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美珍 《海峡科学》2007,(9):113-114
在课改深入发展的今天,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新、学会生存,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及教师思考、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生本教育理论认为:“教师的导,应当把精力放在设计‘先做后学’、‘先会后学’的过程上。”“当教师把一个任务交给学生,就是对他极大的信任,这本身就会带来开拓感和成就感。”皮亚杰理论也认为:儿童自我发现的东西才能积极地被同化,从而产生深刻的理解。布鲁纳也指出:“认知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  相似文献   

2.
“施教之法,贵在启导”。这里“导”的实质就是打破教师“包揽全堂,唯恐有失”的任桔,唤起学生沉睡的创造意识。在“导”的作用下,让他们自主学习知识,提高听说读写能力。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教”要致力于“导”,服务于学生的“学”,围绕着教学目标做学生的“向导”。一、导内容,变被动为主动语文课以教师讲为主,不能一概视为大忌。但教师若变成了演员,学生变成了观众,这种做法已不适应现代学生和现代教学,占用了学生时间,又发配了自我,导致效率低下。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希望你们要警惕,在课堂上不要总是教师在讲…  相似文献   

3.
新课程倡导的“以人为本”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但反观平时的教学,老师们依然是为了完成课前的教学设计而教,依然是为了展示自己的教学艺术而教。这样的课堂,成了教师展示自我的舞台,却把学生作为了精彩演出的配角。如何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这一理念落在实处?我们认为,教学中教师可以适时地“退居”,适度地“旁观”,让教师的“无”换得学生的“有”。  相似文献   

4.
探求新时期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有效途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探求按照“规范职业行为、建立合理机制、疏解教师压力、调动教师积极性、增强教师自我约束能力和道德实践能力”的思路,从“堵”与“导”两条途径,开辟师德建设新途径,提高师德建设成效。  相似文献   

5.
“双差生”是学校教育中出现的一个非正式又约定俗成的用语,他们面对学业和学校纪律,自我效能感普遍较低,往往被漠然视之,滞留在教育的边缘。教师的教育职能体现为显性和隐性两方面,在隐性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人格是最具说服力和感染力的,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人格。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自我效能感对“双差生”的认知与行为有着深刻的影响,而教师人格对“双差生”自我效能感的形成亦有着积极的隐性作用。  相似文献   

6.
自主探究和发现要比被动接受快乐。德国教育学家斯多惠说过:“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教人发现真理。”学习就是依靠发现,要求学生利用教师或者教材提供的材料,主动地进行学习,强调学生自我思考,探究和发现事物,而不是消极地被动地接受知识。  相似文献   

7.
"引导式"教学小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授足够的知识给学生”是教师的第一职责.而学生学的效果却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教的方法。对于中专院校基础课教学,我认为应偏重于“导”。  相似文献   

8.
“自我开放”,又叫做“自我表露”、“自我揭示”等等。指教师公开地暴露自己的某些经历、经验、思想、情感,包括自己曾经有过的负性体验或经历,来与学生分享。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一个人向另一个人做出一定水平的自我表露之时,通常会引发另一个人做出相同水平的自我表露。伴随着这样一个过程的进行,双方的个人关系就会变得愈来愈密切。  相似文献   

9.
“施教之法,贵在启导”。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主导着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充分发挥教师“导”的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创造精神,是促进学生“学”的关键。从设置情景—导趣、精心设问—导思、拓宽思路—导议、保证时间—导问、重视运用—导练等方面,对教师如何充分发挥“导”的作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宽容,是一种美德。随着现代教师观念的转变,教师应学会对学生宽容。宽容学生的过失并不是姑息迁就犯错误的学生,而是“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以减恳为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宽容心和“人文情怀”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使学生如沐春风,从而督促其改正。教师并不会因为宽容而失去威信,相反从某个方面来说,这更反映了一个教师的教育艺术与魅力。更何况列宁也说过:“青少年犯错误,连上帝都会原谅。”所以,生活中面对孩子的过失,我们应给他们的不是过多的责备、训斥,而是用理解、宽容因势利导,帮助他们找回自信,用行动洗刷过去的污点,走向崭新的自我。  相似文献   

11.
“学情”,是指学习者在某一个单位时间内或某一项学习活动中的学习状态。它包括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方式、学习思路、学习进程、学习效果等诸多要素。学情理论的根基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就应该在教学活动中千方百计地提升学生的相应素质,增强学生的相应能力。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必须了解学生,关注学情,从而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相似文献   

12.
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加强自身修养,不断充实宅善自我,以人为本,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一切服务于学生”的意识,努力创建平等、民主、和谐、教学相长的新型师生关系,实现人的个性的充分自由发展。让学生“自由活动、自主探索、自我体验、自我感悟、自我提升”。  相似文献   

13.
教师的功用不只是“教”,更要“导”;导师的功能,只是导思。教师在课堂上要善导学生思考,善导学生尝试。  相似文献   

14.
所谓学生对教师的同情性理解就是当教师在感觉到学生向其召唤而应该向学生做一些什么的时候,能够敏锐地通过学生的声音、眼神、动作、神态等细微的差异感觉到学生的需要,以教师自我的与学生相似的人生经历等作为教育素材,让学生带着“同情”俳我们平时理解的“同情”)的心态去真实体验教师创设的教育情境,从而使师生之间拉近距离,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  相似文献   

15.
王丽英 《科技资讯》2006,(34):79-80
未来的社会或者说现代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要求已经不仅是“学到什么”,而更重要的是“学会怎样学习”,所以中学生的本质就在于学会怎样学习,怎样科学地思维,学会怎样化创造。如何让学生会学习是教师要思考的问题。训练学生的思维方式,使他们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是教师的责任,也是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启发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指:“取得尽可能多的课堂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其中核心内容应该是“人”,即学生的素质提高、素质发展。有效的课堂教学应该摒弃过去传统式的“灌”而变为“导”,“导”出学生的学习技巧,“导”出学生看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丁兆梅 《奇闻怪事》2009,(12):27-29
课堂提问可谓是教师的“家常便饭”,教师的“导”在很大程度上要靠设疑提问来实现。“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学记》早就明确指出课堂教学应努力的方向。教师如何借助一个与文本有联系的话题,激发、唤醒学生饶有兴趣地研读文章,曲径通幽地实现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是技巧,更是艺术。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名教师,教导学生是我们的天职,但我认为在“教导”中“导”更为重要。“诱思探究”、“循循善诱”不仅适用于语文课本教学,同样也适用于高三的语文复习教学。高三的语文复习知识覆盖面很广,如果只是一味地做题、讲题,而不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归纳,那么就是在舍本逐末,最终必定事倍功半。  相似文献   

19.
“读”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读”是在求知欲促使下,自我导求解答的积极行为,我国教育学大纲中指出,教师必须注意“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重视教材阅读,充分发挥教材功能,已构成现代数学教育的特点之一。教科书,对教师来说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工具,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源泉,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中,学生单纯依赖于教师课堂讲授,不少学生认为数学就是解题,学生不愿看书,不重  相似文献   

20.
在课堂教学的动态过程中,教师的“导”、学生的“学”、老师指导下学生的“练”是三个不可或缺的要素。只有这基本要素协同一致,才能实现课堂教学的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