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自然探索》2005,(5):5-5
为决定何时生孩子,鸣鸟竟然会倾听邻居的叫声。一项新研究发现,仅仅因为听出有多余的同类在鸣叫,斑胸草雀(鸣鸟的一种)就会以“额外”的热情开始繁殖后代。研究人员向两群斑胸草雀播放鸟儿的鸣叫声,其中一群鸟听到的是它们自己的叫声, 另一群鸟听到的则是它们自己和其他一些同类的混合叫声。结果  相似文献   

2.
《大自然探索》2005,(3):7-7
一项新的遗传学研究结果表明,全球最小的鹰种之一在“移民”新西兰岛之后,竟然迅速变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掠食鸟之一。这种鸟就是曾经独霸史前新西兰天空、但如今早已灭绝的哈斯特鹰,其翼展超过3米。为了寻找哈斯特鹰的起源,科学家从已有两千年历史的哈斯特鹰骨骼化石中提取遗传物质DNA(脱氧核糖核酸),并把它与来自该地区的其他掠食鸟的基因作比较。科学家们惊奇地发现,  相似文献   

3.
中国北京恐龙足迹的首次记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北京市延庆县在筹报世界地质公园的地质遗迹野外调查中,在延庆硅化木国家地质公园核心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土城子组地层发现的大批恐龙足迹,初步研究表明这批标本可归属于覆盾甲龙类(cf.Deltapodusisp.)、兽脚类、鸟脚类及疑似蜥脚类恐龙足迹.其中大量的覆盾甲龙类足迹表明,早在晚侏罗世,冀北-辽西地区就活动着覆盾甲龙类,它们承接了辽宁朝阳下白垩统义县组发现的甲龙类化石.而罕见的,极高速奔跑的兽脚类恐龙足迹揭示了独特的古行为学.延庆发现的恐龙足迹群不但是北京地区首次发现恐龙存活过的证据,而且极大丰富了土城子组的恐龙类群,为承接其后的热河动物群提供了绝好的演化样本.  相似文献   

4.
一项新的遗传学研究结果表明,全球最小的鹰种之一在"移民"新西兰岛之后,竟然迅速变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掠食鸟之一。这种鸟就是曾经独霸史前新西兰天空、但如今早已灭绝的哈斯特鹰,其翼展超过3米。为了寻找哈斯特鹰的起源,科学家从已有两千年历史的哈斯特鹰骨骼化石中提取遗传物质DNA(脱氧核糖核酸),并把它与来自该地区的其他掠食鸟的基因作比较。科学家们惊奇地发现,从遗传的角度看。体重达10公斤的哈斯特鹰竟然和生活在新几内亚及  相似文献   

5.
澳大利亚有一种笑口常开,笑声不断的鸟,被当地人称为"笑鸟"。这种鸟多生活于森林之中,形体与乌鸦相仿,但它叫起来却优如人一样宏亮,既爽朗,又欢快,似笑一样。它笑时别有风度,嘴巴朝天,发出嘻嘻哈哈的声音,笑的合不上嘴,尾巴上下摆动,似乎捧腹大笑。人们还发现笑鸟惯于蹲着走路,也许是它笑得直不起腰之故。  相似文献   

6.
澳大利亚有一种富有传奇色彩的鸟——琴鸟,它非常美丽,又非常罕见。它们仅仅生活在澳大利亚东部沿海的一片山区密林中,行踪诡秘,很少被人发现。除了有极动听的歌喉外,它们还能出色地仿效各种鸟类的鸣声,然而,由于难得有机会在野外对它们进行研究,对鸟类学家来说,琴鸟的许多习性和行为至今仍然是一个谜。  相似文献   

7.
李国英 《科学之友》2007,(11A):54-55
澳大利亚有一种富有传奇色彩的鸟——琴鸟,它非常美丽,又非常罕见。它们仅仅生活在澳大利亚东部沿海的一片山区密林中,行踪诡秘,很少被人发现。除了有极动听的歌喉外,它们还能出色地仿效各种鸟类的鸣声,然而,由于难得有机会在野外对它们进行研究,对鸟类学家来说,琴鸟的许多习性和行为至今仍然是一个谜。  相似文献   

8.
恐鸟是一种新西兰无翼大鸟,大约数个世纪前,就已在地球上绝迹,但对恐鸟的世系问题一直存在争议。现在,科学家们已能揭开这种灭绝鸟类的遗传密码,他们从恐鸟残骸中提取DNA样本,并与现代鸟的DNA比较,从而能正确地将恐鸟置于进化树中应有的位置。传统上生物学家将不能飞行的恐鸟与现代平胸鸟类(如无翼的鸵鸟、新西兰儿维等)放在一起。然而  相似文献   

9.
魏庆 《科学24小时》2004,(11):34-35
世界上第一起造成人员死亡的鸟撞飞机事故发生于1912年美国北部。到1974年,世界范围内公开报道的因鸟撞而坠毁的军用飞机达65架、民用飞机9架,共死亡130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鸟撞飞机事故大幅度增加。为此,一些国家就根据飞鸟与高速飞机相撞会使飞机坠毁的道理,发展了“飞鸟防空兵”,在敌军可能空袭的重要军事目标的上空及其附近空域,放养大量飞鸟,利用这些“鸟兵”来阻击敌机。一些军事专家认为,在某些情况下,这些“鸟兵”所起的作用,比派机群迎击敌机更为有利。一、空中防空炸弹:天鹅据研究发现,一只0.45千克的鸟,撞在速度为每小…  相似文献   

10.
李国英 《科学之友》2007,(21):54-55
澳大利亚有一种富有传奇色彩的鸟--琴鸟,它非常美丽,又非常罕见.它们仅仅生活在澳大利亚东部沿海的一片山区密林中,行踪诡秘,很少被人发现.除了有极动听的歌喉外,它们还能出色地仿效各种鸟类的鸣声,然而,由于难得有机会在野外对它们进行研究,对鸟类学家来说,琴鸟的许多习性和行为至今仍然是一个谜.  相似文献   

11.
大量的调查材料表明,食火鸡是目前世界上最危险的鸟类,它有着致命的犀利鸟喙,脾气暴躁,行为难以预测,在受伤或被包围时尤其危险。食火鸡看上去像鸵鸟和火鸡的混血。它生活在澳大利亚和新几内亚的热带雨林,羽毛艳丽,身高达1.5m~1.8m,头顶上有角质的黄冠,喉下有赤红色的肉垂,翅膀小,已无飞翔能力,却能以50km/h的速度穿越密林。  相似文献   

12.
自然信息     
1981年,英国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的C.Waler把发掘于美洲阿根廷的白垩世鸟化石定名称为反鸟.这种鸟长了一付奇特的肩带、卷曲的足骨和上面有一个大孔的肱骨.就这么一点特征使他认识到:反鸟早就成了白垩纪世界上最著名的、分异度最大的鸟类物种.迄今为止,发现了大小不  相似文献   

13.
七十年代的最后一年是分子生物学取得重大成就的一年,这就是左旋DNA结构的发现。自1953年由J.Watson和F.Crick发现DNA的右旋双螺旋结构以来,一直认为它是DNA的普遍结构形式,并在生命体内占压倒优势。可是,去年12月13日这一定论被A.Rich等科学家打破了,他们发现了左旋DNA结构。这里三篇文章就是关于左旋DNA的发现及其在生物学上的意义的最新报道及论述。  相似文献   

14.
七十年代的最后一年是分子生物学取得重大成就的一年,这就是左旋DNA结构的发现。自1953年由J.Watson和F.Crick发现DNA的右旋双螺旋结构以来,一直认为它是DNA的普遍结构形式,并在生命体内占压倒优势。可是,去年12月13日这一定论被A.Rich等科学家打破了,他们发现了左旋DNA结构。这里三篇文章就是关于左旋DNA的发现及其在生物学上的意义的最新报道及论述。  相似文献   

15.
七十年代的最后一年是分子生物学取得重大成就的一年,这就是左旋DNA结构的发现。自1953年由J.Watson和F.Crick发现DNA的右旋双螺旋结构以来,一直认为它是DNA的普遍结构形式,并在生命体内占压倒优势。可是,去年12月13日这一定论被A.Rich等科学家打破了,他们发现了左旋DNA结构。这里三篇文章就是关于左旋DNA的发现及其在生物学上的意义的最新报道及论述。  相似文献   

16.
一辆汽车在澳大利亚一机场停了6天,车主出差回来取车时发现一只鸟在车的雨刷上筑了巢,并下了蛋。车主与野生动物官员联系后得知,可请人将巢移走或者等蛋孵化出以后再将车取走。如果你是车主,你会怎么办?而这辆车的主人最后决定将车留  相似文献   

17.
《科学之友》2013,(1):35
科学家通过深入研究发现,7年前在太阳系边缘附近发现的一颗"矮行星"是个没有大气和生命的冰冻世界。虽然科学家于2005年就发现了以波利尼西亚神命名的"鸟神星",但直到现在才首次对这颗遥远行星的大小、形状和表面进行了详细研究。鸟神星的大小是冥王星的2/3,距离太阳更远,是5个环绕太阳运行、被认为是矮行星的遥远世界之一。恒星掩星现象让欧洲南方  相似文献   

18.
杨柳 《科学之友》2006,(7):48-49
如非亲眼所见,你很难想象世界上竞有黄蜂大小的鸟。然而,早在17世纪中叶,人们就发现了这种鸟,它就是蜂鸟。  相似文献   

19.
正日前,澳大利亚科学家首次在人体活细胞内发现了一种新的DNA结构——被称为"i-基元"(i-motif)的"DNA扭结"。这表明,除了众所周知的双螺旋结构外,人类DNA还拥有更复杂的结构,这些结构也影响着我们的生物学功能,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将促进我们对DNA的理解。i-基元形成于细胞"生命周期"的某个特定时刻。它出现在某些控制基因是否被打开或关  相似文献   

20.
<正>在中国东北部热河生物群义县组四合当地点中发现了大量鸟类标本,其中绝大多数都可归入新种——赫氏旅鸟(Iteravis huchzermeyeri gen.et sp.nov.)(图1),这一命名献给南非已故生物学家Fritz Huchzermeyer博士,以纪念他对包括古生物学在内的诸多科学领域孜孜不倦的追求.这一新种代表了热河生物群最进步的今鸟型类类群.其骨骼形态与甘肃省下沟组发现的同属今鸟型类的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