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啮齿动物取食活动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研究了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内分布的36种啮齿类动物的取食活动情况。结果表明,当前对林业生产造成危害的主要为中华鼢鼠、达乌尔鼠兔、子 午沙鼠和长爪沙鼠4种,灾害种为中华鼢鼠。大部分啮齿动物处在生态系统中食物链的中间环节,是许多食肉动物的食料,因此,应遵循生态学原理,充分保护利用自然界天敌动物调节鼠兔的种群数量,达到长期控制鼠兔害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中华鼢鼠的发生及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鼢鼠是我国北方地区丘陵山区针叶林幼树最重要的害鼠。文章就该鼠的分布危害、形态特征、发生与环境的关系等做了介绍,并提出了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3.
祁连山自然保护区森林鼠害可持续治理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通过在不同海拔高度设置样地调查分析可知,祁连山区分布的36种啮齿动物形成4大类群7个亚群落.中华鼢鼠是林业生产的主要害鼠,因掘洞取食树木根系对幼林造成危害,年被害株率在10%~40%,平均18%.依据森林有害生物可持续控制策略原理,提出了祁连山自然保护区森林害鼠兔的可持续控制策略,试验、总结了区内主要森林害鼠中华鼢鼠的综合治理措施,进行了大面积推广防治.  相似文献   

4.
对中华鼢鼠和罗氏鼢鼠阴茎骨的解剖,发现其形状呈背腹扁平、两端膨大、中央为一弯曲细柄状,略似亚铃形。罗氏鼢鼠远端部呈扁平三角形,中华鼢鼠远端腹面有一凹陷。对其长度和重量拟合以指数函数,罗氏鼢鼠为y=0.19e~(0.47x),中华鼢鼠为y=0.27e~(0.46x)。并进行了阴茎骨作为分类和年龄鉴定指标的讨论。  相似文献   

5.
3种鼢鼠牙齿釉质超微结构的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探讨中华鼢鼠、甘肃鼢鼠和斯氏鼢鼠的分类地位,对它们牙齿釉质的超微结构做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3种鼢鼠的釉柱均属于釉柱分类中的第Ⅲ型,种间差异不明显;在中华鼢鼠的牙齿釉质中有许多彼此平行的纵行管道,但在甘肃鼢鼠和斯氏鼢鼠中未发现这种管道。这一发现有力地支持了甘肃鼢鼠和中华鼢鼠是两个不同种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中华鼢鼠,甘肃鼢鼠和斯氏鼢鼠的分类地位,对它们牙齿釉质的超微结构做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3种鼢鼠的釉柱均属于釉术分类中的第III型,种间差异不明显,在中华鼢鼠的牙齿釉质中有所许多彼此平行的纵行管道,但在甘肃鼢鼠和斯氏鼢鼠中未发现这种管理,这一发现有力地支持了甘肃鼢鼠和中华鼢鼠是两个不同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中华鼢鼠(Myospalax fontanierii MilneEdwards)种群生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高山草甸草原地区中华鼢鼠的种群生态。研究分析了栖居条件和食物条件对鼢鼠栖息密度的影响,经过数理统计的相关分折与回归表明鼢鼠土丘与鼢鼠数存在正相关,回归系数显著,故以土丘系数(土丘数/每只鼢鼠)进行大面积鼢鼠数量的估测的简便方法是可取的。对鼢鼠食性及早食活动的昼夜节律性实验指出。其喜食植物的种类随季节而异,故在灭鼢鼠时饵料的选择也应随季节而异。其寻食活动昼夜节律有两个高峰出现。关于鼢鼠的年令划分尚未见有研究报导,我们试用头骨颅全长和颧阔之比作为指标划分年令,经各纽相关分折,差异均极显著或显著,故这一方法值得进一步研究。从该区(鼠分)鼠的年令组成和性比来看,鼢鼠种群趋于下降,或稳定。鼢鼠对草原的破坏是严重的,被其破坏的草原植被演替,恢复原生植被需4-5年时间,其推出之土丘还影响机械割草,大规模灭鼠要和经常性扫残工作相结合,以保证畜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中华鼢鼠是我区害鼠的优势种,占总数的42.6%,毁苗率10%—20%,重者45%以上。是农业生产一大历史性灾害。1992—1994年我们在全区推广以鼢鼠灵毒饵为主,危害高峰期突击防治的综合防洽新技术,防治106万亩,平均防效80%,鼠口密度由防前0.56只/亩降到0.11只/亩,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现将防治技术综合如下: 选好防治洞:不论投药安弓,判明鼢鼠走向,分析选定防治洞是关键环节。选洞原则是鼠常来往,洞道坚固。在土壤湿度大的情况下,  相似文献   

9.
宋绪子 《甘肃科技》2005,21(8):181-182
应用鼢鼠灵防治中华鼢鼠,校正灭效84%,具有适口性好,施药方便,成本低廉,二次中毒机会少,环境污染小等特点,是理想的防治中华鼢鼠的灭鼠药物。  相似文献   

10.
山西省娄烦县中华鼢鼠种群年龄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头骨干重作为划分中华鼢鼠(Eospalax fontanierii)种群年龄的指标,对2010年3月至2011年11月在山西省吕梁山中部娄烦县农田捕获的中华鼢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中华鼢鼠的种群年龄结构具有明显的季节和年间变化。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中华竹鼠与甘肃鼢鼠对食物选择的适应机制,对它们的咀嚼肌及相关的骨学特征作了比较解剖,并运用生物力学原理分析下颌运动方式及食物加工过程的咀嚼效率。结果表明:中华竹鼠下颌咀嚼以上下和左右运动为主,这种运动方式与其下颌关节窝呈卵圆形、左右侧颊齿列非平行排列及臼齿加宽等适应性结构有关;甘肃鼢鼠下颌咀嚼以水平面的前后向运动为主,该运动方式与其下颌关节窝里沟槽状、左右侧颊齿列平行排列等适应性结构有关。中华竹鼠的门齿切割效率与臼齿咀嚼效率均大于甘肃鼢鼠,暗示着前者比后者对树木的根系有着更大的破坏能力。  相似文献   

12.
云杉幼林地中华鼢鼠防治阈值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经1996-1998年在祁连山、迭部山区调查,云杉(Picea asperata)幼林地内中华鼢鼠(Myospalax fontanieri Milne-Edwards)危害幼树死亡率(y,%),与鼠口密度(x,只/hm^2)成幂函数相关:y=4.1791x^0.5439(R=0.9519),经济允许死亡率为0.82%。达到中国危害程度应进行人工防治的经济阈值(幼树死亡株率)为1.6%,鼠口密度为0.17只/hm^2。测定了不同初植密度林分的鼢鼠防治生态指标。  相似文献   

13.
中华鼢鼠(Myospalax fonfanierii)属啮齿目仓鼠科鼢鼠亚科,广泛分布于我国甘肃、陕西、宁夏等地,主要以植物的地下部分为食物,食性很杂,适应性强,粮作、蔬菜、杂草、果树及林木均遭受其危害。近年来,随着定西市林业建设的不断发展,造林面积迅速扩大,中华鼢鼠对林木的危害也日趋严重,目前已成为当地林业生产中发生面积最大、危害程度最重的自然灾害因子,直接影响当年新造苗木成活率和历年造林苗木的保存率,  相似文献   

14.
邹军 《汉中科技》2009,(5):45-46
中华鼢鼠是林区的有害生物。通过调查研究,摸清了中华鼢鼠的生活习性,以及在城固县的分布区域和危害现状。发生危害主要与地质、土壤、江河、溏库、生态环境和食物影响因素较大,提出了生物防治、药物防治、人工捕杀、粘杀、烟熏等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5.
董百赟 《甘肃科技》2004,20(9):8-9,30
1996-1999年,经线路踏查、访问、捕捉和查阅有关资料,对子午岭林区森林害鼠进行了调查.初步查明该林区害鼠为2目4科16种。动物区系为古北界占优势,占总种数的81.25%,广布种占12.5%.东洋界占6.25%。当前,主要的森林害鼠为中华鼢鼠。应采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策略.坚持“三结合五同步”灭鼠法。实行“四定一包”责任制,合理运用生物、营林、器械、药物综合防治措施,可有效控制幼林地内害鼠种群数量,保护造林封育成果。  相似文献   

16.
为了进一步阐明高原鼢鼠和高原鼠兔对低氧环境的适应机制,应用分子生物学和免疫组化技术研究低氧环境对高原鼢鼠和高原鼠兔肝脏组织中VEGFxxx剪切体的组成、VEGFxxx剪切体mRNA表达水平以及微血管密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低海拔(3 200 m)和高海拔(4 200 m)的高原鼢鼠肝脏组织中VEGF188,VEGF164,VEGF144和VEGF120都有表达,而低海拔的高原鼠兔肝脏组织中表现为VEGF189,VEGF165和VEGF121,高海拔的高原鼠兔肝脏组织中只有VEGF189和VEGF165有表达。随着海拔的升高,高原鼢鼠肝脏组织中VEGF188,VEGF164和VEGF120的表达水平和高原鼠兔肝脏组织中VEGF189和VEGF165的表达水平都没有显著性差异,但是在高海拔的高原鼠兔肝脏组织中VEGF121几乎不表达。随着海拔的升高,高原鼢鼠和高原鼠兔肝脏组织中VEGFxxx剪切体mRNA表达水平没有显著性变化,但是微血管密度有所升高,提示低氧增强VEGF mRNA的稳定性。无论是高海拔环境,还是低海拔环境,高原鼢鼠肝脏组织中VEGF188,VEGF164和VEGF120表达水平和微血管密度都高于高原鼠兔,这表明低氧可以上调VEGFxxx的表达,从而促进组织微血管的生长。  相似文献   

17.
根据华池县的生态环境和啮齿动物地理分布.划分为三个动物地理区;1、东部森林区;在林森中栖居花鼠、岩松鼠和小林姬鼠等.2,西南部农田区:在农田中栖居着鼢鼠和黄鼠等.3,北部草原、农田区:在草原、农田里栖居着鼠兔黄鼠、五趾跳鼠和鼢鼠等.在啮齿动物中,有几种鼠对农林牧的危害较为严重,本地人民群众对防治鼠害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相似文献   

18.
在明确宁夏退耕还林(草)区危害鼠种是甘肃鼢鼠的基础上,调查分析了其种群密度、危害特征、性比和年龄结构,得出宁南山区甘肃鼢鼠的种群既和相近地区以及其他黄土高原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又有其本身的特殊性,并提出了一种鼬科动物灭鼠的设想.  相似文献   

19.
笔者从有益于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出发,紧密结合本地实际给出了棕背平鼠、东方田鼠、东北鼢鼠等三大类林木鼠害的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20.
论鼢鼠属Eospalax亚属的分类及系统演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鼢鼠属Eospalax亚属的分类及其系统演化.根据大量标本的研究,本亚属应包含6个种:中华鼢鼠(Myospalaxfontanieri)、甘肃鼢鼠(M.cansus)、罗氏鼢鼠(M.rothschildi)、高原鼢鼠(M.baileyi)、斯氏鼢鼠(M.smithi)以及秦岭鼢鼠(M.rufescens).通过化石、地质资料以及现生种特征的对比分析,初步建立了鼢鼠属Myospalax的系统演化树,并认为该属中Eospalax亚属的发生中心在华北地区,演化中心则在秦岭腹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