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为了研究轧机动压油膜轴承润滑油量的各种计算方法的准确性,给钢铁企业轧机油膜轴承润滑系统的设计提供理论参考。给出了油膜轴承润滑油量的相关理论计算方法和经验公式,分析了影响油膜轴承润滑油量的具体因素,并且结合实例对给出的计算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计算结果表明:采用经验计算方法如根据轴承热平衡方程求润滑油量和根据轴承相对间隙及偏心率求润滑油量、数值计算方法以及理论计算方法的计算结果较为接近,能够满足生产要求;而根据生产中常用简化公式的经验计算方法所得结果精度较低。  相似文献   

2.
考虑热效应的轴颈倾斜轴承润滑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考虑了润滑油粘温效应的影响,分析了稳态下倾斜轴颈径向滑动轴承的流体动力润滑特性.采用有限差分法求解Reynolds方程,用热平衡方程计算润滑油温升;在是否考虑温度影响的2种情况下,计算了不同轴承偏心率、轴颈倾斜方位和轴颈倾斜角时轴承的油膜压力、油膜反力、端泄流量、温度的变化、轴颈摩擦系数和保持轴承稳定工作的力矩.分析结果表明,轴颈倾斜和润滑油粘温效应对滑动轴承流体动力润滑特性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柴油机曲轴主轴承THD模拟计算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针对重载滑动轴承中温度对轴承润滑特性的显著影响,对柴油机曲轴主轴承进行了THD模拟计算研究,将雷诺方程,能量方程和热平衡方程结合起来,对动载轴承动压流体润滑油膜进行了热平衡计算,并在此基础之上进行了轴心轨迹的计算。对计算结果显示出轴承的几何形状,润滑油类型和进口油温均对轴承润滑特性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基于油液分析的船舶尾轴承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监测船舶尾轴承状态,以受控船舶尾轴管装置(尾轴及轴承)为监控对象,综合运用油液监测分析技术对尾轴承润滑油进行定期取样监测,获取相应检测数据,通过对每个取样周期检测参数及其变化趋势的研究和科学分析,判定尾轴承的技术状态,给出故障诊断意见,提出检修建议,并在实际抽轴检验中验证诊断结果的准确性,结果表明油液监测分析技术在尾轴承的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中是有效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5.
本文研究了润滑油粘度、轴承转速、轴承接触角三种因素对采用聚酰亚胺轴承保持架的轴承油膜厚度的影响,为该类型轴承在实际应用中润滑油的选用及进一步探讨该类型轴承的润滑性能提供了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6.
提出了一种新轴承-螺旋油楔动静压轴承。该轴承的结构能加速润滑油在轴向的流动;在周向两相邻油楔之间无润滑油流动,这样轴承的温升大为降低,该轴承具有高速低温升、高抗振性优点,是高速主轴理想的轴承。  相似文献   

7.
针对并车箱离合器空套轴承润滑不良及油脂积存干裂的现象,分析研究了空套轴承安装方式和润滑油道结构形式的缺陷。通过对润滑油道的结构进行了改进设计,从而减小了内、外轴承之间的环空容积,提高了润滑油道的畅通。结果证明,改进后的润滑方式避免了润滑脂积聚沉积,保证了空套轴承的正确润滑,增强了设备运转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内燃机动载荷浮环主轴承进行了理论计算和分析.结合 S195柴油机的实际主轴承结构,运用 Holland-Butenschn 法进行轴心轨迹的计算,通过热平衡计算决定内外层油膜的粘度比,得到最小油膜厚度、功率损耗、浮环转速和流量的变化规律.计算表明,浮环轴承用作曲轴主轴承,无需改变现有最小油膜厚度的标准即可正常工作;内外层间隙不等时,单纯选取粘度比为1进行计算,与实际情况相差较大.  相似文献   

9.
轴承系统是某旋转机械的关键部件,其寿命直接关系机器的寿命,摩擦磨损是影响轴承系统寿命的主要因素,为此需提高轴承系统的抗磨损性能.改善润滑油性能是提高轴承减摩抗磨性能较为行之有效的方法,加入少量添加剂能够改善润滑油使用性能,从而提高轴承的减摩抗磨性能.在试样试验基础上,对最佳复配添加剂、目前所使用润滑油及基础油三种油品分别在相同径向承载下进行了比较试验,确定出最佳的润滑油添加剂.并对试验后的轴承进行了电镜观察和能谱分析,对添加剂的作用机理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动静压轴承动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提出了动静压轴承动特性分析的频率法,并对一个重型磨床上的液体动静压混合轴承的静、动特性和稳定性进行了分析。分析中着重考虑了润滑油可压缩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一种太阳能与空气源双热源热泵系统的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单一空气源热泵和单一太阳能热水器的不足,提出太阳能-空气源双热源热泵系统,分析了太阳辐射强度对系统运行的影响.通过太阳能辅助热泵与空气源热泵运行对比实验得出,在整个加热过程中,太阳能辅助热泵系统的系统运行性能和加热水速率均优于空气源热泵系统.太阳能辅助热泵系统的性能系数COP平均值约为单一空气源热泵系统的3倍.在冬季环境温度较低情况下,太阳能辅助热泵相对于空气源热泵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2.
电磁感应加热在锻造、热处理、熔炼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大功率电磁感应加热系统中,散热是影响系统稳定运行的重要因素之一。对此在分析电磁感应加热系统中的热源与热损耗的基础上,运用仿真的方法对系统中的热损耗进行了估算。在对散热系统中的散热器和风机进行了设计之后,结合热损耗的估算结果,用热仿真软件Flotherm对散热系统进行了仿真。最后通过实验验证了这种设计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余妍  刘方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2,22(11):4359-4366
为了实现热电解耦,有效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率,将相变储热技术应用于热泵系统中,构建含相变储热罐的跨临界CO2喷射式热泵系统。首先,建立储热装置的数学模型,采用Modelica非因果建模语言在Dymola平台对系统储热过程进行模拟,获得相变储热罐的温度分布、瞬时储热量、系统COP等储热特性。同时对比了常规储热水箱、PCM储热罐与PCM-水多级储热罐的理想储热量、设备体积、储热性能等,详细分析相变储热热泵系统的优势,为促进其实际应用提供参考。此外,提出基于模型的单目标与多目标优化策略,采用遗传算法对系统的性能进行优化,得到最优设计参数和运行参数,与优化前相比储热过程的系统COP提高了28.73%,有利于系统的高效运行,为改进和优化系统性能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海水的温度稳定,蕴含着容量巨大的热能,可利用海水的热能,通过热泵制取中、低温度的热水.对单级海水热泵系统的工作原理进行了研究,重点分析了两级海水热泵系统的特性,导出了两级海水热泵系统总耗电量的计算公式,利用该公式对换热器的面积进行了优化,得出了冷凝器的最佳面积值及其他各关键参数.此外,对海水热泵系统与常规燃煤锅炉制取中低温热能进行了计算比较,得出结果:采用燃煤锅炉制热时,制取1MJ热能的费用为0.031元;利用海水热泵系统制热时,每制取1MJ热能所需的费用为0.023元,表明海水热泵系统在能源效率和经济性上有明显的综合优势.  相似文献   

15.
竖埋管地源热泵系统为室内环境控制提供冷热量。在空调工况下,热回收机组可以提供卫生热水。卫生热水的供应在冬夏不同的运行模式下,对地埋管的换热性能影响不同。通过某地源热泵工程设计,分析了冬夏季卫生热水系统在蓄热方式下对地源热泵系统地埋管换热性能的影响。利用卫生热水的蓄热能力,对地埋管换热器在不同工况下的动态换热性能进行了对比分析,并通过数值计算得到了不同运行模式下地埋管的换热性能参数。根据计算结果提出了在该工程负荷特性下的系统调节方式。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单位建筑面积排热量较大的城市办公建筑空调制冷系统的排热规律,采用现场实测的研究方法,选取位于深圳市及北京市城市中心区的4座典型办公建筑作为实测对象,并将空调制冷系统通过冷却塔的排热分为显热排热和潜热排热这两类进行细致分析.结果表明:实测办公建筑空调制冷系统的单位建筑面积全热排热量在85~106 W/m2范围内,其中显热排热所占比例很小仅为1%~5%,而潜热排热占绝大比例为95%~98.85%,建筑空调制冷系统通过冷却塔的排热主要以潜热排热方式向外排出,从而显著增加了建筑周围大气相对湿度,并且城市范围内的高温高湿气候条件不利于建筑空调制冷系统向大气环境排热排湿.  相似文献   

17.
针对中国北方地区冬季采暖能源消耗日趋增大的问题,提出了采用一种新型的采暖系统--热泵系统进行采暖,并对各种热泵系统进行了分析比较,鉴于北方的气候特点以及地理条件,分析了选择土壤源热泵系统的可行性,并推导了土壤源热泵系统的可用能效率公式,找出了影响可用能效率的因素,通过计算土壤源热泵系统的可用能效率,直观地突出了土壤源热泵的经济性.  相似文献   

18.
针对热泵装置用能效率的计算方法进行了探讨,分析了热泵提升式系统用能效率的两种计算方法.以热能效率和效率作为评价指标,对热泵提升式系统和锅炉提升式系统这两种低温供热系统的用能情况进行了能量分析与分析.计算结果表明,热泵提升式系统的热能效率要低于锅炉提升式系统的热能效率,但其效率要高于后者的效率;当低温热源的供水温度较高可直接用于供暖时,应将低温热源的热量或作为"代价"计入供给能或供给来计算热泵装置的用能效率.  相似文献   

19.
设计制作了一台海水源热泵空调系统,该系统以海水作为热源。制作设计采用功率为1 100 W定速压缩机,考虑到海水的腐蚀性,海水端换热器选用不锈钢材质的板式换热器。对设计的系统进行实验,结果表明:系统的能量/热量转换效率(coefficient of performence,COP)和制冷性能系数(energy efficiemy ratio,EER)分别为4.159和4.412,比空气源的热泵空调系统(等功率)的COP和EER分别提高26%和33.6%,并且本系统无结霜现象,不会产生城市的热岛现象。  相似文献   

20.
主要介绍了热泵干燥系统的构成以及控制系统的实现,将自动检测控制技术运用到热泵干燥过程中。热泵干燥控制系统实时采集干燥过程中的工况参数,按照设定好的工艺参数,控制执行机构,使热泵干燥系统达到最优工作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