成分垂直分布范围较窄;亲缘关系较近的种类其垂直分布多发生重叠,亲缘关系较远的种类,其垂直分布可重叠,也可发生垂直替代。本文还运用Simpson多样性指数和相对多样性指数对野钟、绥阳宽阔水和荔波茂兰3个自然保护区的两栖类进行了多样性分析,分析结果表明:3个保护区中,野钟的Simpson多样性指数Ds和相对多样性指数Es最低。多样性低,意味着食物链短,共生现象少,波动性大,恒定性小。表明野钟两栖类区系是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后新建立的区系。根据野钟、宽阔水和茂兰3个保护区的自然条件和两栖类分布情况,本文认为两栖类种数一般与面积、热量、相对高差和森林覆盖率成正比。在一定环境中,一定的环境因子为限制因素。  相似文献   

6.
1999-2001年对内蒙古达里诺尔自然保护区的鸟类区系及生态分布进行了调查研究,共记录到鸟类190种,隶属于16目38科98属.其中留鸟25种,夏候鸟108种,旅鸟55种,冬候鸟2种;国家重点保护鸟类有36种.鸟类区系以古北界成分为主,具有东北区、蒙新区成分相互渗透的分布特征.该地区主要有湿地、草原、疏林灌丛和居民点4种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7.
1999-2002年对位于辽宁省朝阳县境内的努鲁儿虎山自然保护区的野生动物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努鲁儿虎山自然保护区共有脊椎动物27目69科354种,其中鱼类2目4科32种,两栖类1目3科5种,爬行类3目4科14种,鸟类15目43科266种,兽类6目15科37种.其中国家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2种,辽宁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56种.是辽西地区野生动物分布上的高密度区.  相似文献   

8.
武夷山保护区两栖动物调查及区系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报道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的两栖动物共35种,分析了这35种两栖类所属的动物区系.它们当中属于古北界的仅2种,属于东洋界的有33种,其中华南区与华中区共有者13种,华中区的种类20种,说明武夷山两栖动物的区系组成是以华中区的种类占优势。  相似文献   

9.
河南省有尾两栖类及其地理分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河南省有尾两栖类共计5种,分隶于3科,5属,即极北鲵SalamandrellakeyserlingiiDybowsky商城肥鲵PachyhynobiusshangchengensisFei,QuetWu巫山北鲵Ranodonshihi(Liu)大鲵Andriasdavidianus(Blanchard)和东方蝾螈Cynopsorientalis(David)1大鲵广泛分布于全省各山区;2东方蝾螈分布于南部大别山区和桐柏山区;3商城肥鲵、巫山北鲵、极北鲵分布区狭窄,仅分布于东南部商城县大别山区;4比较我国有尾两栖类分布,我们认为南部大别山区可能是极北鲵分布的南限和商城肥鲵的发源地和分布中心。大别和桐柏山区可能是蝾螈属在国内分布的北限。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应用原位分子杂交技术已经阐明,银染色阳性的核仁形成区(Ag—NORs)即18s 28s核糖体基因(rDNA)的分布区,银染色阳性反映了rDNA的转录活性.染色体银染技术的出现,为开展细胞分类学及染色体进化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并且日益被国内外学者所重视。在两栖类的细胞学研究中,银染技术也开始应用于两栖类核型进化的研究上,国外作者对Rana属的许多种进行了银染核仁形成区(Ag—NORs)的比较研究。国内关于两栖类核型进化的研究大都是采用常规染色的核型。为了深入探讨这个方面的问题,本文对Rana属黑斑蛙Rana nigromaculata的中期分裂相染色体进行了银染研究,报道了黑斑蛙染色体Ag—NORs的分布及数目,并与已经报道过的Rana属其它几个种染色体的Ag—NORs作了初步比较。  相似文献   

11.
2004年7月至2008年10月,采用样线法和踏查法对河南白云山国家森林公园两栖动物进行考察,结果显示:该公园有两栖动物9种,隶属于1目4科8属.其中蛙科为优势科,中国林蛙和太行隆肛蛙为优势种.宁陕齿突蟾为稀有、濒危物种,在该公园发现的宁陕齿突蟾有14个,种群数量占已知总数的73.68%.公园两栖动物区系组成以广布种为主,有4种,东洋界和古北界种分别为3种和2种,体现出明显的过渡性;分布型则以季风型占优势,有5种.两栖动物生态类型多样,陆栖-静水型占优势,有4种,静水型和陆栖-流水型各2种,流水型1种.分布于伏牛山区的秦巴拟小鲵和花臭蛙在调查期间未发现.鉴于栖息地退化和丧失、污染、滥捕等对两栖动物资源退化造成的影响,建议设立以两栖动物为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加强两栖动物的科学研究、科普教育和宣传,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两栖动物资源.  相似文献   

12.
调查研究了广西玉林市挂榜山及其周边地区的两栖动物,共采集鉴定的两栖动物有155只,共计21种,隶属一目、5科、15属,占广西区种类76种的27.63%.主要区系成分为东洋界的华中一华南区种,共10种,占挂榜山总种数的47.61%,但以华南区为主要成分.挂榜山的两栖类物种多样性系故(H′)为1.08373,均匀度指数(J)为0.81963.  相似文献   

13.
安徽省两栖动物地理分布的聚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安徽省两栖动物的地理分布进行了聚类研究,将各种两栖动物在各动物地理省分布的有或无作为二元状态,用结合系数来表征每两个动物地理省间两栖动物组成的相似程度,以类平均法进行聚类;论述了安徽省两栖动物地理分布的特点,并对聚类结果与地物地理区划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4.
四川布拖乐安自然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8月16日至30日作者对布拖乐安自然保护区的两栖爬行动物进行了调查,并分析了该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本次调查共发现两栖爬行动物135号,经鉴定为13种,访问到有2种,共有15种,隶属于13属9科4目.分析表明:两栖爬行动物的多样性比较丰富,其多样性指数(D)分别是3.5246、1.4132.爬行类DG-F远远高于两栖类DG-F,表明爬行类的科属间多样性较高.  相似文献   

15.
曾小飚  苏仕林 《广西科学》2008,15(4):461-463
于2006年8月,采用路线调查法对广西达洪江自然保护区的两栖动物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表明,该保护区有两栖动物17种,隶属11属5科1目,动物区系组成以华中区与华南区共有种为主,占整个保护区两栖动物物种总数的64.7%;17种两栖动物的海拔替代性分布不明显。达洪江自然保护区的两栖动物群落和同样地处桂西的龙滩自然保护区、底定自然保护区、岑王老山自然保护区的两栖动物群落相似系数较高,而与桂东北地区的猫儿山自然保护区和桂林漓江风景区的两栖动物群落相似系数最小。  相似文献   

16.
龙峪湾国家森林公园两栖动物多样性与保护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2001~2008年,对河南省龙峪湾国家森林公园两栖动物资源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龙峪湾国家森林公园共有两栖动物7种,隶属2目4科7属;区系组成中,广布种4种,东洋界2种,古北界1种,具典型过渡性.蛙科为优势科,太行隆肛蛙为优势种,中国林蛙、黑斑侧褶蛙、中华蟾蜍指名亚种、北方狭口蛙为常见种,花臭蛙为稀有种,大鲵是珍稀濒危种.龙峪湾是花臭蛙已知分布的北限.本文提出了该区两栖动物保护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7.
无尾两栖类宿主与多盘科吸虫关系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调查研究了云南14种无尾两栖类体内寄生多盘吸虫的自然感染情况。滇中、滇东地区滇蛙和昭觉林蛙、滇南杜氏泛树蛙为多盘吸虫宿主。分析影响多盘吸虫宿主分布的原因可能有:地质构造、无尾两栖类宿主对多盘吸虫的免疫力和多盘吸虫侵入宿主产生的致病力对抗的不同。两栖类宿主和多盘吸虫的协同进化,导致同一种无尾两栖类宿主体内寄生的多盘吸虫有交叉感染情况存在。  相似文献   

18.
In mice, there is evidence suggesting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head and trunk structures is organized by distinctly separated cell populations. The head organizer is located in the anterior visceral endoderm (AVE) and the trunk organizer in the node and anterior primitive streak. In amphibians, Spemann's organizer, which is homologous to the node, partially overlaps with anterior endoderm cells expressing homologues of the AVE markers cerberus, Hex and Hesx1. For mice, this raises the question of whether the AVE and node are independent of each other, as suggested by their anatomical separation, or functionally interdependent as is the case in amphibians. Chordin and Noggin are secreted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BMP) antagonists expressed in the mouse node, but not in the AVE. Here we show that mice double-homozygous mutants that are for chordin and noggin display severe defect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rosencephal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BMP antagonists in the node and its derivatives are required for head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19.
小河沟自然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调查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河沟自然保护区有两栖动物23种(隶属于2目6科14属),其中中国特有种17种;爬行动物24种(隶属于1目6科15属),其中中国特有种8种.地理区系组成中喜马拉雅—横断山型13种,占27.7%;南中国型17种,占36.2%;东洋型9种,占19.2%;季风型5种。占10.6%;全北型2种,占4.3%,具有较高的物种多样性和物种丰富度。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报道了宿州两栖动物的物种组成与分布等,为宿州两栖动物的保护和进一步调查淮北平原区两栖动物资源提供一些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