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从蛙崇拜的起源、蛙婆节和蛙图腾三个方面来阐述蛙崇拜表现出的心理特点。蛙崇拜的气候起源反映了壮族先民食物需要和生殖需要的心理特点,蛙崇拜的血缘起源反映了当时壮族先民的安全需要,蛙图腾的花山壁画看出壮民族先民的原始宗教意识及民族凝聚力,而蛙纹铜鼓体现了壮族先民的情绪情感和民族团体遵从;从蛙婆节看出壮民族原始初民的心理状态和生存需要的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2.
壮学研究的一朵新花——评邵志忠《壮族文化重组与再生》●徐杰舜/著壮学,作为研究我国第二大民族的一门人类学和民族学的分支学科,近几年来有了长足的进步,出版了《壮族通史》、《壮族百科辞典》、《壮族风情录》和各具特色的郑超雄的《壮族审美意识探源》、潘其旭的...  相似文献   

3.
壮族是全国五十多个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据一九七七年统计,全国共有一千二百万人。壮族有悠久的历史,在古代曾有过很高的文化。相当于春秋战国时代,壮族的祖先就创造了精致的质量很高的铜鼓。可见,壮族的青铜文化在那个时代已经进入了全盛的阶段。遗憾的是过去壮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壮族灿烂的文化除了反映在一些珍贵文物能保留下来之外,很多都随着历史的过去而消失。解放后,随着政治上  相似文献   

4.
从壮族的语言特点上进一步探究壮族对本民族的自称,能更准确地了解到壮族到底将自己的民族自称为什么民族。壮族的民族自称按壮语的表达习惯应为“陀族”。壮族现有族称,是因为汉族按壮族人对大象称呼的语音,用汉语近似读音字来指认的,其原义为“大象民族”。探明壮族族称原义,符合壮族的民族心理习惯,有利于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也有利于壮族人民正确理解党的民族政策,促进民族团结。  相似文献   

5.
壮族的稻作文化和社会发展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壮族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发明水稻人工种植技术的民族之一。漫长的稻作农耕对壮族的生产、生活、人生礼仪、民族性格和深层心理,都产生了深刻持久的影响。在长期的农业社会里,在自给自足的经济格局中,稻作文化曾对壮族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但是,稻作文化毕竟是自然经济时代的产物。随着历史的发展,其弊端日益显露。壮族社会发展的途径是寻求稻作文化与现代化的结合部,寻找稻作文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接轨点,使壮族成为一个能够享受现代文明的民族。  相似文献   

6.
壮族文学,长期以来由于社会政治、历史、文化的影响与局限,基本上是一个民族民间口头文学的称谓。解放后,在党的民族政策的指引下,有计划有组织地挖掘、搜集、整理壮族民间文学遗产,揭开了长期蕴藏在壮族人民口头中丰富的文学宝库。这些丰富的民族文化营养,滋哺了一大批壮族文学工作者,为壮族作家文学的兴起,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壮族文学短期内由民间口头文学的搜集整理,向作家文学发展,只有在社会主义新中国优越的环境中,才有可能成为现实。不少在民间文学哺育下成长的文学工作  相似文献   

7.
陆地的长篇小说,《美丽的南方》和《瀑布》(第一部),不仅标志着他在创作道上路取得的新成就,而且显示了他的臻于成熟的艺术风格。陆地是壮族作家,他善于开掘聚居南疆的壮族人民的历史、特性、心理及其民族精神的宝藏,采集壮族人民丰富多彩的语言矿石,描绘旖旎的南国风光和古朴的民族风习,塑造壮族人物的典型性格,反映广西各族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使作品具有较为浓郁的地方色彩。在广西的作家群中,是卓有成就的一个代表。  相似文献   

8.
曾平澜是我国二三十年代有成就的女诗人,是壮族现代女作家中的佼佼者。她追求进步,诗作深刻感人。但她死得默默无闻,她的作品长期被湮没,不被人们注意。1985年春我参加协作编写《中国少数民族现代文学》一书,在收集壮族文学资料过程中,发现一本《平澜诗集》,才知道壮族现代文学中有这样一位不寻常的女诗人。于是我开始发函、走访,着手收集平澜的资料,准备把她写进民族文学史书里。在收集资料过程  相似文献   

9.
壮族,和我国的其他民族一样,有着本民族信仰的宗教,也有本民族复杂的宗教的人格化过程。解放后,壮族的宗教已失去了赖以存在的社会经济基础,然而宗教观念的痕迹还留在一些人的脑海里,没有完全消失。为了正确地认识壮族的宗教,本文想从壮族宗教的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趋势,以及壮族宗教思想的特色及其历史上的地位作一试探。  相似文献   

10.
壮族文学的主体是民间文学,而壮族文人文学,是壮族文学的组成部分。壮族文人文学是在长期的壮汉文化交流中孕育产生的。据现有资料,唐代已发现壮族文人汉诗,但因种种社会原因,发展缓慢。明代以前,作者寥寥,遗留下来的作品不多。明代以后,由于壮汉文化交流的加强和改土归流进程的加快,壮族文人汉诗迅速发展。自唐代至清代,诗人约一百多人,其诗作不下万首,都是用汉语和汉诗的形式创作。但由于诗人的民族心理素质、生活习俗和接受文化熏陶与汉族诗人不同,特别是受到壮族民间文学的强大影响。因此,它在反映岭峤壮乡广大人民的生活和斗争,习俗风情,描摹南国边陲的湖光山色等等,多具民族情性。  相似文献   

11.
韦苏文壮族歌谣研究述评●蒋明智农学冠/著在广西民间文学界的青年学人中,韦苏文是勤勉而又较早出成果的一位。这位来自有着浓郁壮乡风情的武鸣县一个小山村的“探宝者”,带着对自己民族文化丰厚的感情积累和深广的理性思考,近年来相继展示了辛勤劳作的新收获——《壮...  相似文献   

12.
关于壮族稻作农业史研究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壮族是一个古老的稻作民族,稻作农业在壮族历史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壮族稻作农业史的研究,意义十分重大。  相似文献   

13.
壮族嘹歌和苏格兰民歌分别由壮族劳动人民和苏格兰劳动人民创作,充分体现了两种不同民族的社会生活。壮族嘹歌是中国民间文学的瑰宝,《平果壮族嘹歌》已经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苏格兰民歌是英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传。通过壮族嘹歌与苏格兰民歌中思维原型的比较,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壮人和苏格兰人的民族性格、思维方式,为壮族及壮族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4.
壮族是一个开放的民族。在漫长的社会历史进程中,壮族人民受汉族地区流传的道教、佛教和儒家思想的影响,创造了壮族地区富有特色的混杂型民间宗教文化。  相似文献   

15.
从一个民族作家的笔下,我们往往可以认识一个民族。壮族作家黄福林的散文集《蹄花》,是一首笔蘸浓情写成的曲调悠扬的壮歌。在歌手的高唱低吟中,一个“风格豪烈而品性和驯”的民族,一个多灾多难而又不屈不挠的民族,一个自尊心极强而又极重情义的民族,一个正走向文明而又古风犹存的民族,便沿着历史的音阶,从大山中向我们走来。壮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个成员。她有久远的、艰难而又光辉的历史,  相似文献   

16.
壮族,是我们广西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自治民族,又是全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正确认识壮族的特点,有利于在广西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促进各民族的发展繁荣,也有利于加速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现就这一问题进行论述,如有不妥。请给予批评指正。 (一) 壮族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和光辉灿烂文化的民族。解放后,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于1952年在广西成立了桂西壮族自治州;1958年又改成立广西壮族自治区,这是党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壮族服饰是壮族文化的活的载体,蕴含着丰富的民间信仰内涵,如自然崇拜、祖先崇拜、鬼神崇拜等。透过壮族服饰,我们可以进一步理解壮民族深层的文化心理及宗教信仰传统意识。  相似文献   

18.
壮族有自己的文化根系 ,有典型的文化生态美的范式 ,与其他民族文化种群一起构成岭南独特的民族文化生态群落。而在壮族文化根系中 ,首先是其重生文化根系 ,它表现为对生命之根、生命本源的独特看法和理解 ,从而形成了壮族色彩斑斓的古代文化事象。  相似文献   

19.
壮族人民有着悠久的历史,起源可追溯到元朝。壮族在全国五十六个民族中拥有一千三百多万左右的人口(1982年统计),属最大的民族之一。 壮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和云南东部的文山境内,而文山壮族主要分布在广南、富宁、麻栗坡、邱北、砚山等地。壮族人民大多居住在有河流有水源的平坝地区,故而有:“苗家占山头、壮家占水头”之戏称。壮族人民以勤劳勇敢、能歌善舞而闻名,常用歌唱的形式来歌颂自己的生活、风俗与劳动。以下对壮族民歌予初浅的分析:  相似文献   

20.
以壮族民间文学中有关复活及生命转换的情节模式为考察对象 ,对这一类情节模式所隐含的壮民族文化内涵及对壮民族心理形成和发展的影响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