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李家有 《科技信息》2012,(24):96-97
在中国法治社会的构建过程中,有许多问题值得探讨。而中国法治的最大困难则来自文化传统。作为法律运转的强大精神支柱和人们行动先导的法律文化在精神层面的深刻影响,是造成法律实施不理想的一个主要的、根本的原因。建设中国法治社会,同时也必须弘扬和开掘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积极因素。中国的法治建设在注重制度层面建设的同时必须正视和构建与法治国家相匹配适应的现代化的法律文化。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我们五千年历史积淀下来的宝贵财富,在当今建设法治社会的时期也有其积极意义。在法治化进程中如果忽视传统文化的影响,那么可能会激发比较深层的社会矛盾,而传统文化与法治理念结合得好则会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3.
法律文化影响着一个国家民主和法治的进程。在我国长期历史传统中形成的法律文化,在推进我国法治进程中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阻碍法治进步的消极因素。具有代表性的国家主义法律文化、暴力主义法律文化和工具主义法律文化,作为传统观念和政府政策的产物,深刻影响着我国当代的法治建设,成为我国法治进程中不得不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中国文化传统与西方法治制度在两个不同维度内运行的深层次矛盾和冲突,使中国的法治建设遭遇了巨大的尴尬。陈忠林老师主张把"常识、常理、常情"运用法律中,从而在西方法治制度与中国历史传统的联系中建立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促使西方法治制度和中国文化传统能够携起手来,共同构建我们国家的真正的法治大厦,以实现法治社会的宏伟目标。  相似文献   

5.
高校法治文化需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指引下从显型法律制度结构和隐型法律观念结构两方面结合来探寻其建设的路径与措施,具体可从培育高校人法治观念、完善立法和监督制度、成立高校法治文化领导小组和法治文化学生团体以及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法治实践活动等方面来开展,逐渐使高校法治文化建设法制化、制度化和体系化,直至最终确立起高校人对法治的信仰。  相似文献   

6.
本文并不同意前述两种观点.社会演进型的路径强调法治建设的自发性,忽视了制度和组织在法治建设中的作用,选择这样的路径,势必延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政府推进型的路径强调法治建设可依托的力量是国家权力,法治建设实际上是国家的事情,与民间传统存在着冲突,这种观点忽视了中国法治建设的文化基础,选择这样的路径,势必造成国家法与民间传统的冲突,加大法治建设的成本.  相似文献   

7.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阶层分化,矛盾交织,传统社会管理模式面临巨大挑战,创新成为一项紧迫而艰巨的战略任务。社会管理创新是在一定法治文化环境中进行的,法治文化是法治社会的灵魂,社会管理创新与法治文化在价值目标上有契合之处,加强法治文化建设,为社会管理创新提供现实依据与制度保障是和谐社会构建的必要要求,也是深入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现实需求。  相似文献   

8.
高校法治文化建设是我国整个法治文化建设的重要一环,其建设的好坏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实现与否。南京高校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去整合自己的文化资源,从观念、制度、组织和行为等不同层面来探寻法治文化建设的路径,以推动南京高校法治文化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9.
法治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朵奇葩,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共同构成现代文明的基础。法治具有特有的属性和原则,这些属性和原则背后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基因。法治文化历史悠久,从古希腊法治观念的萌芽到古罗马发达的法律制度,从中世纪基督教对法治在仪式、传统、权威和普遍性等方面的塑造到近现代自由、平等、民主、法治等观念的确立共同构造了法治文明的文化基础。法治走过了漫长的历史时期,沉淀了深厚的文化基础。因此,探究法治文明的文化基础对于当代中国建立现代法治国家具有深远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法治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朵奇葩,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共同构成现代文明的基础。法治具有特有的属性和原则,这些属性和原则背后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基因。法治文化历史悠久,从古希腊法治观念的萌芽到古罗马发达的法律制度,从中世纪基督教对法治在仪式、传统、权威和普遍性等方面的塑造到近现代自由、平等、民主、法治等观念的确立共同构造了法治文明的文化基础。法治走过了漫长的历史时期,沉淀了深厚的文化基础。因此,探究法治文明的文化基础对于当代中国建立现代法治国家具有深远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论述了中国传统法理念对依法治国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现实意义,以期在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精华的同时实现其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12.
传统中国存在着“无讼”法律传统,“无讼”法律传统的价值取向的产生原因不仅仅是传统中国有着追求和谐的哲学文化传统,其实西方法律也有着对和谐价值的追求,更为直接的原因来自当时的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和法本身的因素。从技术层面来说,“无讼”的法律传统与现代法治有着一定的契合,但从本质来说“无讼”法律传统与现代法治的精神是相悖的,只有真正解决了我们的法治问题,才能将“无讼”法律传统深厚的历史资源引入现代。  相似文献   

13.
文章解释了西方文化语境中的法治内涵,分析了西方传统法治思想的发展历程,揭示了西方传统法治的基本特征,从而为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参照。  相似文献   

14.
"六五"普法开始后,黑龙江垦区坚持把法治文化建设与北大荒文化建设有机融合,加强法治文化基地建设,完善法治文化公益宣传,开展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努力实现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新飞跃。法治文化建设对于黑龙江垦区搞好"六五"普法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  相似文献   

1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文化强国的题中之意。本文通过对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内涵和特征分析,得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应具备的内容,并以此为参照与现实进行对比,得出当前我国法治文化建设中所面临的一些挑战,然后针对当前面临的这些挑战,提出了几条可供参考的建议,以期为法治中国建设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6.
中国有着深远的德治渊源,而法治的发展在中国则起步较晚。党的十五大报告首次阐述了"依法治国"的思想,正式确立了建设法治国家的目标。虽然中国法治建设已取得了初步成果,但我们也应该看到这一阶段性成果的取得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探究中国法治国家建设路径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制度、体制背后的观念因素,法律文化是人们头脑中无形的法,是影响民主与法治进程的重要因素。对于中国的传统法律文化,我们应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分清利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相似文献   

17.
法治国家的建设离不开传统法律文化的支持,“无讼”作为我国有代表性的法律文化之一,其在当今社会仍有广泛的存在基础。然而,“无讼”有其天然的法治缺陷。因此,需充分考虑“无讼”的法治缺陷,进而在法治推行过程中对其作出正确的回应。  相似文献   

18.
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农民所处的社会环境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三农"问题越来越突出。农民的法治意识没有跟上我国立法的速度,农民不知、不懂法律减缓了我国法治建设进程。培养农民的法治意识要让农民认识到法律的至上性、强制性、工具性、公平性,用现代法治理念取代传统法治理念,使农民明确法律与权力、法律与道德的关系,通过提高农民文化水平、健全"三农"立法,完善司法、监督制度,普及法律援助等方式保障农民法治意识的培养。  相似文献   

19.
随着中国社会转型的深入推进,各种类型的社会失范问题日益凸显。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背景下,法治建设应当成为当代中国社会失范治理研究的重要场域。从法治视角来看,法治意识与法治体系是当代中国社会失范治理的重要基石。以法治意识薄弱与法治体系滞后为主要表征的法治乏力困境是当代中国社会失范问题的重要成因,应从培育法治意识与建设法治体系等方面推进法治建设,为当代中国社会失范治理提供战略路径。  相似文献   

20.
依法治国是被客观实践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治国方略,而传统的思想观念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同时政治制度、经济基础、文化发展的不配套,使得法治建设进程趋缓。探寻个体公民在法治建设中的地位、作用及责任,以期提高人民大众的法治意识,法治信心以及法治信念,对法治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