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江世亮 《世界科学》2012,(12):58-59,57
在位于医学院路的原上海医科大学(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明道楼内和汪海健博士见面后,我就有点难忘他,当然他清癯的脸庞、开始谢顶的头发留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一方面,更在于我了解到他是经过人生际遇的审慎选择后一直执着地致力于疾病遗传与进化这一基础生物医学问题。这是一个很安静的年轻人,正是他的努力和坚守,使他获得了2012年度启明星(跟踪)的资助。从农家娃到生物医学博士1974年出生的汪海健是在湖北通山县的农村长大的,上面有三个姐一个哥,1993年没有任何背景的他主要靠自己的努力通过高考进入位于荆州的湖北农学院畜牧兽医专业学习,  相似文献   

2.
和张永刚交谈,你会体会到什么叫真诚。这位1957年出生的上海首届科技启明星、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的研究员、博士,看上去与在大街上行走的最普通的人没任何两样。我与他见面的那天,上午下过一阵雨,他足蹬一双已显阵旧的中街套鞋,这是目前许多城市年轻人不愿意穿的雨具。望着他的那双旧套鞋,我心里生出一种敬佩和感慨兼而有之的感情。张永刚的少年和中学时代是随在军队工作的父母的流动而在转移中度过的,他在安徽大别山区和镇江先后完成了小学、中学的学习,中学毕业后他当过3年工人。文革结束后他作为首届高考入取者跨入南京邮…  相似文献   

3.
与任文伟博士见面、交谈后,我有相见恨晚的感觉,吸引我的是他现在的研究课题“区域生态安全研究”。区域生态安全近年来成为生态学的一个新方向和热点  相似文献   

4.
江世亮 《世界科学》2007,(4):30-31,5
我和姚祝军见面有一种老朋友相聚的相知之感。尽管只是首次倾心交谈,但在10多年前,就承上海有机所戴立信院士推荐,邀当时刚在所里念博士的姚祝军为《世界科学》译稿。记得当时他送来的译文无论是对专业问题的把握,还是中文的表达都远胜他这个年龄段的人。编辑部很庆幸有这样一位好的译者,但知道他科研工作忙就未多打扰。后来知道他出国了。2002年后我又在有机所见到了刚从国外回来不久、兼任所科研处长的姚祝军,但都只是匆匆打个招呼未及细谈。  相似文献   

5.
《世界科学》2007,(3):28-29
东华大学(原中国纺织大学)年轻教师、针织工程专业博士、2006年上海科技启明星计划入选者、主持项目为兆瓦级风机叶片开发……,以上这些似乎不太容易相交的元素集中在某个人时,很容易激起人们了解的兴趣。也是出于这个原因,笔者春节前两天在东华大学校园与我的采访对象李炜见面交谈,大致了解了她的工作情况和经历。这次访问不仅使我又结识了一位优秀的青年学者,而且也让我了解了一点纺织业的发展新趋势,受益很多。  相似文献   

6.
22年前,一位来自浙江温州的农家子弟考进了江苏工学院电气工程系,4年本科毕业后,他分到了浙江一家化工厂技术科工作,仅隔半年他就一举考到上海交大管理学院,从硕士到博士;从讲师一直到教授、博导、管理学院副院长。从农家子弟到名牌大学的博士导师,这无论在任何社会都会被认为是成功的标志。几天前,我在上海交大浩然高科技大楼现代金融研究中心的办公室与这位同时也是两次启明星计划受助者的金融和管理专家见面。家乡口音依然浓重的吴冲锋教授并不愿花多少时间谈他的成长经历和他已经取得的成绩,而主要向我介绍他目前非常投入的…  相似文献   

7.
《世界科学》2009,(10):28-29
两周前,我在复旦大学恒隆物理楼采访了李翔。尽管只有一个多小时的交谈,但我得承认,我在这位年轻人身上看到了一种久违的简单和纯粹的学者状态。见面时有两个细节让我难忘:一是他更愿意近距离交流,而不是隔着办公桌交谈,其次是当我向他约一篇综述稿时,他婉言拒绝了,  相似文献   

8.
追根寻源的研究热情 1981年9月8日,汤川博士去世了。经历了六年多疾病的残酷折磨,他最终没能恢复健康,离开了我们。这使我们感到万分悲痛。自1939年4月汤川博士就任京都大学理学部教授以来,我一直受到他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指导。这期间一直使我深受教育不能忘怀的,便是博士那强烈的研究欲望以及追根寻源的研究精神。首先,从他发表了曾获诺贝尔奖的介子论这件事,就可以说明这一点。  相似文献   

9.
一见刘滨谊,听他一谈,我就有相见恨晚之感。正是这次访问使我知道了“景观建筑”这一概念。刚过不惑之年的刘滨谊已拥有令人羡慕的“高度”——他是同济大学建筑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建筑学旅游管理系系主任、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建筑、城市规划、风景园林学会会员,美国景观建筑师学会荣誉会员,国际景观生态学会中国分会理事。此外他还是上海首届科技启明星,并于IWe年人选国家教委跨世纪人才培养计划。名片上的这一系列职衔是对他十几年来奋斗业绩的肯定,在素以挑剔、严谨著称的国内外建筑界,刘滨谊的名字获得了认同和尊敬。我…  相似文献   

10.
说金东寒是一个发动机专家,这可是碰碰响的事实,在此次访问小金前,对他的成就我就有所闻。在有关他的优秀启明星材料里,我第一次知道了“斯特林发动机”(StirlingEngine,也称作热气机)这个专有名词。在有关他的材料的成果一栏中列出的近10项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的工作中,涉及到热气机性能仿真、分析研究高温热管与热气机的配合技术研究、密封技术研究等等。他是国内热气机领域的第一个硕士、也是第一个博士。这些信息汇集到我这儿.使我在与金东寒见面之前,先有了一个思维定势:这次见面可能是一位精深专家与一位科技杂志编辑的不…  相似文献   

11.
虽回国已有两年多了,但屈卫东身上还保留着一些西方学者比较惯常的那种行事风格,譬如他在接听一个电话或接待某人的同时,有另一个找他的电话打进来,他不会中断正在进行的交谈去接电话:那天我打电话给他约采访时间,此时他的手机有电话打进来,响了多次他都不去接,我说没关系的,你先去接听吧,不要耽误事,但他说通常情况下在已经通话的时候,他是不会去接听其他电话的。这是自己行事的一个基本原则。听后我多少有些感动。  相似文献   

12.
李东栋(见上图)是2011年入选上海科技启明星的,1980年出生的他,外表看来有点青涩。但稍加交谈我有点觉得他不简单,特别是当我知道他为了让我的采访进行得顺利一些,之前的一个晚上开夜车整理了一份长达十几页的书面材料,包括成长经历、学术研究、科研感悟等我想了解的东西都有了,这令我十分感动。在我访问过的200多位启明星中,这可能是唯一一位如此认真对待我的采访的启  相似文献   

13.
一位富有开创精神的物理学博士──访科技启明星陈鸿教授本期启明星专栏的主人公陈鸿是同济大学波耳固体物理研究所所长、物理系主任。几天前,我在同济物理楼里访问了这位38岁的博士生导师。我不敢奢望短短一个多小时的交谈能完全了解一位年轻的物理学家,因而奉献给读...  相似文献   

14.
<正>本期介绍的启明星——李魁山(见图)博士,来自建筑节能领域,一开始我看介绍他是从事"城市微气候、建筑围护结构热湿传递"研究的,这和我对建筑节能的想象比较吻合,但真正接触后才知道他的研究兴趣其实还远不止这些,这次访问使我有机会认识一位优秀的年轻人,而且也令我长了不少知识。  相似文献   

15.
杨友麒 《科学通报》1963,8(12):62-62
(一) 在多元液体中新汽相的发生和长大过程与純液体中的有本貭不同。現有的准数综合式都沒有反映溶液沸騰的特殊性,对溶液沸騰給热是不适合的。溶液中的汽泡形成和长大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初始导热控制阶段和扩散控制阶段。在第一阶段,汽泡长大是靠分子导热传过的热量使內层溶剂分子汽化,这一过程基本与Plesset-Zwick之模型相  相似文献   

16.
望着眼前这位一米七六以上个头、潇洒豪爽并很善言谈的宝钢集团申并钢材加工公司人力资源部经理,我很难将他与他的身世相联系。一个出生在中国最贫困地区的山区娃子,一个长到18岁尚不知火车为啥模样的农村中学生,在14年后作为中国科学院一家著名研究所的一位博士,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了50篇学术论文;此后仅隔二年,这位专攻陶瓷材料的博士成功转换角色,已能对中国最大的现代化企业宝钢集团下属公司的管理层干部讲授现代企业管理的理念、市场化的营销策略等企业现代化管理课程。这位我以为相见恨晚的年轻人就是二次启明星计划的获得…  相似文献   

17.
在2010年入选的诸多启明星人选中,张新鹏(左图)引起我的注意是因为他所从事的多媒体信息安全方面的工作,另外他年仅33岁就获聘上海大学教授,这也显示他一定有过人之处。见面交谈之后,我对他有了较多的了解,觉得他从一名大学生攻读  相似文献   

18.
在科学家中,现年84岁的阿诺&#183;莫图尔斯基(Arno Motulsky)有“药物基因组学之父”之称。1957年,莫图尔斯基博士(当时他是华盛顿大学的医生兼研究人员)发表了一篇文章,该文报道了两个药物与某些人类基因产生的酶有负的相互作用,他同时也很想知道这种现象是否在其他药物中也存在。结果,这一问题引发了一场学术革命(莫图尔斯基是犹太人,在纳粹德国长大,二战时离开了欧洲来到美国)。  相似文献   

19.
新中国第一代著名建筑大师张开济住在北京海淀一套很普通的住宅里。一个阳光灿烂的上午,笔者敲开了张老的家门。身材高大、戴一副老花镜的他神采奕奕地迎了出来:“请坐,请坐!年轻人。”笔者心情激动地步入他的客厅,经一番热切交谈,两人一见如故成了“忘年交”。我们的话题自然离不开“建筑”与“人居”。经历:建筑是今生无愧的选择“我是1912年生的,祖辈世居杭州,但我出生在上海。”一落座,一脸慈爱的张开济同笔者聊了起来,没有半点大师的架子,“小学时我成绩很差,还坐过‘红椅子’哩!”张开济回忆说,1918年秋至1924年夏,他…  相似文献   

20.
“50年前,我在天安门广场参加开国大典。50年后,我又在天安门广场观礼。短短50年,我国已成红色巨龙。壮国威,振人心,令人难以平静。”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北大纳米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吴全德激动地说:“社会的发展靠科技和文化艺术,掌握方向靠方针政策。我国的发展可以用人力车来比喻:拉车的是各族人民,坐车的是国家,一个轮子是科技,另一个轮子是文化艺术。独轮车跑不快,双轮车可以快速前进。”这番振聋发聩的言语,道出了吴全德院士发自内心的深切感受和独特见解,也说出了他为迅速改变祖国面貌,振兴中华,奋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