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大熊猫是全世界注目的濒危动物,我们对其生物学的研究,可概括成以下四个方面。一、地理分布和栖息环境它们分布于我国的第二阶梯向青藏高原过渡的高山深谷地带,受东南季风影响,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综合影响,其水平和垂直分布都有少——多——少的趋势。栖息地常在峡谷之上半封闭的削蚀面或坳沟,小气候较稳定,土层厚而地势平缓,乔木层郁被度和竹子复盖度均较适度。二、食性与营养大熊猫所食的食物99%都是竹子,包含40余种,但常食者仅10余种,而每座山又往往只有2—3种竹为其主食竹类。在营养上它们采取了择优觅食和多食的对策。它们从竹子中所获得的营养物质,除足够的氨基酸外,主要是碳水化合物,另外尚有比较丰富的微量元素。三、活动、巢域与社群结构它们活动的方式是昼夜兼行。凌晨03—06时和黄昏16—20时为活动高峰期。日活动概率约为60%,主要用于采食,但采食时间又常随季节而有变化。它们的巢域较小,约4—7平方公里,年龄和性别均有差异。雌性约4—5平方公里,每月利用约1/10并多集中于核域内;雄性约6—7平方公里,每月要利用1/2,其巢域内除拥有生活资源外,尚有2—3只雌体。大熊猫虽营独栖,但仍有松散的社群结构,其成员约10余只,活动范围约15—20平方公里。每当发情交配季节,彼此通过嗅、听和视觉可交换信息,通报各自生理状况。当社群内一雌性发情,信息所及的2—3只或社群内全部雄体(4—5只)都参加争配,最后仅一序位最高的获得交配权。它们还有返归巢域和依恋固有的社群的行为,故迁移放养不易成功。四、饲养与繁殖自1963年北京动物园第一次繁殖成功以来,共约饲养过200只大猫熊,经过24年约死去了一半,其中饲养繁殖现还活着的不到30只。死亡大于出生率三倍以上。据国外38只饲养大猫熊统计,平均寿命仅8.5岁。在饲养状况下,50多年约100余只雄体,有交配能力的仅约10只;约100余只雌体,仅有29只受孕产仔。在野外由于它们栖息于无污染的环境,能最优选择食物,食物中所含的微量元素又很丰富,故能正常发育生长,不存在繁殖难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基于发动机一维性能仿真计算方法,对某型汽油机排气能量流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得出外特性下排气能量随曲轴转角的变化规律及分布特性;结合排气流速、压力和温度的研究,分别得到排气余动能、余压能和余热能的脉动特性.结果表明:在高速高负荷时废气能量回收潜力大,排气能量在低转速时比高转速时波动性要大;余热能在各排气能量中所占比例最大,其次是余压能,余动能最小;排气能量随发动机转速的增大而增大,但排气余动能和余压能增长幅度较小.本研究为进一步提高排气有效能回收潜力与回收方式的选择提供了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3.
为高效回收利用内燃机排气能量,实现内燃机节能减排,采用试验和模拟仿真相结合的方法对1台乘用车汽油机的排气能量流特性进行研究.首先根据实验数据建立并标定计算模型,通过全工况模拟计算提取排气数据并进行分析,得出排气能量流随工况的变化关系.在此基础上将排气能量分解为余压能、余动能和余热能并得出其能量密度的三维分布图,结合排气压力波、速度和温度研究得出这3种形式能量的脉动特性.研究结果表明:高速高负荷时排气能量有更强的回收潜力;排气能量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余热能,其次是余压能,余动能通常可以忽略;余压能和余动能的脉动性较大,余热能脉动性较小.研究结果为排气能量回收方式的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1、只有几百只大熊猫,它们生活在中国。2、只有不到40只加利福尼亚神鹰,它们生活在美国。3、约有50头爪哇犀牛,它们生活在印度尼西亚。4、只有20只毛里求斯茶隼,它们生活在毛  相似文献   

5.
奇妙的尾巴     
马义 《小学科技》2009,(2):30-31
自然界中约有150余万种动物,它们大多数有尾巴,虽然尾巴生在动物身上不显眼的部位,但却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我们用GAUSSLAN 92从头算程序计算了含碳、硅、锗原子的三元环化合物的几何构型及电子结构,不管它们有怎详的几何构型及电子结构,都有能量高的占据轨道和能量低的空轨道。它们的NOMO-LUMO能隙很接近,各化合物低能量空轨道间的能隙都很小。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挖掘机节能研究为目的,提出了一种基于电液联合回收的挖掘机回收节能系统;为了从理论上分析和评价节能系统的性能,在分析各主要元件数学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电液联合回收系统仿真模型,从能量流与能量损失构成2个方面进行了仿真分析;为了验证系统的性能,在23t级液压挖掘机上搭建了基于电液联合回收的回转节能系统试验与测试平台,并进行了试验分析。仿真与试验结果表明:在一个回转工作周期内,起动溢流是能量损失的主要因素,约占损失能量的42%;回转能量回收率约为34.3%,在回收的能量中约有60%通过液压辅助泵直接输出到原有液压系统进行了再生。  相似文献   

8.
黑脸琵鹭繁殖地鸟类种间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杏仁砣,是黑脸琵鹭在我国唯一的繁殖地,其表面积约0.5平方公里。岛上有列入《世界频危鸟类名录》中“极濒危种”黑脸琵鹭11只和黄嘴白鹭300余只,还有“辽宁省有重要科研价值的鸟类”鸬鹚6只,黑尾鸥4000余只。此4种鸟类均在此繁殖,这些种类间既相互抑制,又相互促进。本文对上述鸟类在繁殖季节的种群数量、结构、巢位选择、取食特点以及相互关系做以科学研究和论述。  相似文献   

9.
半刚性护栏系统模型冲击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在Instron 9250落锤式冲击试验机的基础上,设计和实现了刚性护栏系统(包括W梁、防阻块和立柱)的模型实验系统.通过该实验系统开展了半刚性护栏系统的冲击实验研究,得到护栏系统的各部件在冲击条件下的变形特点.由实验结果计算得到了W梁和防阻块的变形能,并考察了它们在冲击过程中对能量吸收的贡献,其中W梁的吸收能量约为总吸收能量的50%~65%,防阻块的吸收能量约为15%~25%.  相似文献   

10.
我们用GAUSSIAN92从头算程序了含碳,硅、锗原子的三元环化合物几何构型及电子结构,不管它们有怎样的几何构型及电子结构,都有能量高的占据轨道和能量低的空间轨道。它们的HOMO-LUMO能隙很接近,各化合物低能量空轨道间的能隙都很小。  相似文献   

11.
大熊猫近40年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40年来大熊猫栖息地减少了4/5,余下的1/5被分割成20余块。再以秦岭、岷山、邛崃山、大小相岭和凉山各山系的种群下降趋势作综合性分析,认为其原因在于森林成倍消失;交通发展加速了沿线的资源开发,增强了人为干扰;栖居环境和竹种愈日趋单纯,降低了环境质量,使灾后难以适应;栖息地被分割,导致种群遗传衰竭或就地消失;过度捕捉、误杀和偷猎走私,酿成熊猫种群呈负增长趋势。若不采取相应对策,势必导致整个种群的灭绝。  相似文献   

12.
四川省小熊猫现状和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四川省小熊猫的分布现状和保护进行了分析,发现目前四川小熊猫仅分布于邛崃、岷山、凉山、相岭、大雪山、沙鲁里山和大娄山7个山系.由于人类的活动,森林过度砍伐和猎杀,致使原有部分产区内小熊猫消失,并不断向南方山系退缩.对此本文提出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3.
马边大风顶自然保护区大熊猫觅食行为与营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马边大风顶自然保护区设立观察站,对大熊猫的营养生态进行了研究,发现大熊猫的垂直移动,在不同季节,选择不同竹种和同一竹种的不同部分择优觅食,这种行为经营养分析并与各山系比较,证明是适应食物基地的一种营养对策并具有其区域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为掌握大熊猫的季节活动规律和人为干扰状况,提高大熊猫监测水平。使用红外线触发数码相机陷阱技术,记录大熊猫活动信息。作者于2008年3-6月,对长青自然保护区大熊猫密集分布区进行了红外线数码相机监测。监测表明:平均海拔1614-1871m的区间,大熊猫拍摄率较高,2075米拍摄率很低,这与大熊猫的季节迁移活动规律是符合的。大熊猫的昼夜活动比是3.46:1;73%的样线上有大熊猫分布;0.91%的点上有人为干扰因素;12.68%的照片中出现天敌,成年大熊猫具有应对天敌的能力;交配季节标记行为占18.65%,标记行为较多:其中有2张照片记录到了交配场所。红外线触发数码相机陷阱技术,在大熊猫监测中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1975年至1991年我们在凉山山系进行了全面调查和设点观察,由于该山系属大熊猫分布最南端,表现其垂直移动和食物季节交化均有其独特性.根据大熊猫在该山系的变迁和现状,提出了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16.
作者于2001年3月,采用潘文石等建立的数学模型法,对长青保护区26条样线进行了调查,并与1988年以来的调查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1988—1997年,长青保护区大熊猫年均增长1只,1997—2001年年均增加2只,2001年3月监测结果为109只,大熊猫种群数量变化趋势处于稳定期;大熊猫种群数量不仅受自身生物学特性的限制,而且受到迁出(周边地区天保工程)、取食竹子生物量、环境容纳量的影响;长青保护区的建立和天保工程的启动,为区内、外大熊猫栖息地的自然恢复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是区内6 000 hm2的人工林,高海拔2 515 hm2的竹林函待恢复和改造;大熊猫数据库的建立,为大熊猫种群数量与分布变化趋势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利用收集到的47号现生大熊猫头骨标本与古代化石标本禄丰祖熊猫,小型大熊猫,大熊猫武陵山亚种和大熊猫巴氏亚种进行比较,表明大熊猫的体型变化是由小→大→小,并分析了体型变化的原因,从内外因素的相互作用方面剖析了大熊猫目前的处境及濒危原因,提出了延缓哀亡进程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大熊猫的分类地位,自1869年以来,争论己愈百年,目前多数学者认为它与小熊猫应独属一类;形态学的研究,从宏观到微观,以1986年北京动物园等的专著告其大成;生态、生化和细胞遗传的研究,发表的论文近百篇,以1985年发表的《卧龙的大熊猫》一书在国内外最为系统;饲养繁殖、兽医与预防发表论文190余篇,五十余年先后有41家,曾饲养了240只大熊猫,其中有13处,共繁殖66胎,产仔100只,存活半岁以上的33只,现在国内外还约饲养有100只大熊猫.  相似文献   

19.
小相岭山系现存大熊猫约34只,数量稀少,且受到人为活动干扰强度较大,基因交流困难,整个种群处于濒危境地.本文运用VORTEX模型对该山系未来100a内大熊猫种群动态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尽管从年龄结构上看小相岭山系大熊猫属于稳定型种群,但在考虑竹子开花和森林火灾的情况下,其近亲繁殖系数将在90a后达到1.0,该种群将于80a后灭绝.因此,对该地大熊猫采取更为有效的保护措施已经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20.
大熊猫生存地域史的变迁与人为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很多科研工作者认为大熊猫的衰落是在冰期的杰作 ,然而事实并非完全如此 ,根据近来的大量科研成果及历史事实的记载 ,它们从人类诞生到近代 ,一直生活在我国东南诸省区的土地上 ,大熊猫生存地的急缩减 ,是因为人类数量在全新世以来的迅速增长和人类生活地盘的不断扩大所造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