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中国现代又学的伟大旗手鲁迅先生(1881—1936)受俄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大师果弋理(1809—1852)《狂人日记》的启发和影响.创作出具有中国社会和历史特色的同名小说。两部《狂人日记》产生的时代背景、思想内吞、狂人形象、艺术手法和效果等方面有其相似之处,但又有很多差异.表现了不同民族义学的相互影响和彼此渗透。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别出心裁,超过了果文理的同名小说.一、篇名相同背景有别尼占拉·瓦西尼耶维奇·里k理的《狂人日记》于1835年出现在封建专制农奴制的俄国,198年鲁迅的《任八日记》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  相似文献   

2.
我觉得有必要首先对“鲁迅中断小说创作”这一命题作一点说明。严格地说来,鲁迅在有生之年并未完全中断小说创作,直到逝世前一年(1935年),他还写下了四个短篇小说:《采蔽》、《理水》、《出关》、《起死》。本文之所以还沿用这个不严密的命题,主要出于以下两方面的考虑。第一,鲁迅在创作了他一生中的绝大多数小说后在小说创作中出现了一段不短的停滞期,这是无可辩驳的事实。为了更直观地看出这一点,我们不妨列出鲁迅一生写下的共34篇小说的大致写作时间(上面已提及的四篇不资):1912年,作文言小说《怀旧》;1918年4月——1922…  相似文献   

3.
鲁迅先生在他的《伪自由书》中曾经一针见血地说过:"《颂》诗早已拍马,《春秋》已经隐瞒。"他大概也怀疑中国的史书有不少失实的地方,连孔夫子写《春秋》都在隐瞒,何况他人?  相似文献   

4.
鲁迅先生不仅是一个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一个卓有建材的文学史家;他不仅在小说和杂文创作方面起到了新文学的奠基石作用,而且在文学史研究方面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鲁迅一生涉猎了大量的古今中外文学名著,并且从中吸取了丰富的营养。《水浒传》就是他比较关注的一部作品。 纵观鲁迅先生对《水浒传》的有关评论,大致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表现在杂文创作中。鲁迅先生的杂文,大量运用了我国古典小说的材料,以增加杂文思想内容的丰富性和深刻性,更好地发挥杂文的战斗作用。在鲁迅杂文中,涉及到《水浒传》的主要文章有:《流氓的变迁》、《谈金圣叹》、《看书琐记》、《“大雪纷飞”》等。其中前两篇主要论及的是《水浒传》的思想内容。在《流氓的变迁》中,鲁迅指出,宋江们的“旗帜是‘替天行道’。他们所反对的是奸臣,不是天子;他们所打劫的是平民,不是将相。李逵劫法场时,抡起板斧来排头砍去,而砍的是看客。一部《水浒》说  相似文献   

5.
中国新文化伟大旗手鲁迅先生与外国文学,尤其是与俄罗期文学有着深厚的千丝万缕的联系。鲁迅先生一生奉行“拿来主义”,吮吸着外国文学的丰富乳汁,开始他的文学创作道路。谈起怎样做起小说来时,他说:“大约所仰仗的全在先前看过的百来篇作品。”大家印象最深,最熟悉的是他的《狂人日记》就是在果戈理的《狂人日记》的影响下写成的。由于这两篇小说的同名,以及形式、内容的相近,因而受到国内众多评论家长期的注视,并且进行了大量的比较研究。鲁迅先生也直言不讳地承认自己直接师法果戈理却又比果戈理“忧愤深广得多,很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慨。当人们的视角纷纷集中于这两篇同名小说的时候,我们是否可将鲁迅的《狂人日记》拿来与另一位  相似文献   

6.
在关于鲁迅诗歌的研究中,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一种不良倾向。有的研究者常常把自己的主观设想强加给诗人,或者穿凿附会,牵强生硬;或者断章取义,割裂支解。这样,离原诗真义甚远,给学术研究也带来了不好的影响。其中,周振甫先生研究《湘灵歌》的许多文章,就是突出的例子。他在1962年的《鲁迅诗歌注》、1978年的《关于  相似文献   

7.
鲁迅的小说《理水》、《补天》收入在一九三六年一月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印行的《故事新编》中。这里要谈的《理水》、《补天》与同书中的其他作品一样是:古今杂糅,旧事重提。  相似文献   

8.
1945年太宰治发表的《惜别》刻画了一个独特的鲁迅形象.虽然是受当时日本军国主义政府委托而创作的国策小说,但作者却丝毫没有蔑视和贬低中国人,而是结合《旧约·出埃及记》为世人描述了他所理解的鲁迅弃医从文的经历及其原因.深入考察《惜别》与《藤野先生》的异同处,探讨作者虚构之意图.  相似文献   

9.
1924年,孙伏园在《关于鲁迅先生》一文谈到,鲁迅听说《呐喊》一出版就被请进中小学课堂之后,不但感到极为沉痛,而且此后一看到这本书就讨厌。他的情感反应为什么如此强烈?因为他很不愿意孩子们读到他这些阴森寒凉的作品,最不愿意孩子们读到处处“吃人”的《狂人日记》。他说:“中国书籍虽然缺乏,给小孩子看的书虽然尤其缺乏,但万想不到会轮到我的《呐喊》。”他进而愤激地说,这本书不但没有再版的必要,简直应该让它绝版。他甚至不想再写这一类的小说。鲁迅的这个态度表明了他对语文课本的一种想像,在他看来,不应该老是在课堂上声色俱厉的宣…  相似文献   

10.
鲁迅先生的文学作品中的“闲笔”,都有其很重要的作用。《药》文中的“闲笔”,短短两句话,既突出了主题,拧紧了结构,又表现了个性,何等精炼!《藤野先生》中的几处闲笔,看似可有可无,实则烘云托月,增强了人物形象的感人效果。因此,我们在阅谈鲁迅先生的小说时,特别注意从中体会他设计人物语言的匠心,必定会受益匪浅。  相似文献   

11.
在悼念鲁迅先生的文章中,阿累的《一面》别具一格。它篇幅短小,造语平淡,却一片真情洋溢。 文章写于鲁迅先生逝世的当月——一九三六年十月。它通过追忆“我”——一个普通工人同鲁迅先生的一次偶然的接触,歌颂了鲁迅先生与人民血肉相连,为人民鞠躬尽瘁的崇高精神和完美人格。  相似文献   

12.
我国现代著名的旧派小说作家、翻译家周瘦鹃早年翻译出版的《欧美名家短篇小说丛刊》,曾受到过早年担任北京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科长的鲁迅先生的赞赏,并拟定评语,充分肯定他在中国近代翻译文学史上的地位。40多年后周瘦鹃才知晓这一切,他为鲁迅生前默默奖掖和提携文坛青年而感慨万千,先生的伟大人格令人永远仰慕。  相似文献   

13.
近来在重读鲁迅诗作的时候,偶然翻出中山大学出版社1956年出版的一册《鲁迅纪念诗词集》,有意无意之间,生出些共同性的感受来,但究竟是怎样的感受,一时又还说不上来。就在这时,马来亚大学中文系教授江天(吴天才)先生寄来了他的诗集《鲁迅赞》,随手翻着,脑子里迸出一个念头,鲁迅,原来还有着如此绵绵不尽的诗缘呢! 沿着这个念头清理,我似乎获得了鲁迅与诗的一个突出的感受:鲁迅,在他那引人注目,绵绵不尽的“诗缘”中包涵了多少“非诗”的但又是极有意义的因素啊!这又是怎样曲折的一道心迹,一段历史呢!  相似文献   

14.
鲁迅论嵇康     
在我国古代的诸多作家中,嵇康似乎特别受到鲁迅先生的重视和偏爱。鲁迅不仅亲自校点了《嵇康集》,而且在文章中对嵇康的思想和为人给以高度评价,特别是对嵇康惨遭司马氏集团杀害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在《为了忘却的纪念》这篇不朽的名著中,鲁迅怀着深沉的悲愤写道:“要写下去,在中国的现在,还是没有写处的。年青时读向子期《思旧赋》,很怪他  相似文献   

15.
在风云激变的三十年代,鲁迅先生对《水浒》作过一段“终于是奴才”的论述。在“四人帮”肆虐的七十年代中叶,我国展开了一个规模空前的“评《水浒》”运动。全国大小宣传机构都毫无例外地引用了鲁迅先生这一论述。当时的《红旗》杂志认为,鲁迅先生这段论述“完全正确”。我们一些同志便完全根据这一口径来大写文章。这样一来,“奴才”一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一提起鲁迅与胡适这类人的关系,除了说斗争之外,更无二话。其实,鲁迅与胡适的关系并不那样简单,单是五四时期鲁迅为胡适删诗一事,就足以说明实际情况的复杂了。一九二○年胡适出版了《尝试集》,在再版之前,他特意请了一些人为他删诗,鲁迅先生也为他删了一遍。当时,胡适尚置身于统一战线之中,他试图打开诗炉生新火,探索新涛创作的途径,是有其一定进步性的。也许正是从这个意义上,鲁迅将胡适的新诗创作活动也纳入了文学革命的总范畴,因而予以支持。当然,不能因此说这期间鲁迅与胡适就没有矛盾和斗争了。比如,同年年  相似文献   

17.
一鲁迅1902年从南京矿路学堂毕业以后,东渡日本留学,直到1909年返国,在那里度过了八个年头。鲁迅留日时期的思想可以以1906年弃医从文为界划为两个阶段。鲁迅留日时期的第一阶段,科学思想在他头脑中占有主导位置。在这个阶段,鲁迅在弘文学院和仙台医专学习,并发表了《说鈤》和《中国地质略论》两篇科学论文,又从日文转译了法国科学小说家儒勒·凡尔纳著的《月界旅行》和《地底旅行》两本科学小说。他还翻译过《北极探险记》以及《世界史》、《物理学诠》中的“世界进化论”和“原素周期则”两章。这时他所  相似文献   

18.
鲁迅的旧体诗,流传中外,脍炙人口,郭沫若就曾作过极高的评价:“鲁迅先生无心作诗人,偶有所作,每臻绝唱,或则犀角烛怪,或则肝胆照人。”(《〈鲁迅诗稿〈序》)。深厚的古典文学的修养,是使鲁迅旧诗创作取得杰出成就的一个重要因素。他的旧体诗创造性地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优良传统,而在灿若繁星的我国古代诗人中,屈原给他的影响,无疑是最为显著的。  相似文献   

19.
鲁迅的《自嘲》写于1932年,到今天可以说半个世纪了。对这首名作,到目前为止,对于“嘲谁?嘲什么?”这样的关键问题,还有不少争议。看来,现有的解释都还未必妥贴。周振甫先生正确地指摘了几种不同见解之后,认为“自嘲”这样的题目来自《文选》的“设论”。他写道:“设论,说明这位嘲自己的客人是作者假设的”,“实际上是自嘲自解”,“鲁迅的‘自嘲’也分自嘲自解两部分”,因此,“自嘲”就是“解嘲”。周先生总不会否认鲁迅的《答客诮》是“解嘲”,在《鲁迅诗歌注》中,周先生  相似文献   

20.
《朝花夕拾》不仅记载了鲁迅先生的绍兴生活及南京读书,日本留学,回国工作的经历,而且更深刻地反映了他对当时社会现实的认识,表现了他自我内心世界的情态,展示了对故乡风情民俗的留恋,文集中所突出描绘的独特的鬼魅世界,以及亲友亡故之往事,既是现实社会的观照,也是鲁迅先生暮年心态的折射,不家乡土风习的撷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