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赵丹丹 《科技资讯》2011,(14):229-229
旅游翻译的共时性(synchrony)包括多样性和同一性。多样性指同一历史时期对同一源语作品的不同翻译。翻译的历时性是指翻译的可变性,这种产生于价值标准的变更,而价值标准的变更又常常是历史发展或历史变革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一个民族的文化典籍是其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阐述了加强民族典籍翻译及其研究对于促进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有助于促进民族文化典籍的挖掘、整理和保护,有助于建立完整的"中国学",有助于中国各民族交流与沟通,也有助于其他国家完整了解中国的文化史和民族特色。基于对民族典籍翻译及研究现状的分析,提出应进一步在提高思想认识、确立典籍原本、组织和计划、翻译和出版、批评和研究及人才培养等方面作出努力。  相似文献   

3.
李佳芩 《科技信息》2011,(21):232-233
在晚清时期曾有一次对外国文学翻译的繁荣发展。为了迎合预期读者,像林纾这样的翻译家在翻译过程中都更倾向于使用文言文。根据多元系统理论,翻译活动受到文化,政治,历史等等因素的影响。此外,不同时期会导致翻译方法或策略使用的差异。因此,从多元体系理论来看,林纾主要采用的归化翻译策略看似矛盾,其实是对特殊时期社会环境的一种妥协。  相似文献   

4.
从吐蕃时期开始汉藏佛教界形成了频繁而又深厚的关系,佛典翻译又是这一关系的具体体现。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都有千年的佛典翻译历史,以佛典翻译为媒介,缔造了汉藏两个民族心理上和文化上不可分割的历史渊源。文章回顾和探讨了汉藏佛典互译的历史、主要翻译实践、重要译文成果、重要人物,通过汉藏佛典互译和汉藏佛教界的交流途径或视角探寻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历史轨迹。  相似文献   

5.
明末清初和清末民初西学翻译对比研究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末清初和清末民初是中国历史上比较大的两次翻译高潮。这两次高潮在译者、目的动机、选材、翻译方式和途径方面都表现出迥异之处。本文旨在探讨这两次西学翻译的不同之处,以期对这两个时期的翻译活动有更清楚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我国绵延上千年的翻译活动孕育了形形色色的翻译思想和理论,其流派众说纷坛。文章从历史上具有代表意义的译论出发,探讨了从古至今不同时期的翻译理论研究所共有的几点特色。  相似文献   

7.
周小渟 《科技信息》2012,(32):I0103-I0104
作为中国翻译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翻译时期之一,五四运动前后酝酿了许多著名翻译家的诞生,不少著名西方文学也同时被翻译成中文引向大众。本文旨在整理规划西方文学引进中国的相同之处与其在当时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欲以管中窥豹之举,呼吁学术界对五四时期翻译文学更多的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8.
鲁迅先生的翻译活动明显受到意识形态的操控。在鲁迅早期的翻译作品中,归化策略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而他中后期的翻译作品大多采用异化,甚至是极端异化策略。通过探讨不同历史时期鲁迅翻译策略及翻译策略转变的深层次原因,论证鲁迅翻译思想及翻译策略是受当时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操控。  相似文献   

9.
人工智能已成为全球趋势,人工智能翻译研究也愈发深入,传统翻译工作必将受到新技术的冲击。该文将人工智能翻译大体分为机器翻译和计算机辅助翻译这两类,简要介绍了这两种翻译技术的发展历史和优缺点,分析了翻译市场现状及翻译技术的应用情况,基于人工智能翻译技术的发展速度和实际应用,为翻译工作者提供了3种转型途径,以期有助于广大翻译人员应对人工智能的挑战。  相似文献   

10.
典籍英译在很长一段时期并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从事这方面翻译的学者们大多只是进行一些比较零散的翻译活动。本文从不同角度,结合典籍英译的历史及现状分析典籍英译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通过西京筹备委员会时期的档案及其相关的民国资料,对西京市政建设委员会时期(1934-1941)西安城区道路建设进行复原,有助于理解这一时期西安新修城区道路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形成原因.西京市政建设委员会时期的城区道路建设是当时西安诸多市政工程建设的重点内容之一,较大程度地加快了西安城市近代化步伐,改善了历史时期西安城区道路景观.  相似文献   

12.
蒋海霞 《科技信息》2010,(35):I0145-I0145,I0139
本文将从伽达默尔哲学阐释学的理解的历史性,视阈融合,效果历史三个方面论述鲁迅关于复译的翻译思想。由于理解的历史性,不同的历史时期就不可避免地存在目的性翻译,作者视阈与译者视阈无法完全融合,使同一文本的阐释呈多元开放的趋势。效果历史又赋予不同时代的译者复译同一文本的机会。这就为复译的存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下半叶开始勃兴的"文化研究"思潮更为关注当代文化中处于权力边缘的文化与话语群体,其批判矛头直指"西方中心主义"与文化霸权主义。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则让中外翻译界更重视意识形态、诗学等因素对译本生成的影响及翻译活动所处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语境等翻译的社会属性。在翻译过程中,不同时期、不同国别、不同身份的译者,从自身及"他者"历史文化出发,在原语和目标语之间进行调适,确立符合其翻译目的的翻译策略与方法。从《论语》英译史及其英译发生的语境来看,《论语》英译大体上经历了从"西方中心主义"向"文化多元化"的历史文化语境转向,从归化以"求同"到异化以"存异"的渐变过程。  相似文献   

14.
1963年9月至1967年2月,我在外交部教育司翻译处外交工作。对我们国家来说,这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历史时期。那时,我国外交的战略性调整正在酝酿着、尝试着。退休后,我常常回忆起在翻译处的那段经历,仿佛又回到了整个外交部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  相似文献   

15.
自1921年田汉首译《哈姆雷特》至今,中国莎译已有了将近80年的历史,其中朱生豪的译本最为脍炙人口。朱生豪所译莎剧是中国莎士比亚翻译史上的杰作,但是朱译本在总体上还存在着两大不足。从朱译莎剧的得失入手进行研究有助于指导我们今后的翻译工作。  相似文献   

16.
五四时期我国的文学翻译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也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及其历史局限.本文对本时段翻译及接受上的一个重要特点——"偏食"现象进行了考察分析,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在翻译选材时的意识形态标准远大于诗学标准;并进而指出了由翻译选材而产生的一些对于我国文学发展及社会发展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7.
翻译教学是把翻译作为一门专业来教,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翻译观,培养良好的翻译工作习惯,学会初步的翻译技巧,了解一定的翻译理论,具备基本的翻译能力。翻译赏析在翻译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基本的翻译方法和翻译原则,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基本的翻译理论。  相似文献   

18.
习语是某一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固定的表达方式。英汉两种语言历史悠久,包含大量的习语。由于地理、历史、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英汉习语承载着不同的民族特色和文化信息。它们与文化传统紧密联系,不可分割。习语中的文化因素往往是翻译中的难点。语用学理论的广泛应用为英语习语的翻译提供了独特视角,同时也有助于分析英汉习语中所体现的英汉文化差异,提出根据具体的语境采用具体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9.
五四时期(1917-1927),中国文学和文化处于转型期,急需引进大量外来文学和思想来破旧立新,因而这一时期的翻译文学极度繁荣。从源语的角度讲,选择的原作质量更高、范围更广;从译入语的角度讲,译者的素养和译作的水平都得到极大提升;当时翻译文学的繁荣还体现在报纸、杂志、出版机构的增多,以翻译为主要职能的文学社团不断涌现,翻译目的更明确,翻译活动更有组织性。  相似文献   

20.
论郭沫若的翻译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沫若是一位在中国翻译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翻译家。他的翻译理论与实践,特别是诗歌翻译与戏剧翻译的成就,不但影响着创造社,也影响着一个时代的译坛和文坛。对郭沫若翻译思想的研究,将有助于对“五四“新文学及“五四“翻译文学的研究,也有助于对中国现代文学史及现代翻译文学史的梳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