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 毫秒
1.
反讽,是周作人散文中一种独特的诗学命题.通过对<前门遇马队记>的细读,分析作者、读者、叙述者在情感与价值逻辑上的距离,考察反讽产生的诗学途径,并进一步阐释抽绎其内在形态与含蕴的生命观. 相似文献
2.
余华的长篇小说《兄弟》的优劣是非被读者和评论家炒得沸沸扬扬,褒贬不一。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解读这部长篇巨著呢?反讽是解读《兄弟》的一面镜子,理解了小说中这一艺术手法的运用和叙述者的反讽意图以及由此创设的反讽蕴味,通过内部研究和文本细读,很多争论不休的问题会迎刃而解。 相似文献
3.
罗绮伦 《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7,20(9):114-116
反讽是一种重要的小说叙事策略,它在《献给爱米莉的玫瑰》中得到了非常巧妙的运用。反讽手法,尤其是言语反讽和人物反讽在小说中的的得体运用,既深化了美国南方新旧矛盾冲突的内涵,同时为读者提供了新鲜的阅读体验。 相似文献
4.
5.
反讽既是小说《石榴树上结樱桃》中运用最娴熟的一种艺术手法,也是这部长篇最为显著的艺术风格.文章从标题反讽、叙事反讽、言语反讽和情景反讽等四个方面,分析、探讨了作家是如何娴熟、巧妙地运用反讽手法,在颠倒与错谬中艺术地表现自己对当下乡土中国社会现实的思考和认知的. 相似文献
6.
7.
从人物话语、情境设置、叙述人声音的介入三个方面对张爱玲第一篇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中的反讽手法的运用进行了探讨,揭示了张爱玲多重视境下的人性关照。 相似文献
8.
李玮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3)
《百合花》是一部女性化、诗化的小说 ,其优美、清丽的意境沁人心脾 ,急转直下的情节催人泪下。本文将小说分为对比鲜明的前后两个部分 ,着重分析了作者在情节结构、细节处理上大量运用的对比手法及由此而产生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9.
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的创作深受<圣经>的影响,他在历史剧<亨利六世>中,从人物形象、情节和话语角度多次反讽了圣经中的意象.正是这种反讽从反面体现了这个剧本与圣经的关系,从而使作品有了更丰富的内涵. 相似文献
10.
<石榴树上结樱桃>是李洱从知识分子题材向农村题材转型的成功之作.作者不仅用细针密线式的绵密描写编织出现代化进程中普通农村的日常生活,而且通过言语反讽、情境反讽、结构反讽等叙事方式揭示了乡土中国的生存真实、人性真实及其在现代化转型过程中的重重困难. 相似文献
11.
张越 《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9(1):63-65,86
在山高谷深、地形复杂的云南,马帮是最方便、最经济的运输形式,是云南经济史上特有的现象。云南近代马帮的兴盛,成百上千匹驮马行进在云南通往各个口岸或出国境的各条商道上,其运力之大,交通之繁盛,令人瞩目。马帮具有固定的运输线路,具有一定的组织形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马帮商团化的出现是其最大特色之一。发展到抗日战争前夕,马帮运输受到阻碍,开始衰落。在交通极端落后的近代云南,马帮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云南经济的发展,巩固了云南经济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草根”的美学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娟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9,25(2):48-51
“草根”一词是时代的产物,该词折射出当代的中国国情,反映了国人的精神面貌和审美心理的转向,是新生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文化关键词。本文首先着手于“草根”的词源考,分析其产生的背景和审美本质,进而对“草根”进行审美解读,最后提出了笔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张兮 《湖北三峡学院学报》2008,(Z1)
"因"这一范畴在老子以后的先秦道家理论中,具有深刻的方法论意义,在现实中落实老子的道法自然思想,《国语》、《黄帝四经》中多提及"因天"思想,即顺应天道,《管子》中创造性的提出"静因之道"命题,完善了道家的方法论,为此,通过对以上思想的分析探讨了"因"这一范畴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4.
女性是被男权主流社会边缘化了的“他者”。作为失语的“他者”,女性寻求真我成长的过程注定是辗转曲折的。而男权社会强大的话语权消解了女性追求自我的努力。女性的成长实际上是主流社会对其收煽的过程。从“我者”与“他者”的角度出发,探讨了《佛洛斯河磨房》中女主人公玛姬在父权社会中寻找身份之旅失败的强大社会根源:在父权社会语境中.玛姬是被“他者化”了的客体,注定无法实现自己所期待的身份,回归自然才是女性自我的真正归属。 相似文献
15.
汤克兵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7,(3):83-86,124
"人之栖居"是海德格尔后期的主要思想。他把栖居之所具化为天地神人所构成的"四重整体,"通过建立一个本真的自然世界而恢复神与人,存在与大地的本源联系,使人与物的存在居于澄明。无独有偶,张炜在其小说《九月寓言》里也做了同样的努力:对"地瓜"、"黑夜"、"九月"等独特的意象的歌吟,极富诗意地还原了自然生命的本真形态;同时,通过对小村人流浪与安居两种生存境遇的诗意描绘,昭示了诗意栖居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6.
马兰海 《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6(2):105-107,111
文学鉴赏或解读,是鉴赏主体和客体对话交流的审美活动,是读者寻找个性和时代精神的审美再创造活动。主客体之间互动互渗,主体充分发挥审美能动性和创造力,在对作品复杂深潜无限的整体意蕴的解读中,寻找和提升个性,努力挖掘作品的时代精神和审美价值,构建一个充满艺术美感和创造力的审美世界。 相似文献
17.
为了把握东北游牧民族弓马文化在新时代的价值,提升其传承发展成效,更好的服务新时代体育强国与文化强国建设,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深入访谈法、逻辑分析法对我国东北游牧民族弓马文化的缘起进行追溯,沿循缘起→演变→蜕变→发展的嬗变主线,对游牧民族弓马文化嬗变与发展的形式、蕴意、多元发展进行了阐释;解析了弓马文化的民族精神、品牌兴村、独特珍贵遗产、蕴含教育价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时代价值。提出了东北游牧民族弓马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科学路径:深入开展挖掘与整理,强化弓马文化申遗保护;推进弓马文化进校园,筑牢校园文化共同体;打造弓马文化旅游品牌,与经济建设协同发展;举办区域性庆典及运动会,加强弓马文化竞赛与交流;推动弓马文化融入全民健身,促进优秀传统文化数据传承。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古田会议召开的历史背景和古田会议决议案的研究.提炼了古田会议精神.古田会议精神最主要的内容是:思想建党,政治建军,坚定信念,求实创新.科学诠释了古田会议精神,澄清了"古田精神"一说.古田会议的时代价值在于:我们党在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构建和谐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都要加强党的领导.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深刻汲取世界上一些政党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始终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 相似文献
19.
刘伟安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6,27(2):13-17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人的在世体验,主要是“烦”和“畏”两种状态。所谓“烦”和“畏”,就是作为此在的人对存在意义的不确定性和虚无性的一种根本性的感受,是一种不在家的感觉。众所周知,李白的诗歌既充满了乐观昂扬的少年精神,也充满了牢骚苦闷。但如果仔细分析李白诗歌的牢骚苦闷的内涵,就会发现这些苦闷并不仅仅来于政治的失意,更来自于他那颗追寻不到精神家园的心灵,亦即来自于他内心挥之不去的“烦”和“畏”。这使他的诗歌获得了厚重的深度,具有强大持久的艺术感染力与震撼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